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单身(如果你正读着这本书,有可能你现在是单身,为何你仍单身?如果你想要结婚,为何你仍未婚?有哪些原因呢?我指的不是你首先想到那个最明显的原因,我指的是最真实深层的原因,位于你的生活现况的核心。
单身的理由
我承认我是列清单高手。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将原因列下来时,较容易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起空想来得清楚。看到你所写下的原因,可能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特别是当你花了好几天进行此过程时。在你参考别人的答案前,先花些时间想想你的单身理由。以下是我多年来曾听过的理由:
1.我还没找到心目中的那个人。
2.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3.我没有足够的时间经营一段感情。我要拿什么时间谈恋爱呢?
4.我不需要异性来填补我的不足,可以自己活得很好。
5.我还没遇见有人能符合我开出来的条件。
6.我觉得单身没什么大不了的。
7.我已经一个人过了40个年头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或是想不想调整我的生活,或许那个人也不想改变现状。
8.刚结束前一段感情,我仍在伤痛复原阶段。
9.我就是不喜欢相亲,看来好像论斤论两卖肉。
10.我不确定我是否准备好了,我需要时间预备自己。
11.我喜欢独立自主,我认为婚姻是一种限制。
12.万一我选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呢?我常做这种蠢事。13.身为女人,我害怕被男人控制。我会失去自我。
14.我已经离过两次婚了,过去的阴影让我退却。15.要是我爱他们,但他们却不爱我,那我该如何?16.过去的经验让我害怕亲密,我不是这方面的料。
17.你要上哪里去找与你有相同信仰的伴侣?
18.我无法兼顾工作与感情。
19.你有办法将事业与老婆相安无事地放在一起吗?20.有人有信仰,诚实正直而又聪明机警吗?
21.到哪里找成功的人?我看到的净是失败者……
22.真的没有身心健康的男人了。如果我还要喂养他们,只会浪费我的时间精力。我还没找到有人能胜任家务,如果有人可以,他们都是完美主义者,非常地固执己见,如果要我跟他们住,生活一定是奇惨无比。
23.大部分我认识的女人都太强人所难。刚开始好像都能接纳我,但是她们心中都有一所心灵改革学校,等不及要将我好好地“改良”一番。
给想结婚者的提醒:
如果你真的想结婚,将会遇到以下几个状况:
1.你将要面临挑战。(不过,在人生中我们要经历挑战,才能继续前行。还记得乌龟吗?只有在它们伸出头后,才能向前迈进。)
2.你将经历伤痛。(不过,你以前也曾经历过,也活下来了,不是吗?)
3.单身生活与婚姻关系不可等同而论。(可能你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但是婚姻生活与其中的好处甚至更胜于此。如果你觉得我是婚姻的代言者,你猜对了。在婚前辅导中,我常与情侣们分享“不能将单身生活带进婚姻。让我们一起找出有哪些你将来需要改变的地方”。每一个改变,都带来成长的契机。)
4.你在工作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将会不同于现在。(这样不好吗?生活不只是工作而已,如果你将自我形象建立在工作上,那这就是你改变的机会。)
5.你会更容易受伤,同时也会与人更亲密。(这点没有负面的意思,只会帮助你达到上帝要你成为的完全人。)
如果你将单身生活看得比这些都重,那么请你慎重考虑结婚一事。否则,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婚姻就会摇摇欲坠。关键的问题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些正面或是负面的想法,阻拦你结婚的念头”?有哪些事情比结婚更为重要?哪件事的重要性比结婚还高?
就像这位40多岁的先生,他分享说:“是啊,我想结婚,但是我必须先开始进行这项新工作。我无法同时做两件事,因为这样就无法在这两件事上尽心。我还是要吃饭,还要付一堆账单,所以结婚这件事就还得等一等了。”
有理由不结婚并非负面思考。不是所有人都被呼召要进入婚姻,你是否曾想过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呢?
