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病!有病!有病!有病!你以为你爱着我,但是你所谓的爱却让我窒息。我不需要这样的爱,也不需要你。我想要一段健康的感情,不是这种垃圾!”
他们坐在我的办公室内,一个请求原谅,另一个猛烈攻击。即使他们仍宣称爱着彼此,他们的婚姻却无法继续。许多年来,我看见无数的夫妻或是情侣都面临这种状况。他们的感情关系出了问题,他们使用相当怪异的态度,来表达口中所谓的“爱”。爱被污染了,这真是令人诧异,我们竟然污染了如此纯净的爱。
往往我们所谓的爱只是仿冒品,虚假的爱样貌多变。
讨好者(ThePleaser)
很不幸的,有些人把成为一个讨好的人,当成是爱人的表现。在一段关系中,有人一直不断地付出,付出,再付出,但这不是因为爱。这是因为罪恶感,要不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需要为别人付出,以对自己产生自信。就好像他们对帮助人这项工作着迷不已,对它上了瘾。讨好者易受情绪的影响与支配。他们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但驱使他们的却是错误的动机。他们做了很多好事,却不喜欢成为真诚爱人的人。
帕罗特博士(Dr.LesParrot)在他的书《爱的隐形敌人》(Love'sUnseenEnemy)中,精彩地描绘了虚假之爱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征。
讨好者有讨好别人的强烈需要,好像他们活着就是要让别人快乐一般。当你观察他们时,发现他们既尽责又关怀人。他们尽全力让其他人感觉舒服,特别擅长的是记得做那些别人忽略的小事。他们非常地和蔼可亲,态度也令人赞赏,当你要求他们做事时,他们通常会多做一点,脸上还带着温暖的微笑。但这些爱的举动并非自觉自发,而是被逼的。他们觉得让别人快乐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他们的伴侣不快乐,罪恶感便随之而来。他们迫使自己做很多事,正因为如此,他们相当地吸引人,但是他们在感情关系中常觉得自己被利用。讨好者常以女性居多。
讨好者是生命中的给予者。他们不只回避接受别人所给予的事物,而且接受时还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觉得有罪恶感,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偿还。讨好者急于工作,他们一定要马上把事情办好,而且要办到最好。他们需要受到肯定,好减轻罪恶感。他们为了掌声而生活,生活在恐惧失败的阴影下,不幸的是,这样的恐惧驱使他们答应不切实际的要求。拒绝别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觉得说“不”就是个人的失败。这不但不健康,也不符合《圣经》教导的爱人方式。
讨好者的责任感,超越他们所应担负的责任。如果他们结婚了,便认为使配偶幸福快乐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这让我联想到拯救者,自命为救生员的形象,但是他们想要拯救的人并没有溺水。
对他们而言,自我否定不是结束的手段,自我否定本身就是尽头。它让爱人的行为变得不再讨人喜欢。他们变成殉道者,在转变的过程中,令人无法靠近。这样一来更是加深他们的罪恶‘感,所以他们更努力地想讨好别人,却让别人逃得更远。
讨好者是世界上最会躲避冲突的人。他们推延,屈服让步,永远说“是”,即使当时应该说“不”,并且容许错误持续。所以我在婚前辅导中,看见许多讨好者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和《圣经》原则而发生婚前性行为,我不觉得太惊讶。虽然如此,讨好者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他们被强迫面对冲突,不是屈服投降,然后怪罪自己,就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因为他们不具处理冲突的能力。
你曾经询问过讨好者的意见或是个人偏好吗?千万不要。他们容易摇摆不定,避免表达个人意见。他们不想做出选择或决定,因为他们担心所做的决定可能无法讨好你。
在婚姻关系中,讨好者依从配偶的喜爱而活。他们寻找配偶的好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但是……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配偶能知道他们的需要,无须他们开口要求。你能想象讨好者向他们的伴侣开口表达他们的需求吗?这真是难以想象。只要他们感到伴侣退缩,或是亲密感消逝,都令他们生不如死。在我的办公室里,看着同样的剧目一再地上演。
有讨好性格的一方坐在那,说:“我就是无法理解,我是这么地爱他,试着要让他快乐……但是,好像我越试着要讨好他,越是将他推得越远。”这是事实,因为他们的伴侣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
一位讨好者的先生说:“我很讨厌这样子。我希望她的立场坚定些,有能力对抗我,好好地吵一架。我厌倦她这么唯唯诺诺。”讨好者所制造的问题,正是他们处心积虑想躲避的状况。那你呢?这些描述是否似曾相识?如果你交往的对象有这些特征,记住:你所感受到的爱不是真的。
如果你有这些特征,我们再往前一步。要是你与另一人有感情关系,可能远比只处理你的讨好性格复杂。有个方法能理清你的爱与帮助是否真心诚意。请使用以下的叙述,评估你关心人的想法、感受与行动。每一个描述,都用1到10评估自己,1代表你相当不符合此描述,10代表你相当符合此描述,5代表介于中间。如有任何描述的分数超过5.想想你有这样性格的原因。如果你不符合这些性格,想想是否认识谁符合这些描述?
