“恋爱依附模型”第四课:你能遵守承诺吗
1987年的电影《公主新娘》(ThePrincessBride)开启了我两个女儿的浪漫梦幻世界,她们聚精会神地反复看了好几遍。这个经典故事描述坚贞的真爱承诺,在城堡与公主时代的场景中,韦斯特利与贝特凯深深相爱。韦斯特利是个卑微的仆人,他的名言“如你所愿”成为他对贝特凯的爱的标记。他告知贝特凯他打算离开,等到经济上能够照顾她之后才会回来。
贝特凯在曲折的情节中误以为韦斯特利已经被可怕的海盗罗伯特杀害,于是悲伤地选择委身嫁给王子。
然而在婚礼举行之前,韦斯特利(当然是隐藏身份)绑架贝特凯,希望探究她为什么没有信守承诺。他站在峭壁边缘,借由叙述以为她爱人已死,猛烈批判她不忠的行为。
“他说你痴情、忠实不渝。那么老实告诉我,夫人,当你发现他走了,你是立刻和王子订婚,还是等了一个礼拜以示对死去爱人的尊重?”
韦斯特利一时分心,于是贝特凯将他推下山谷,一边喊着:“你拿我的痛苦开玩笑,不要再这么做……我的心那天就死了!你也可以去死,我不在乎!”
韦斯特利激烈地滚下深谷。当他掉落到半山腰时,四个字微弱地飘到贝特凯的耳际:“如……你……所愿。”
贝特凯这才突然发现绑架者的真实身份,于是跳下山寻找韦斯特利。两人在谷底互相搀扶起身之后,韦斯特利悲伤地问:“我告诉过你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你为什么不等我?”
贝特凯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唉,我以为你死了。”
听了这句话,韦斯特利回道:“死亡不能阻止真爱,只能使它延迟一会儿。”
承诺的心意
承诺是坚定不移的投入,连死亡都无法动摇,是实践诺言的忠贞决心,也是无所不在的同心,能长期维系婚姻的结合。承诺既是真爱的誓约也是证明。从未结过婚的受访单身人士中,有94%的人在陈述“我想要的结婚对象是我的灵魂伴侣,第一也是唯一”时最先联想到的是承诺。
我相信承诺的心意是一份持久的互属精神,是一种不管在哪里和对方相处都很自在的感觉。“我属于你,你也属于我”是任何恋情中挚爱的真谛。
承诺原本便存在爱情中,而爱情是承诺的精髓。哥伦比亚大学的贝弗莉·费尔(BeverlyFehr)进行了一项研究,力图找出爱情与承诺有哪些定义重叠。她发现参与研究的人提出了68个爱情的象征词汇和40个承诺象征的词汇,而爱情和承诺共享其中21个。这表示13的爱情象征也适用于承诺,而描述承诺的用语中有超过一半也被用于描述爱情。
承诺的理想机制是一个人受到欲望和挚爱驱动。但如果我们讲求实际,承诺的脉络不只包含了“我想要”因素,还交织了“我必须”。承诺既出,义务、责任和挚爱就必须坚韧不移,不管何种阻碍当前,真正的承诺仍会贯彻下去。
只要想想你最近几次承诺的任务,可能是写篇报告、完成家里的DIY工程、担任义工或是帮朋友的忙。许多情况下都是以想要开始,但后来变得比想象更复杂。正当你打算半途放弃,必须因素就出现了。于是你会怎么做?你咬着牙履行承诺。如果我问你哪种思考态度是真正的承诺,是想要还是必须,你必定会断定两者都是这股凝聚力的必要元素。
承诺的成分
伊森坐在沙发上,对着我认真解释:“我从16岁开始和奥莉薇雅交往,已经11年了。我们是高中最好的朋友,后来上了不同的大学还继续在一起。是啊,我们也有过迷惘的时候,但我们回头以后会更笃定。我们所有的朋友都催我们快结婚,但我们想要确定一切都妥当后才步上红毯。”
“大约半年前起了一些变化。奥莉薇雅在情感与肉体上开始疏远我,抱怨一些过去不曾成为问题的事情。一切显得没头没脑,直到我发现一封她的男同事写来的电子邮件。她跟我说过这个人只是普通朋友,现在我知道不只这样。我有一些不对的地方,但是我们之前感情一直维系得很好。”