单身的价值
请看提姆·史塔福对单身的见解,并仔细思考他的话:
上帝要你独身。他要每个人在生命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独身的。《圣经》不曾说过独身的人就是次等公民。事实上,《圣经》以正面的态度来谈独身。在中世纪时,基督徒做得太过火了,把结婚视为次等。在近代,我们好像走进了另一个极端,把不结婚视为次等。我们需要将重心置于中间,婚姻与独身都是上帝的恩赐。
请好好地思考以下关于耶稣的真实描述:耶稣未曾结婚,从未发生过性关系。然而,他却是完美且完全的。他的生命是我们的榜样。这不是说我们都要独身,无可置疑地,婚姻是所有男人与女人的最佳道路,但是这并不代表独身的人需要因此而闷闷不乐。
使徒保罗也未曾结婚,至少在他传道期间没有。他在《哥林多前书》7章1节提倡独身,称之为恩赐(奇怪的是,这个恩赐大家都不想要)。耶稣在《马太福音》19章10~12节,正向地论及有些人不结婚的原因。
看到单身的人,他们的生命好像等待奇迹发生,我替他们感到难过。他们的行为举止好像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等待走进红毯的那一天,等到那神奇的一天来开启他们的生命。当然,结果通常令他们失望。有时候他们的个性变得很怪异,所以没有人想跟他们结婚。更常见的状况是,他们虽然结婚,但是却没有掌握生命之钥。他们没有在结婚前先建立品格,因这些品格是进入婚姻的必需品。所以他们仍然孤单无力……
我们羡慕那些“婚姻美满”的人,但却很少有人强调美好的单身生活也需要付出努力,我也未曾听过有人为努力过独身生活的人鼓掌。这种态度制造出的气氛,好像告诉独身的人他们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礼物;但这种说法,就好像说服一个孩子,告诉他肝脏的味道尝起来应该很不错,因为吃了“对身体好”。
依我的想法:独身,不是一扇敞开的大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独身,乃是一步步发展出的生活形态。
查尔斯·瑟霖(CharlesCerling)提出下列几个重点,用来检视你是否适合独身:
1.认为单身的状态只是一时的(譬如说直到你30岁时为止),而非一生之久。
2.认为自己不会独身,并且希望结婚;然而,一旦结了婚却又想要恢复单身。
3.你是否能接受自己可能一辈子单身?
4.你想要事奉上帝的愿望,是否因为结婚而变得更为复杂?5.你是否不需要许多约会,也能享受自己的生活?
6.你可以跟上帝约定不约会,持续独身的生活一阵子(例如1年,5年的时间)?
7.你是否认为独身的好处超越结婚的好处?
8.你是否看见上帝呼召你服侍的形态?如果结婚,是否会增加服侍的困难?(譬如:在市区贫民中工作,或在边远地区服务的计划。)
9.如果独身是上帝对你的呼召,你是否愿意忍辱过独身的生活呢?
10.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独身,先这样过一段时间试试看。
(一年之中都不约会,将约会的时间奉献出来服侍上帝。)如果这样行不通,也不要觉得上帝没有施恩于你。这只是一个实验,与你去一个服务的工场,然后发现你无法待在那里一样。实际上无论你在何处,仍是服侍上帝。然而,对于上帝呼召你独身一事,你应该敞开心去接受,就像上帝呼召你去做其他事一样。
你觉得他的建议如何?
一位细心体贴的女士来信分享她的经验。
我的约会经验一直很多,我已经41岁了,仍待字闺中。可以说,我的经验不但深入,而且广泛。想到我曾经约会过或是曾经有过更深入感情的男人,他们的个性还真的是各式各样都有,蛮惊人的。
但即使有这些经历,我在这些感情中,仍然没有找到能托付一生的人,也从无此念头动机。或许是我过去成长的经验,或许是我尚未遇到我想要嫁的人。我是一个浪漫的人,发现我不适合结婚真是难以接受,但是我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样的想法是从上帝来的,所以我仍期待能找到我的梦中情人……
重要的是我能够面对我不会结婚的事实。我想我会这么说,是因为我看过许多朋友为爱憔悴消瘦,花上许多时间等待那个人,直到他们与别人结婚,但自己却仍未婚,或是投身进入一段不甚满意的婚姻关系。观察这种现象多年,我决定过我自己的日子,无论我的生活是否有朋友、家人、约会、工作……生活中有太多事物,我不想因为等待有人可以分享,而失去经历这些事物的机会。与其老是期待有人同行,倒不如学习自己品味所有当下的感受。
除此之外,我觉得无论是男人女人,如果能真正解决独处的问题,且能不依靠另一个人独立生活,就能创造最快乐也最健康的婚姻。
当你想结婚时,单身就只是一个问题,但是你会不自觉地抗拒这个问题,最后你会停滞不前。如果你想要在明年结婚,你的生活中将会产生什么变化?请先将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列出来。
现在再回头检视你所列的事项,想想你要如何改造每一项坏处,让这些坏处变得正向有益。花时间想一想。我与许多想结婚的单身男女谈过,这些问题难不倒他们。重点是如何找到这个对象。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讨论的重点。