·在我的想法中,我觉得自己对他人有责任;我要为他们的感受、想法、行动、决定、要求、需要、幸福、不幸以及命运负责。
·当其他人有问题时,我会替他们担忧、怜悯他们,并觉得有罪恶感。
·我觉得被强迫,甚至是被逼迫着要帮助别人解决他的问题,即使我不想给予忠告、建议,也不想试着让他好过点。
·当我的帮助没有效果时,我感到生气。
·我期望他人有被帮助的需要。
·我怀疑为何别人不期待被帮助。
·我发现自己在应当说“不”时,说了“是”,做了自己很不想做的事,做超过我工作职责的事,以及帮其他人完成他们有能力做的事。
·我常不知道我的需要,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当我知道时,我却告诉自己这些都不重要。
·我试着取悦所有人,但却非自己。
·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因别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而生气,但是当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时,却很少发怒。
·当我付出时,我觉得较有安全感。
·当别人为我付出时,我却有不安全感及罪恶感。
·我感到难过,因为我用尽一生的生命为别人付出,但却没有人为我付出。
·我发现需要被帮助的人较能吸引我。
·当我的生命没有遇见危机、没有问题待解,或是没人需要帮忙时,我觉得厌烦空虚,一无是处。
·为了响应某人在困难中的需要,或是帮助某人做事,我会放弃一些例行公事。
·我的承诺常超出我的能力所及。
·我感到压力与烦扰。
·我深深地相信别人对我也有责任。
·我怪别人把我置于现在的处境。
·我相信其他人对我的感受影响甚大。
·我相信其他人快把我逼疯了。
·我很愤怒,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无人感谢我,被人利用。
·我发现因为以上的个性,其他人对我失去耐心,或常对我发脾气。
如果你对以上描述的回答多数都高于6.你可能就是所谓的拖累症患者(Codependent)。并非所有的讨好者都符合拖累症患者的行为模式,但是他们的特征与拖累症患者极为相近。当你的生活反映出讨好者的负面特征时,有两本书可以让你参考,成为你的帮助,一本是卡门·瑞尼贝瑞(CarmenReneeBerry)所着《帮助你就是伤害我》(WhenHelpingYoulsHurtingMe),另一本是帕罗特博士所着《爱的隐形敌人》。
可能你想要挑战讨好者这种说法,事实上已经有人做过同样的事。我曾听过一对夫妻,双方都觉得:“把对方的需要摆在前面,讨好他,是婚姻的要素之一。我们不是应该成为彼此的仆人吗?”当然是,但是要以一种健康、充满着爱的方式,而不是因为在这些前提之下,才互为彼此的仆人。
让我们思考,仆人的心志(servanthood)是婚姻中一种爱的表现。在婚姻生活里,我们被呼召成为彼此的仆人。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立比书》2:4-9)。
耶稣甘愿顺服,成为“奴仆”,为着我们的福祉,而非为着自己的利益。同样地,使徒保罗也告诉我们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以弗所书》5:21)。
请注意一个重点:我们不能要求伴侣成为我们的仆人,也不能要求对方活出《圣经》的教训。如果我们觉得需要提出要求,那么我们就是较为关心自己的需求,而非真正成为一个仆人。
仆人的心志,是每一位真诚的上帝追随者所应具备的印记。
简单地说,仆人的角色,是要确保另一人的需求能被满足。在丈夫-妻子的关系中,成为仆人是爱的行动,是给予对方的礼物,让对方的生命更丰富,这是求不来的事。成为仆人是勇敢的表现,而非怯懦;是正面的行动,是选择表达对彼此的爱。因此,使徒也说“要彼此顺服”,所以仆人的心志与角色并不只限于妻子。