“她谈论起我们的时候就象是在讲别的情侣。我觉得她改写了我们的过去,把好的变成不好,不好的变得更糟,这样她才能觉得自己的行为合理。我想离开她,可是我做不到。她是我唯一真正爱过的人,我不想失去她。我绝对不想重新来过。我的家人都很喜欢她,我们计划未来要共度一生。我愿意尽我所能赢回她的心,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伊森对奥莉薇雅的承诺混合了爱与欲望、记忆与亲近、恐惧与忧虑,还有背叛、权利和责任种种感觉。随着恋情变得更加复杂,理清承诺的成分变得极度困难。
伊森的困惑其实可以划分成我先前提过的两类因素,也就是想要与必须。我认为他的承诺中还包含另一种成分:不愿意。在我解释这股成分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他对奥莉薇雅深挚的爱与欲望。
承诺中想要的一面
无疑地,伊森爱着奥莉薇雅。有一次他来咨询的时候带了一盒她这些年送给他的卡片、信件和小礼物。他这么做的用意是要为了证明他知道她曾爱过他。她说不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爱过他,让他惊慌失措。她甚至不确定自己是谁,当她回顾过去,开始怀疑过去是不是一直压抑和伊森之间不快乐的成分。我向伊森保证,我相信他所讲的10年爱情长跑故事,情感出轨的伴侣突然改变对过去(恋爱甚至婚姻)的看法也屡见不鲜。
承诺的第一股成分来自热情、挚爱和坚定,激发为了对方好而牺牲的情操,让分隔两地的两人心灵相依,而在两人相处的时候提高对方的重要性。
正是这一股承诺力量产生两人一体而非独立个体的认同感。你会开始每次想到自己就想到伴侣。当你开心的时候想到“我真希望某某和我一起在这里,有他在就不一样了”,你知道这一股承诺力量正在强大。
当你考虑某个对象的承诺潜质,以下是你应该思考的一些首要特质(你也应该自问同样的问题):
·你的伴侣是否表现出“两人同心”的态度?
·这个伴侣是你的好朋友吗?
·这个伴侣懂得分享吗?
·这个伴侣乐意付出吗?还是比较自私?
这些问题若和第九章最后探讨的三重一致性结合,就能获得更多深度。这个真诚度测试建议你观察对方家庭背景、人际关系与良心模式之间的一致性。不一致的表现构成警讯。任何不一致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伴侣是否投入心力改造任一方面的破坏性模式。当你在寻找对方承诺潜质的时候,应该要问:
·伴侣的家人如何实践承诺,尤其是他的父母?·他们是否为彼此牺牲?
·他们是否优先考虑彼此?
·伴侣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学习承诺?
你也应该观察伴侣过去对朋友和情人信守承诺的纪录。你应该假设你的伴侣对待这些人的方式会和对待你的方式相似。如果他过去能够建立或维持健全的承诺,那么你就能够比较肯定这个伴侣也会对你信守承诺。
然而,如果你绝对无法忍受你的伴侣对待别人的方式,那么你必须找出这个对象何时以及如何改变的。避免使用看似合理的借口解释伴侣为何没有对别人信守承诺,然后说服自己和其他人不属于同一类。
虽然这会增强你的恋爱自信,但现实却常常令人失望,你的伴侣原来是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其实到头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伴侣有哪些对别人做出承诺的例子?
·伴侣是否优先考虑别人?尤其是担负某种责任的时候。
你的伴侣良知如何?你的伴侣如何看待你的良知?承诺的强度最多就和支撑的良知一样。
·伴侣和你分隔两地的时候是否会定时联络?