难道洗衣店是找对象的唯一场所吗?在引导我走上治疗师道路的老师中,精神病专家威廉·葛雷瑟(WilliamGlasser)对我的影响最大。他给我们的观念是:“对于你想要得到的事物,要事先做好计划。”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做计划可不是件容易事。有些正在阅读此书的读者,个性倾向于认为做计划是不必要的负担,还有碍他们自由自在的行事风格。但是,要在何处、要如何遇见你的对象,第一要点是心中要先有个主要计划。
即使心中已经有了计划,时间的掌握仍是最重要的一环。遇见适合的对象并结婚,每一个环节的时机都很重要,超乎你的想象。或许你已经历过,可能有天晚上你遇见了心中已找寻多年的对象,但你却不知道!可能你与你心目中的对象在宴会上相遇,但你却正与一个不是很中意的人交往,你的状况将其他的“机会”吓跑。或是你刚进入一段感情才3个月,才开始要培养亲密。或是你的心仪对象已经与你最好的朋友交往或是论及婚嫁了。这些状况都可能会发生。
四种感情关系状态
你的感情状态可能是下列四种之一:适合的人但是时机不对;不适合的人但是时机对;不适合的人时机也不对;最后是(希望也是)适合的人对的时机。
在不对的时机遇到适合的人,让你觉得:“要是我在其他的时间遇见他就好了。”或许你在你还太年轻、没钱或是胆怯退缩时遇见心仪的人。结果心中留下许多“假如……就好了”的疑问,而后几个月内,心中想念这位想象中的理想对象。
在对的时机遇到不适合的人,结果就会是灾难一场。如果你对感情的期待太过于浪漫,但是对方却不是如此,对你造成巨大的痛苦。你会更努力地想要维持这段感情。有时你会猜想到底自己哪里做错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想要结婚安定下来的念头太强烈,以至于无法客观地分析你的对象。想结婚的念头,比好好地分析你的对象还重要。“我只想结婚”显然是一种宣示,把筛选对象的标准摆在一旁。
我曾听过许多女性说:“我已经不再年轻,要生小孩的机会越来越小,如果我要有孩子,就要赶在这一两年结婚,然后马上生小孩。我现在要找的是想结婚的男人。”这样强烈的需要,让你下定决心,只要找到下一个对象就马上结婚。我看到许多快要离婚的人,他们的说法几乎是一模一样:“到底是什么念头,让我想跟这个人结婚?他(她)不是我想要的人,当时我的思考一定是被蒙蔽了。我想我大概是太想结婚了,才会一有机会就结婚。”
对于许多单身的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好像不断地在不对的时机遇到不适合的人。如果你非常喜欢那个人,但你却知道那不是你的理想对象,会特别地难过。幸好,这样的感情大部分都不持久,除非有一人坚信“有总比没有好”。但是,有时候我也会看到双方的感情持续好几年,一方或是双方持续努力地维持这段感情,觉得“或许有一天我会真的爱他”。有时柏拉图式的感情,至少满足了彼此对友谊的需要。
很自然地,我们都会想要在对的时机遇到适合的人,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自我评估
在我们进入寻找适合对象的计划与步骤之前,首先考虑另一个因素。如果说你遇见了未来的伴侣,你拿什么来吸引他们?你有哪些特质、抱负、优点、缺点?有时我们过于专注在找寻适合的人,而非专注在成为适合的人。或许你可以写下一个句子,描述你的婚姻关系价值(Marriagerelationshipvalue-MRV)。这样在你做出选择时,就有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你可能自问,我要如何描述自己?你可以描述自己是怎样的人,特别是你的特质、兴趣、个性,好坏两面都要写下。
换句话说,当你列出你想要的条件时,想想你自己是否也符合别人的条件。我的意思是,你的个性与特质,是否能吸引这样条件的人?如果你思想负面又爱批评别人,你想要吸引思想正面又健康的人,概率会有多少?如果你的思想正面又可靠,你就有可能吸引到同样特质的人。所以……你想要找到什么样的人,就要先培养自己具备这些特质。
以下汇集一些单身男女所寻求的条件,也许可以帮助你在你的清单上加上几个重要事项。
“我想要找个经济能力强的人,没有一堆待付的账单,一年可以赚进200万~300万。”听起来经济稳定相当地重要,但是你在经济上,又能提供他什么呢?你对经济稳定的需求,是否基于你的生活水准?或是你需要这样的人来保证你的生活无忧?这样的人是否也满意你的经济状况?
“我想要找的人,要已经出人头地。他们的工作在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我的问题是:你的生命中有哪些特质能吸引这样的人?你希望你能透过这个人活着,享受他们的成就?或者,你自己配得到这段感情吗?这段感情是平等的还是单向的?
“我想要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虽然外表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至少我要看得上眼。她不用十全十美,但是要接近满分。”看得顺眼的对象很重要,但是对方看你顺不顺眼呢?在你要求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能否符合相同的条件?