仆人也可以称为使能者(enabler)。使能(enable)这个词意指“使……成为更好”。成为一个使能者,我们应该让配偶的生命更加轻松,而非处处限制他们。使能者不会加重伴侣的工作,也不会阻碍对方成为上帝原初所设计的本相。
仆人也是一个能启发(edifies)与建造配偶的人。英文的启发(edify)源自于拉丁文aeds,意指“炉床”或是“壁炉”。壁炉是古代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壁炉是家中唯一温暖且有光亮的地方,而‘且也是提供每日粮食的地方。这里也是家人聚集在一起的场所。
启发常见于《新约圣经》中,代表建造另一个人。以下3段经文包含启发的3种形式:个人鼓励;内在力量;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平与和谐。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罗马书》14:19)
我们各人务必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罗马书》15:2)
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规劝安慰),互相建立(增强能力,彼此建造),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帖撒罗尼迦前书》5:11)
回顾讨好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此对待别人的原因,他们是否符合这种爱的表达方式?不尽然。爱应该是真心诚意的。一个真诚的人,应该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或是隐藏真实的自己。
当你总是以假面目示人,你会将真实的自我与刻意描绘出的“特性”混淆。你开始怀疑“我到底是谁?”然而,成为基督徒,有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便是我们可以接纳原本的自己,因为上帝透过他的儿子耶稣来接纳我们。
真诚最重要的成分是诚实。如果某人诚实对你,你可以在他面前放松,感到安慰与安全,因为对方值得我们信任。诚实也是符合《圣经》原则的特质。保罗为腓立比信徒祷告,希望他们的爱能“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腓立比书》1:9~10)
诚实(sincere)这个词的英文,从拉丁文而来,意指“没有上蜡”。在远古时期,上等的贵重瓷器,放在窑中烧制时,所产生的裂缝较少。不诚实的商人将珍珠色的白蜡涂抹其上,填补烧制时所产生的裂缝,然后宣称他的瓷器是毫无瑕疵的作品。但是当人们把器具高举在太阳下时,阳光使裂缝现形。所以诚实的商人将他们的瓷器称为sinecera—没有上蜡的瓷器。这就是真诚的意义:没有隐藏的裂缝,没有隐藏的动机,也没有隐藏的事项。
待人真诚还需冒另一个风险:毫无隐瞒。毫无隐瞒是让别人看见你真实的自己,这是现今相当罕见的现象。比起让别人清楚地看透你,戴上面具较为简单,也安全多了。但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很难与人建立关系。耶稣鼓励我们要毫无隐瞒,他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马太福音》5:8)
清心按原意是指“清洁、无污染、真诚、不腐败、没有杂质、也没有欺诈、动机纯正。”我喜欢读查克·司韫道(ChuckSwindoll)关于毫无隐瞒的描述:
昨天晚上,我决定尝试一件以前我从未做过的事,为了使会众能理解一个概念。去年我生日时,我的妹妹送给我一个橡胶面具——那是能罩住整个脸的疯狂玩意儿。她说如果我在主日时戴着面具上台讲道,她要给我10块美金(我的孩子把钱增加到15块美金),但我就是办不到!然而,昨天晚上我戴着这个丑陋的面具上台讲道。我觉得,如果其他人能受得了,这群人也可以。这种行为真是疯狂!