·伴侣让你失望的时候如何处理罪恶感?
·伴侣是否会主动道歉和下定决心?
·伴侣是否会为你牺牲?
·你是否是伴侣日常活动的优先考虑?
伊森在三重一致性测试中得到相当高的分数。他生长的家庭中宗教观保守,勇于表达对于家庭、人格正直以及有始有终的强烈信念。
伊森的稳定与认真是奥莉薇雅最受吸引的特质。她在一个每天吵架的混乱家庭中长大,伊森的家庭成为她的避风港,她常常说自己很喜欢待在那里。
讽刺的是,奥莉薇雅就是挑伊森这些特征的毛病。她抱怨他无趣,她在安定下来之前需要多一点刺激和自由。然而,她和新欢开始不时争吵,比以前的压力还更多,体重也掉了很多,反而更像退回她的原生家庭而不是找到真爱。伊森开玩笑问我中年危机可不可能发生在27岁。
承诺中不情愿的一面
那么伊森为什么没有和奥莉薇雅分手?她对他很冷漠,几乎很少跟他说话。她表现得象是不再爱他了,她甚至还告诉他自己已经在和别人交往。那么伊森为什么不干脆面对现实然后放手?
答案部分在于伊森依旧爱着奥莉薇雅(想要),部分在于伊森绝不放弃的强烈信念(必须)。但大部分而言,那是因为他在过去11年间对奥莉薇雅投入了这么多,因此不愿意经历分手、家庭关系破裂、朋友的反应、放下相处回忆的那些痛苦。这是承诺凝聚力之中的不愿意成分。
这方面的承诺经常被遗漏在承诺的泛泛定义之外。承诺大部分是想要和必须因素,但理解这第三股承诺的力量也很重要。这股力量包含许多成分。当你投入时间与心力和交往对象相处,就仿佛你用这股力量缝更多针。每一针都把你和伴侣缝得更紧密。你们的相处越有意义,谈话越深入,交际与家庭圈越广,以及你们在一起越久,都成为结合你们的原因。
伊森愿意维持一段带给他伤害的恋情,妥协自尊等待奥莉薇雅变回他以前认识的那个情人,主要是因为多年的联系让两人的心灵交织。这一股承诺力量会说:“我很不愿意放手说再见、伤害我的家人、重新来过、自己一个人、找不到更好的,更要不回我投入的感情。”这股力量在恋爱期间变得越来越具影响力。
忍耐或牵制
这一股承诺的力量让伊森在奥莉薇雅经历个人危机的时候仍心系着她,带给他忍耐被背叛的力量。虽然他们分手了,伊森仍然继续等待。他不想和其他人交往,他也知道自己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放下对奥莉薇雅的感情。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过了4个月之后,她发了短信问他过得如何。她和那位同事分手后想起和伊森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奥莉薇雅对伊森的感情复活让她感觉有如大梦初醒。让伊森心系着奥莉薇雅的成分,如今也牵引着奥莉薇雅回到伊森身边。
这股承诺是爱情遭遇险阻或动摇时维系两人感情的强有力来源。然而你必须小心正是这股承诺的力量可能使你在恋爱中妥协自己所想要的,好让自己不会失去所拥有的。你可能受制于恐惧感,不愿失去对方、重新来过、自己一个人或是缺少心灵依靠。这些所有“投资”提供你等待艰困时期度过的力量,但你必须确定这些投资不是让你变得依赖、太容易原谅,或是赋予伴侣过多权利,结果却让对方变得更糟。
及时修补
有一句关于缝纫的老话:“及时补一针可以省下九针。”这句话表示如果布料有裂缝需要补上一针,那就要立刻处理,否则裂缝会加大到需要更多针来补缀。因此你和你的伴侣应留意恋情的结构,有任何问题都要立刻处理。
定期清点你承诺中的成分。举例来说,写下你对伴侣的“想要”因素,然后在另一张纸上写下“不愿意”。第一张列表包括你喜爱对方哪些地方,你的伴侣如何让你感觉被爱和被接纳,你的伴侣如何对你表达尊重,以及你最受对方哪些部分吸引。在第二张列表上,一定要写下离开这个伴侣会造成不情愿或不安全感的所有力量,包括所有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与牵连、经历分手的忧虑、投入恋情的心力、两人共享的经历、两人达成的开放程度、依赖对方的方式以及任何关于失恋的忧虑。