在你开始写下描述自己的句子前,还有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你要寻找的对象或是你会被吸引的对象,一定要具有某些特殊的个性与特质吗?举个例子,如果你结婚的对象一定要经济稳定,工作的贡献度高,不然就是要长相非常的吸引人。如果结婚5年后你的配偶失业,而且有两年找不到工作,你的婚姻誓约会起变化吗?要是他的职业不符合其身份地位,或是这份工作对社会没有贡献呢?要是婚后她胖了30多公斤,或是惨遭烧烫伤,身体有40%受伤,那该怎么办呢?这些事情都曾发生过,只是你不相信这些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这是值得你思考的要点。
或许你觉得写下描述自己的句子真是烦人的琐事。真的有人会这么做吗?答案是肯定的,人们常常这么做,无论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使用婚姻介绍服务。这里有一些从征婚栏目中选出的例子:
汤姆·斯莱克,英俊,高184公分,重88公斤,40岁,未婚。喜欢运动、看戏。有房子。情感丰富。善于沟通。理想对象:乐观、个性随和、心地善良、情感丰富、不黏人、温柔又幽默的人。未婚者优先,身高155-170.23到33岁间。身材匀称,情绪稳定,经济宽裕。
浪漫,成功,俊俏,专业人士,高182公分,重80公斤,40多岁,身体健壮,离过婚的白人男子,情感细腻,喜欢游玩。兴趣:读经、听音乐会、散步、孩子、学习。理想对象:喜乐、聪明、慈爱、助人、有魅力、身材苗条、可靠、亲切、有自信的人,年纪在30~40岁,单身或离过婚的白人女子皆可,请附上全身照一张。
来找我!单身白人女子,34岁,亲切、教育程度高、风趣且友善、(脸蛋可爱,玲珑有致!)事业心重、独立自主。喜欢跳舞、音乐、运动量大的运动、家人、唱诗班以及在家的娱乐。希望能找到一位精力充沛、有自信且文雅的绅士。我的理想对象:聪明、有野心、喜欢游玩、积极主动、喜欢笑、融入人群、想要结婚成家。吸烟与吸毒者敬谢不敏。
优雅端庄,美丽动人,热情贴心。58岁白人女士,175公分,寻找一位爱主的基督徒朋友,一起看戏、听交响乐、旅游、乘船出游、游泳、散步、一起吃晚餐。对象希望是身材高大、有能力、受过教育、感性、有爱心,有健康的思想,不抽烟吸毒,有崇高的目标。
请记得这些广告都是从《基督教联谊报》(ChristianDatemateConnectionnewspaper)撷取出来的,而且每个人都期待收到回应。我相当确定他们刊登的目的是如此。这里有两种方式,帮助你客观地写下描述自己的句子。第一种方式,询问一些了解你的亲友,请他们回答以下的问题:
1.你会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我?请不要顾虑好坏。
2.我的优点有哪些?
3.我的缺点有哪些?
4.你认为我能给结婚对象什么?
5.你认为我需要加强哪些部分,才能维持一段婚姻?
6.请描述适合我的结婚对象,他需要具备哪些特质与个性。
你可能会抗议说“这太困难了!”我完全同意你的想法。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回答。很多读者会说:“算了吧!”,然后跳过这段继续看下去。聆听他人的看法与观点,可能引起你的痛苦与防卫心。然而,如果你真的询问他人的意见,要明白你不过是寻求他们的意见。要记住这是他们的看法,但不是事实。
另一种方式比较不可怕,请先写下一些描述自己的句子,再拿给这些亲友看。他们可以评论内容、增加或删减。但无论你使用哪一种方式,都能让你掌握一些重要的信息。
不仅要思考你会与谁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为对方设想,他将会与怎样的人一起生活。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你仔细地回答。请详尽地回答下列问题:
对方想与我结婚的原因?
对方不想与我结婚的原因?
你心中的“完美对象”:
让我们用一些更实际的问题,来检视你所要寻找的“完美对象”。希望透过这个过程,让你更了解心中想要的结婚对象。
对于未来的对象,你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
·工作能力
·现在的工作
·以前的工作
·教育背景与训练背景:他需要额外的训练或是他想要继续学习吗?
·他的工作表现如何?是否有晋升机会?离开上一份工作的原因?对现在工作的态度?花多少时间工作?是否希望能继续这份工作?
·他们需要养育或是奉养什么人?有无负债?他们是否常常查看账户金额?
·他以前的收入是否比现在多?有无投资计划?
·有很多还是很少朋友?他喜欢社交活动还是独自在家?
建议再加入这些你需要了解的背景。你也可以写下一些你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信仰历程
·嗜好与兴趣
·过去或现在是否有使用毒品、吸烟与饮酒习惯·家人关系与亲密程度
·感情生活与个性
你是否能回答这些问题?你曾认真想过这些问题吗?
有时候我们过于偏执,只知道我们不想要的类型,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类型;或是知道我们想要的类型,但对于不想要的类型又不是很确定。真需要均衡一下。
建议在你的清单内增加这三大类目:有无皆可、加分条件、必备条件。下面这张初步清单供你参考,你可以自由地在其后增加一些项目。请记住,最好能在你开始寻找对象前做完这张评估清单,等到结婚后才补填便为时已晚。
大学学历
基督徒
喜欢户外活动喜欢看电影
跳舞高手
未婚
没有孩子
可靠
外向
安静/保守
常常祷告
运动迷
灵活有弹性
贴心
有幽默感
关爱人的
想要孩子
不酗酒
喜欢旅行
喜欢打猎
良好聆听者
能深入沟通
年纪相仿
活跃
喜欢狗
喜欢猫
工作稳定
没有负债
现在请加上一些你认为重要的事项,并评估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10年后,你想要这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20年后呢?30年后呢?”
有些人相信,他们可以在认识这个人之前就先爱上他们。如果你相信这样的信念,那是因为你爱上的是自己的幻想。持久的爱是基于你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基于假设与梦想。持久的爱需要时间,需要深入地发掘与讨论。
实际上,传统的约会模式很耗费时间,也拉长了认识彼此的过程。当你们花时间相处时(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寻找结婚对象),请避免将时间花在看电视、电影或是玩乐上。你们需要双方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视听觉的娱乐。
最初的接触:筛选过程
另一个建议,最初的几次接触应视为筛选过程。筛选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你认为这个人是否特别。他值得你花10分钟的时间交谈吗?如果你不确定,那么是否值得投资更多的时间,来验证你的第一印象是否正确呢?如果不值得,千万不要浪费时间。
这个人的价值观与目标是否与你相近?想想他的价值观与目标将影响你10年以上。你能在往后的生命中与这个人相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何必浪费你的时间?
婚姻是社群中的大事。你的配偶不只与你建立关系,也需要与别人建立关系。这个人与别人的关系,能否达到你的标准或期待?你是否会因为他们的作为而感到困窘不堪?你是否需要为他的行为辩护,或是请求别人原谅?如果情况是如此,你是否愿意一生都这么做?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说:“如果这么做,是否撇弃了上帝与圣灵的引导?这么做不是从他手中夺去选择权吗?他在我生命的旨意又是如何?”采取这些步骤能帮助你更了解他的旨意,你曾想过吗?这是相当有可能的。
其他人会对你说:“实际一点吧。如果你真的想找个人结婚,最好调整一下你的标准。你的理想对象在地球上找不到——他只活在你的梦中!”我们要实际一点是事实,但是这社会有许多人,他们的结婚对象不是他们想要的人;他们只想定下来而已。如果不事先理清你想要的类型,在你找到对象并建立坚固的感情基础后,必然要面对艰难的婚前辅导。
当你清楚你所列出的条件时,请不要轻易放弃这些标准,也不要觉得这些标准在寻找对象的过程中“没有那么的重要”。只要记住这些标准无论是以前或是现在都一样重要。一位30多岁的男士与我分享他有趣的想法:
诺曼,我写了一张理想伴侣的条件清单。但是,有一天我遇见了一位女士,她虽然不符合我的6项“必备条件”,我却爱上了她,她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们开始交往,事情一切顺利。我真后悔为何当时没有想起这些“必备条件”。
6个月过后,我们的激情冷却,所剩无几。这时我才知道如果我坚持这些“必备条件”,我们的感情就能持续下去。我也明了这又是另一个在对的时机遇见的不适合的人。
之后有两年的时间,我又陆陆续续与其他人交往,直到有一天我遇见珍。你永远也猜不到我们竟然在排队付账时相遇!那时我的购物车压过她的脚。等待是值得的。
要有耐心。等待。这是另一位男士的分享:
我好像用我一生的时间,等待上帝将结婚对象带到我的生命中。当我等到33岁时,觉得上帝已将那位结婚对象带到我的生命中。我们交往了快一年,当时我觉得我们已是非常好的朋友。但当我现在回头看时,才清楚地看见,当时在与我的交往对象相处时,我所做的观察与我所提出的问题都非常肤浅。当时我的想法是,如果对方说他已是重生的基督徒,就已是清楚地表达他们的信仰。但我当时却没有更深入地去挖掘与了解他们的信仰深度。
当我们交往时,我不断地闯越警告标志。然而,我当时并不觉得有任何危险;直到离婚后,我回头看,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提高警觉。我也发现有一些潜在的因素,潜伏在她的个性深处,一直到离婚后才浮现。
从我们离婚到现在已经过了7年。当我回顾时,看见我的理想与期望已经改变;我非常地感谢主,因为在这7年之中我没有再坠入情网。我知道,虽然认为自己已经预备妥当,但是如果要再婚,还是要多些时间预备。
我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常感到寂寞,如果有人能听我分享那该多好。但我很庆幸,我没有与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人交往或是结婚。
曾经有位朋友告诉我,只要向上帝祷告,他必预备。但我不觉得事情有那么简单。我完全相信祷告的力量,也相信有人真的在超市或是教会遇到未来的伴侣。但是,相遇方式不只如此,我们需要好好地祷告。而且,如果你希望能寻见伴侣,还是要有所行动,仔细地寻找。这有点像在找工作上寻求上帝的带领。你不是祷告完后便坐在电话旁等候,还要走出去,实际地寻找工作机会。同时,你也需要知道自己想找哪一种类型的工作。同理,在寻找适合的伴侣时,你必须事先知道你想要的类型与期待,在一段感情中,哪些是你一定要坚持的,哪些是可以退让的。