然后再拿第三张纸,写下你不喜欢对方的哪些地方。试着区分可以自然忽略的微小事件或特征,以及长久并可能加重的模式或习惯。
“不愿意”最好多半和“想要”相联结,而且结果为正面,好比说“我爱他的家人还有他让我感觉身为其中一分子,我会很不愿意失去他们。”或“因为她好贴心,所以我能和她分享不曾和其他人谈论过的事”。
你不会想要让这些不愿意因素弥补你不喜欢对方或是恋情的某些部分,好比说“我爱他的家人,不想要失去他们,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忽视我”或是“我真的很想和她分开,但我不想要经历分手的那些心痛与情绪”。
你的想要绝对应该比负面因素更多。退一步观察恋情的全貌,确认你不是主要因为不情愿的因素才跟某人在一起(见图12-1)。整体而言,产生不愿意情绪的想要因素应该远多过于不欣赏对方所带来的想要因素。
我受不了自己一个人
“恋爱依附模型”描绘出两种承诺可能和恋爱其他部分失衡的方式。如果你是受不了自己一个人的类型,没有恋爱就变得意志消沉,那么你容易受到的伤害是在发展适当的信任与依赖之前便建立承诺。你渴望和对方相处感觉自在的安全感,确信你属于一个爱你的人,而此人也属于你。虽然这是许多人自然的渴望,但却必须在培养人际信任时加以掌控(见图12-2)。
如果你已经对伴侣有这份渴求,那么放慢恋爱的脚步可能十分困难。恋情一开始可能感觉很完美,让你愿意发誓你已经了解、信任并依赖这个对象。逐渐了解对方的确就像充分检验你的信任与依赖,不过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你才能有些认识。因此,在这段期间保护你的内心很重要,这样才不会将自己交给一个日后你发现和想象中大相径庭的伴侣。
承诺中必须的一面
承诺的最后一股力量是必须因素,指的是你和伴侣如何看待从初次约会到结婚等种种事项中涉及的责任和义务。
每个承诺都隐含了道德责任。不管你想到何种承诺,其中都会有责任。如果你说“我对工作有份承诺”,那么你就承担了责任,以及一系列随着职责而来的义务。
恋爱中这股“必须”承诺的程度与你感觉有责任维系这段恋情的等级相应。好比说在新恋情之中,你的责任不多,可能包括保持联络、如约打电话、安排约会等义务。如果你和某个对象认真交往了一年,那么你会有更多责任要维系这段恋情。
对伴侣的承诺使你从刚开始约会的低度责任节节推升,到结婚后责任达到最高点。虽然你可能会觉得这显而易见,但实际情况却随着不婚同住关系逐渐普遍而变得更加复杂。在考虑未来结婚可能性的人身上,这常常被称为婚前同居;对不婚族而言,则是婚姻的替代方案。
承诺与同居
恋爱中的男女如何认定自己对另一半应负的伦理义务,在前几十年有了大幅转变。这些社会变动的结果造成恋爱承诺互动之中危机重重。虽然这些改变导向何方还不十分清楚,但你在规划婚姻之路时应该考虑一些惊人的事实。
时下超过一半的夫妻都选择在婚前同住,这和30年前的情况有天壤之别。在1974年只有10%的夫妻婚前同居。
你会面临在婚姻之外住在一起的选项(如果你还没这么做)。过去50年的研究的报告与数据呈现了同居影响未来婚姻的许多问题。让我回顾过去发生的主要变化,以及婚姻与承诺受到何种影响。
多数情侣为了两个普遍的因素选择婚前同住:实际与准备。实际包括节省维持两个家庭的开销、方便、有更多时间相处等理由,以及在情感与肉体上拥有更亲密的关系,但却不需担负种种婚姻义务。由于13的同居者有共同的孩子,因此也有些情侣表示另一个原因在于互相扶持照顾孩子的责任。
为婚姻预做准备是第二种同住的普遍解释。这种解释经常被引用的理由包括确认两人是否相配、更深入了解对方,以及充分检验两人在时时刻刻相处的环境下如何经营感情。