对我而言,为了要彻底地寻找,我参加教会的单身团契、基督教单身舞会,与一些朋友的朋友在网络上聊天,找了一位基督徒长辈来关心我,也试过基督徒单身联谊广告。我发现做这些努力有它的好处,我遇见了许多不错的女士,而我也遇见许多奇怪的女士,所以你一定要运用观察力,不要不好意思问问题。
许多情侣有所谓“3到6个月症候群”。一开始一见钟情,彼此吸引,互相爱慕,几乎被爱淹没了。有时他们会说:“好像我们已经认识了一辈子,但我们却才刚认识。”他们的关系进展迅速,陷入爱河中。结婚的念头忽隐忽现,不时地出现在他们的对话中。但是,当他们交往的时间越久,一些问题开始浮现。或许是一方不像另一方那样热切,或许一方稍微有些退缩,或是双方所追求的密切程度不同。恋情的高点似乎变得黯淡无光。他们开始在一个个浮现的问题中挣扎,此时他们才真正开始在感情关系上下工夫做功课。他们不再一味地美化对方,而开始仔细审视与评估。
我对这种状况的回应是“太好了!”这真的很棒!这是相当好的现象。现在你有机会去发掘对方的真实面目,你们的关系也得到成长。
拥有高标准是可行的。将你未来结婚对象的条件与你能信任的朋友分享,能帮助你理清你的期待。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
让我们用另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你列出的清单,你所描述的这位理想结婚对象,其实传达出一些信息。你的理想对象与你相像或是相反?你是否被经济稳定、受过教育,或是与你有相同魅力的人所吸引?你们的社会阶级是否相同?或是你倾向于与“上流”阶级,或“下层”阶级约会呢?这里不是指你们一定要一模一样,因为要达到最佳的组合,中间一定要经过许多协调。要维持一段感情关系,必须要双方都感到他们在对方身上能得到一些东西,而且要比他们在其他关系中所得到的多。如果你无法从一段关系中得到东西,即使没有别人介入,你也会离开。
可能你听过有人这么说:“他的条件很好”或是“她的条件很好”。我的好友热衷于钓鱼,对这个句子有一番新的诠释。在他展开一段新感情时,他使用钓鱼术语说:“这条鱼不能放。”大部分的人所寻找的就是如此。你最有可能的约会对象,就是那些与你一样渴望谈恋爱的人。
我不想用太理论的方式解释,所以我用了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何谓社会交换理论。这个理论阐明,即使是谈恋爱也非偶发事件,而是蓄意发生的过程。这个理论提出,在你让自己与另一人密切交往前,你会有意无意地想知道那人是否与你一样想谈恋爱。大部分的男女都会依照对方渴望谈恋爱的程度,来决定这个人是否适合自己。
此外,社会交换理论涵盖的范围更广。请你回想以前的感情历程。那些与你谈过恋爱的人,他们的外表是否有明显的差距?
或是他们有哪些相似或是相异处?能吸引你注意的人,他们的长相雷同或是相距甚远?许多人在回想之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所寻找的伴侣,外表都有些雷同之处。
很多人的心目中,已描绘出未来配偶的相貌。或许你也是如此,而这个图像在你心中好像雷达一样,为你甄选出可能的对象。如果你过去的经验是如此,而你现在察觉自己的行为,请问,这真是你想要的吗?外表在你的条件中真的如此重要吗?外貌的条件是否限制了你,让你无法看到其他更重要的特质呢?这正是请你描述自己的重要性所在。
有些正阅读此书的读者会说:“这样太科学化、太依赖数据、太注重逻辑了,实际状况并不是如此。”大多数的恋情并非依靠机遇或随意而为。虽然不明显,但事实就是如此。在你的条件清单中,“必备条件”正是反映出你择偶条件的变项。或许这样的比喻听起来非常不浪漫,但是在你谈恋爱与找寻合适对象时,不浪漫的事多得超乎你想象。
过去你曾与谁交往?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否符合你现在所列出的条件?请列出5位你曾经交往过的人,根据我们在这一章所讨论的方式,描述这个人。
名字:
相似处:
相异处:
他们具备哪些你所列出的“必备条件”:
现在,回想一些你经历过最愉快的几次恋情。这些人的个性与你相似或是相异?仔细想想。即使你列出一些条件,即使你偏好某种外貌,在你所谈过的恋爱中,最愉快且最有可能开花结果的恋情,都是与你有相似的信念、态度的对象,特别是与你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当你与某人交往时,发现他们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与你相似,请记得花时间观察他们是否坚持这样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特质有可能是他们为了要追求你而强加在身上的,时间一久便站不住脚。
当你在社交或是工作场合,遇见一些信念、态度与价值观与你相去甚远的人,而且你们之间也擦不出火花,你会如何与他们互动?你想待在他们身边吗?你想要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吗?当你与他们在一起时,你觉得轻松自然吗?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事情是如此,还有人会想要与这样的人共度下半辈子吗?信念、态度与价值观不一致,常是导致婚姻破灭的原因。如果你与配偶常常意见相左,岂不是常常闹翻。如果你与配偶的信念与价值观相同,你们之间会更紧密,不会造成纷争。