在一项最近的全国性调查,62%的年轻男女同意婚前同居是避免最后离婚的好方法。然而,所有的证据都驳斥这种普遍的观念。看看以下一些关于不婚同居的正式统计数字。
·大约14%的同居男女维持不婚而继续在一起。换句话说,他们将同居视为婚姻的替代选择。这表示其余86%的人分手或结婚。
·大约40%的同居男女以分手收场。
·大约46%的同居男女最后步上红毯。然而,他们的离婚率远高于平均值,更精确地说,和二次婚姻的离婚率一样高(约66%)。
·事实上,对于那些曾和不是后来结婚对象的人同居的人,他们婚姻中的满意度与浪漫指数都大幅低于平均值,离婚率则高出许多。随着先前同居人数的增加,情况也更加严重。
·同居男女的忧郁症状是已婚夫妇的3倍。
·大约40%的同居男女现在有小孩。这些小孩中有3/4会在16岁之前看到父母分开。这项数据在已婚父母之间只有34%。
这些统计数字在多数人看来似乎有违常理,尤其是对二三十岁的人。我和许多人谈论过这些数据,他们都立刻加以驳斥,仿佛这和现今时代潮流毫不相干。
不是我们不再相信婚姻或是不再想要婚姻。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88%的单身人士表示他们相信“茫茫人海中有个特别的人是我的灵魂伴侣,会在世上某处等着我”,同样比例的人同意“结婚时会找到那个特别的人”。10个人中有9个同意离婚率太高,婚姻需要努力经营。
但不受婚约限制的同居试验方式并未带来更妥善的婚姻准备。我们必须回答的真正问题是,为何那些用婚前同居“练习婚姻”的人,实际上经营婚姻的能力并未比选择不同路径的人更好,大部分反而还更糟?
无条件式承诺的条件
和伴侣共度一生的誓约打从婚姻一开始便扮演着中心角色。婚礼上经常听到的誓约听来是无条件的: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至死不分离。许多人各自的信仰中都认定这个誓言是-份圣约,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份牢不可破的合约。
婚姻的质量在过去几十年间更受到强调。到处都有专家在谈论好的与坏的婚姻关系,还有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改善。但社会普查发现自1973年起,认为自己婚姻幸福的男人与女人都在缓缓下滑当中。
时下婚前同居的潮流被当作提高婚姻满意概率的方法。那么为何情况还会变糟?为何那些练习婚姻的人离婚率居高不下?采取婚前同居练习婚姻的人实际上比那些从单身状态直接结为夫妇的人拥有更低的婚姻成功率,这是个相当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
我相信这个矛盾主要源于个人渴望有质量的婚姻关系,但与之对立的是无条件承诺的婚姻誓约。你不想要一段以离婚收场的婚姻关系,这是你的信誉。也许你成长的家庭中父母离婚,或是你自己离过婚,亲身经历婚姻破裂伴随的伤痛与困境。你决心不要经历过去的错误,你渴望更好的未来。
你很清楚婚姻失败的危机不只包括离婚的感受而已,还包括感觉受到不幸福的婚姻束缚。你不愿意承诺可能无法满足你对爱情、伴侣与亲密理想的一辈子关系。超过半数的成年人,甚至更大比例的青年男女,同意他们结婚最大的顾虑之一就是离婚的可能性。
但婚姻的誓约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你答应不论如何都要和婚姻伴侣厮守,即使伴侣不再满足你的理想。这有违多数人必须确认自己拥有美满关系的首要目标。因此,如果没有多少人会长期维持一段总是不美满的婚姻,那么无条件承诺的誓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现在可以观察到个人对质量的承诺以及婚姻对无条件承诺之间的对时了吗?婚姻的承诺被重新定义为附带条件的无条件承诺!