当一个人结婚时,难道他会选择一个与他完全相反的配偶吗?许多年来“异质相吸”这个说法,常常用来解释人们互相吸引的过程。然而,数百个针对已婚夫妇的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婚姻中,配偶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特质上都相似而非相异。虽然有些例外,但却不足以推翻整个研究结果。
互补与对立的特质
然而,虽然在“龙配龙,凤配凤”的框架下,但有些配偶的特质却是对立的。因为满足需求是选择伴侣的核心,我们发现在夫妻之中,有些互补的需求,也有些对立的需求。
在互补特质的范畴中,“异质相吸”的说法似乎很准确。在互补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模式是支配与服从。如果一方有支配的需求,他就会倾向于与有服从需求的人结婚,以满足其需求。但如果有服从需求的男人与有支配需求的女人结婚,就会与社会期望产生冲突,因为社会要求男性位于支配地位,而女性需处于服从地位。
暂且不论社会压力,因为许多夫妻仍选择违背社会期望而行。如果一方有付出的需求,象是给予同情、爱、保护与饶恕,会希望与有被关爱需求的伴侣在一起。(幸好大部分的人都有这两种需求,这样比较健康)一个喜欢钦佩赞美别人的人,与需要别人钦佩赞赏的人结婚,婚姻一定是幸福美满。如果伴侣的需求在数年后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被打乱。所以,互补需求决定双方如何对待彼此。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互补与对立的差异记在心中。很多夫妻将他们之间的相异之处都认定为互补的特质。互补的特质是双方能配合得恰到好处,无须妥协让步。然而,对立的特质就需要双方妥协让步,而过程与结果通常都会闹得不愉快。举个例子,假如一方是勤俭持家型的人,但另一方却花钱如流水,一定常有正面冲突。或是,如果一方喜爱社交活动,另一方却想隐居山林,他们之间的冲突一定无可避免。
在当代文化中,人们期待他们所选择的伴侣能满足他们。这个现象很有趣,因为无论是订婚或是已经结婚的夫妻,他们眼中所见的彼此,旁人无法以标准测验测试出来。我们看别人的眼光,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所以我们会问“到底那个人看上她哪一点?”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他对这位女孩的看法。选择伴侣不是靠眼见,而是根据一连串令他们感到愉快的关系,在其中,他们彼此吸引。你曾经历过这样的感情关系吗?
当人们约会并且互相吸引时,他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大部分情侣的关系都是基于满足需求。不过,具备适当的条件、又能满足你需求的对象数以千计。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尊重,确认自己的自我价值。谈恋爱,与另一人坠入情网的需求,不限于某个特定的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需求,“个性合不合”的细节可以先缓一缓,但个性是否相合,能左右未来这对情侣所建立的关系。
无论夫妻结婚的理由健康与否,都有着同样的动力推动他们步入婚姻,只是强度不同罢了。
大部分的人彼此吸引,互相爱慕,因为我们都有依赖的需求。无论我们的情感有多健康,都有这些需求。健康的依赖需求中,反映出我们期待经历完全之爱。不健康的依赖需求,除了期待经历完全之外,还有占有的欲望。
自我形象与提高自我形象的可能,是推动人们进入婚姻的主要因素。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另一人对其价值的肯定与赞赏。有些人则需求无度,希望从他们的配偶那里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感、良善、有魅力、被需要……但最后这些过度需求将使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然而,被肯定的正常需求,也是引发婚姻与维持婚姻的重要力量。加强自我形象的愿望与依赖需求,都是建立承诺的因素,承诺又称为婚姻的黏合剂。当情侣寻求婚前辅导时,应当具备这种婚姻黏合剂。
两位婚前预备的辅导者分享他们的看法:
在几百位来到诊所作婚姻辅导或是婚前辅导的夫妻中,我们归纳出一个假说:婚姻既非意外发生,也非二者择一的选择。在这些夫妻与他们选择彼此的态度中,我们发现,这些夫妻显然在进行一项艰巨的任务,并且投身于这样的过程中。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许多夫妻积极地以各种方式成长。他们在许多领域中都有成长,或许是更外向、更有自信、更亲密,或许是他们自觉其人格中的某部分需要成长。所以,他们在千万人中选出的伴侣,正是那个可以提供他们所需,并帮助他们成长的人。譬如,有些女人寻找可以教她们坚强的男人,就像有些男人寻找可以教导他们温柔的女人一般。在我们看来,好像是夫妻根据对方能否引发他们改变的潜力,刻意地寻找或是选择他们的对象。就好像夫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彼此施予治疗疗程。或许我们应该说,婚姻是非专业的心理治疗疗程。
以上所言,皆是要证明我们相信婚姻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当夫妻选择彼此时,是基于对方有帮助他们成长的能力。我们的看法是,夫妻共同担起治疗的任务。就好像许多人在稳定交往后,即将进入结婚前,发现他们自己并不完全。他们并非随意选择结婚对象,反之,却是基于某种直觉的导引系统,不间断地导引他们,让他们找到正确的对象,激发他们所追寻的成长。
理想伴侣的文化定义:
使选择配偶更为复杂的另一个因素,是文化中对“理想伴侣”的看法。“理想伴侣”的定义,随着不同的社会对婚姻的看法而有所不同。这样的定义现在来看虽然有些宽泛,但却仍然存在。举个例子,如果婚姻的目的是劳动分担与养育下一代,理想的妻子便是身强体壮,虎背熊腰。在文化中对男性与女性特征的描述,影响了我们对理想伴侣的看法。在某个社会中,理想的女性伴侣是甜美温和;但在另一个社会中,理想的女性伴侣却是外向性感。文化对此下定义,而我们跟随着这样的模式选择。所以,你的教会希望你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你的朋友呢?你的父母呢?曾经有些父母告诉我,他们儿女的结婚对象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文化对理想伴侣的定义,在选择伴侣上产生两方面影响。首先这样的定义,表明了理想伴侣的标准,这些标准几乎标示了每个人的期望。一个人越是接近这样的文化理想,他(她)越是能吸引更多的人。而且,如果此人意识到他正接近理想,他选择伴侣的机会就会越多,选择最接近理想的伴侣机率也更大。
文化对理想伴侣的定义,影响选择伴侣的第二个方面,称为“将伴侣理想化”。意指,即使你所选择的伴侣无法符合文化中的理想标准,你也会认定你所爱的人拥有这些特质。你会将一切合理化,因为你正对抗文化标准。
选择对象的难度因为人类喜于幻想而加大。不幸的是,当人越是没有安全感,越需要将伴侣理想化。这是一个警讯,因为理想化的魔力常在第一年就消失无踪。
大部分的人在选择伴侣时,常常不会以逻辑与分析的态度面对,但我们都不知不觉地被这些因素影响,无形中遵循这些文化定义。我知道一定有许多人强烈否定我的说法,说他们是“因为爱,才在一起”。是的,显然是爱再加上这些因素,你们才能在一起。
如果文化的定义影响伴侣选择,那么,父母的期望如何影响你选择未来的伴侣?父母投入许多间接的影响,控制孩子的交往状况,这样的状况逐渐地限制他们选择伴侣的可能性。大学生认为待在家里的人,这方面的压力较大。父母从孩子可能选择的对象中,帮助孩子决定哪些是合格人选。有趣的是,有一研究显示,当女方的父母反对她与男方的关系,他们取消订婚或是早早离婚的概率,比双方家长都赞成的概率,高出一倍。
当你寻找的对象有固定的形式时,请思考以下这三个问题:
1.你的择偶标准是你的还是你父母的?在你所寻找的对象中,你父母的期望是什么?如果你发现他们对你的影响,你可知道他们为何要你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或许你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期望有哪些。
2.你的择偶标准是否受到早期的影响?你对伴侣的需要、期望与条件的筛选顺序,会依你的年龄不同而相异(象是20、30岁的期望与40、50岁的期望不同)。重新思考你现在所寻找的对象,以及原因为何。
3.朋友或是教会的期待,是否在你选择伴侣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或许他们没有说出建议,但是影响仍然在。如果你有音乐天赋,你可能会感受到一些压力,期望你的结婚对象也有音乐上的天分,或是期望他能服侍教会,或是期望他也能在相同的领域中,如此你就不会失去这项能力。这些都有前例可循。
让我再问另一个问题。要在哪里遇见你心中的对象?你们是否会突然“撞见”彼此?或是在一些容易遇见对象的场合中相遇?要知道选择伴侣其实包含了许多不浪漫的因素。例如,地点之于感情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两个人住得越远,他们越有可能发现自己其实需要选择近距离的伴侣。有一份正式工作、活跃于教会、社会接触,维持家人关系,又必须要开一两个小时的车往返,常使感情无法维持。在露营会、集会或演讲场合遇见并开始交往的人,会发现维持感情所需的时间与精力实在是难以负荷,因为探视对方所花的时间与金钱都相当多。
在这一章中,我给了很多问题要你思考。这只是一个开始。很多人会开始问:“我要如何才能找到对象?我要从哪里开始寻找?”这正是我们下一章要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