有限的投资产生有限的报酬
用同居测试恋情乍听之下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这本书的确强调有必要在过度投入之前充分了解伴侣。那么为什么我不推荐用同居测试恋情?想象以下的情节:
凯特和贾斯汀念高中时认识,到了大学毕业后才开始交往。贾斯汀就在家族企业上班,凯特搬到离他一小时车程远的城市。交往一年之后贾斯汀搬去和凯特同住,平常日每天通车一小时上班。
7年后凯特和贾斯汀还是在一起。他们很幸福,但凯特感觉不安。过去的7个情人节、圣诞节、生日和其他节日都是求婚的良机,但都就这样过去了。
凯特想过贾斯汀会不会毅然决定向她求婚,他们的亲朋好友也想过。常常可以听到她在跟别人解释她怎么想:“我们会在今年结婚,我就是知道。”虽然他们的日子还是迟迟不来。贾斯汀显然忽略凯特对求婚的期待,他宣称很满意两人在一起的生活,不认为共同幸福生活还有结婚的必要。
当我私下和凯特讨论她和贾斯汀的关系,她描述自己这些年对于这段恋情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因为贾斯汀对结婚的念头无动于衷。“总之他好像对我越来越没兴趣了,”她解释道。
贾斯汀在交往初期会和凯特一起编织未来结为夫妻、共组美满家庭的梦想。但现在贾斯汀连结婚都不提了。他对婚姻甚至是这份恋情的不确定感觉,让凯特怀疑他是否仍然把她当做携手共度一生的对象。毕竟如果贾斯汀打算这辈子和她住在一起,结婚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心里有什么障碍?他是想要方便脱身吗?他心里有别人吗?他是不是担心错过更好的对象?
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份确切的承诺,难怪凯特会怀疑贾斯汀对未来的打算。凯特处于一段类似婚姻的恋情,却没有婚姻的承诺。换句话说,她最后拥有的是一段有条件式承诺的恋情。
承诺的封印
你面临的难题在于社会上破碎的婚姻盛行,而你想要拥有优质而稳定的婚姻。这产生两难的局面,你既对婚姻抱持高度期待,同时面临更多不安。从这个困境来看,人似乎自然会感觉需要测试一段恋情,以确保对方是理想适当的婚姻对象。虽然从容建立一段健全的关系有必要,但营造类似婚姻的恋情却没有婚姻的承诺确实应该设下进展的限制。
就定义而言,婚姻承诺包括信心与危机。你无法练习或测试这类承诺。婚前同居是企图对伴侣保持高度个人承诺,同时省略法律或财务的危机。现实中这种安排其实委屈了个人承诺的程度,因为你的财务、财产和法律义务都是个人的。你很珍惜这些东西,而借由把自己和所有的东西共同放置在和伴侣的关系内,你就是将承诺付诸行动。
“恋爱依附模型”能够描述对伴侣极度了解、信任与依赖,但却缺乏承诺要素的不平衡关系(见图12-3)。一段时间可能还可以接受,但最终会减损存在的承诺,压迫信任与依赖,把恋情各方面的凝聚力往下拉到和不成熟的承诺对齐。
借由同居来练习婚姻承诺,其实是在练习有条件的承诺,会减损属于伴侣的安全感。缺乏婚姻的承诺封印,安全感会有缓缓渗漏的风险。
当你知道伴侣对你有份完全的承诺,这会产生加深两人互属相依的安全感,增强情感的凝聚力,并扩大亲近、亲密与浪漫的感受。婚姻能提供婚前同居所没有的广泛基础,让誓约与练习伴随着完整的承诺。
显然有些人婚后打破承诺,或是至少没有满足互相许下的誓言。但他们有潜力在婚姻的基础上拥有完整的承诺。另一方面,有些人在同居关系中做出非常深的承诺,但这似乎不是多数人的情况,同住的基础缺乏婚姻基础对夫妇的要求。
踏出婚姻承诺的最后一步确实牵涉到风险,也需要更多责任,但一定得走这一步才能在两人关系中获得更大的安全感。这是为何多数的研究明白指出已婚夫妻比同居情侣更常将他们的关系描述为达成高度的浪漫、性生活美满和个人满意。
事实上一项康奈尔大学进行的有趣研究发现,已婚夫妇比在一起同样久的情侣呈现更高的整体幸福感。研究人员提出结论:“和其他感情模式相较,婚姻牵涉到来自伴侣更高层次的承诺和更明确的未来规划……由于这些原因,婚姻可能在塑造自我认同与意识中扮演特别突出的角色。因此婚姻的制式本质和婚姻契约的长期本质结合之后,可以解释配偶特别良好的幸福状态。”
练习结婚或练习离婚
如果同居关系结束,这时分手的影响会比一般的交往深远得多。因此如果同居是为婚姻预作练习,那么分手就是练习离婚。这个概念可以说明为何那些和男女朋友同居的人离婚率和那些实际结婚又离婚的人差不多(离婚率大约66%,比初婚者高出12到15个百分点)。
我们必须承认还是有些人做了所有的错事但恋情却有好结果而有些人做了所有对的事但恋情结果却很糟。但如果我们应用平均法则,没有任何研究支持同居会带来更高的婚姻成功概率。然而研究确实暗示住在一起似乎会影响恋爱关系,特别是承诺,因此同居对未来的婚姻制造内在的危险。
重新思考你的位置
如果60%的夫妻先住在一起,那么大概至少一半的读者和伴侣曾经住在一起或是有打算这么做。那使我特别留意到有些人不管有何研究发现,对于重新思考婚前同居仍然抱持着怀疑态度。我只要你多想想你读过的内容,还有你的承诺可能被其他安排减损的方式,尤其是如果恋情最后没有结果,而你最后在婚前不只和一位伴侣同居。如果你还不确定,不要陷入事不关己的心态。自己看看研究报告,根据你的读后心得想想怎么样才能为婚姻预做最佳准备,接着再做出明智的抉择。
我能深切体会有些人疑惑婚姻成功的概率是否会因为过去选择和伴侣同居而降低。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旧恋情将如何影响未来,但我知道多加理解并珍惜婚姻中独特的承诺只会带来好处。提升这份承诺到超越其他的安排对未来的婚姻关系会有正面影响,以更严肃的无条件誓约确保婚姻。
我们有根据必须重新思考今日社会上可接受的婚姻方式。光是描述同居带给婚姻的负面因素多于正面因素的研究数量就很引人注目。你不需要担心没有同居是否能深入了解某个交往对象,探索伴侣的五项重点领域能够揭露甚至在同居生活中都能藏匿的事情。或许更重要的是,婚姻承诺不只是法律文件,或只是另一种生活安排,它是一股动态凝聚力,当它包含从恋爱踏进恒久婚约的一份特殊信心,就会产生两人之间最强的结合。
备忘录
·承诺的心意是一份持久的互属精神。
·承诺交织了三股力量,分别是‘我想要”、我必须”和‘我不愿意”的感觉。
·承诺能够支持你度过艰难时刻,但也可能使你在恋爱中妥协自己所想要的,好让自己不会失去所拥有的。
·承诺的程度表示你必须维系这段恋情的责任多寡,·无条件婚姻承诺的最后一步是获得属于伴侣的安全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