我并没有特别请大家注意我,也没有多做解释。我站上台,开始认真地讲起道来。当我卖力地讲着,讲了一个又一个例证,但是群众却越发显得松散。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我的面具抵毁了我所说的话,特别是讲到关于真诚的话题。当你戴着面具,要说服人相信你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将面具摘下,会众几乎马上安定下来。当他们安静下来后,他们立刻明白了我的观点。这是件有趣的事,当我们戴上眼睛可见的面具时,没有人会被骗。但是戴上看不‘见的面具是轻而易举的,也可以骗得过许多人,骗多久的时间都行。你知道伪君子(hypocrite)这个字的英文是从古希腊戏剧而来吗?演员将一个巨大的笑脸面具放在他的脸上,说出他那逗人发笑的台词,台下的观众开怀大笑。然后他冲进后台,抓了一个蹙眉伤心的巨大面具,说出悲痛的台词,台下的观众随之悲伤哭泣。猜猜看这个演员如何称呼?他叫做hipocritos,就是戴着面具的人。
上帝的仆人如果“心里纯净”,就必须脱掉他们的面具。上帝必定将特别的祝福赐给他们。
毫无隐瞒的人会被人怀念、欣赏与信任。真诚的人不是讨好者,毫无隐瞒的人更不是讨好者。
为什么我要讨论爱的形式?很简单,在你尚未陷入感情太深前,必须要能分辨虚假之爱的警示标志,好检视你自己或是伴侣对你的爱。
控制者(TheController):
控制者的模式,在许多方面都恰好与讨好者相反。但两者都有同样强烈的需求:被接纳,只是他们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想得到接纳。讨好者交出权力,因他们想要被爱;而控制者控制一切,为了要得到别人的敬爱。讨好者的同情心泛滥,没有主见。控制者则是完全相反,他们非常有主见,却一点同情心也没有。控制者非常重分析,这能帮助他们了解别人的需求;然而他们的目的常只是力图控制别人。控制者的特性,可以由七种与别人互动的方式中看出。
第一,他们的控制需求相当明显,通常使用两种方式来达到此目的。用威胁引起别人恐惧是最典型的方式,他们擅于发现别人的弱点,并且善加利用。另一个工具是使人沉默,他们用一句话,一个眼神,或是一个手势,就能使人安静不语。只要对方一出错,就会马上警告,并且利用对方的过错,让对方进入控制者掌控的计划。
第二,控制者极度地自我依赖,对他来说,团队合作是不可行的。控制者完全地独立,他们为自己创造了孤独的真空状态,因为他们独立的行事风格,让自己与其他人疏离。
第三,控制者的生命中没有情感,以至于他们的配偶感受不到亲密与合一,健康关系中必需的情感联结便无从发生。多数控制者从不给自己机会去感受情绪;如果他们能感受情绪,他们也不会显露。我看过无数的人,学到了在心中哭泣。许多控制者只感受到愤怒,喜乐、高兴与伤心等感受不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他们能想象情绪,却无法感受情绪。当他们的配偶表达情绪时,他们可能对这种表达方式感到不舒服,只想用最快的方式理性地处理。
第四,关于表达真诚的爱人行为,控制者真的不善于表达。你可能看到他们和善的、有礼的、慈爱的,或甚至是合群的表象,但底下暗藏了控制别人的目的。以爱为最终目标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是用爱作为手段达成目的,对控制者而言才说得过去。如果他们对某人有兴趣,那也是有目的的。他们的伴侣,无论结婚与否,最后都会觉得自己被利用。但许多控制者相信他们爱自己的伴侣,利用对方是爱的表现方式。
其五,规定、规定、更多的规定是控制者的生活方式。他们越是坚持,越是觉得他们能达到完美。做事正确的方法是——用他们的方式去做,而且这是唯一的路。他们知道什么对别人最好,并且要亲手为对方安排生活。如果你与控制者谈恋爱,你会发现自己被逼着要遵守他所安排的事物。很多控制者(但不是全部)有另一个问题,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这会让你更无法忍受你的生活。(如需深入了解如何处理与改变完美主义者与控制者,请参阅盖瑞·奥利弗所着《如何改变配偶》一书第11章。
第六,控制者习惯于将标签贴在别人身上,甚至也包括中伤对方的话。在婚姻辅导中,我最常看见的状况是,控制者(通常为男性)对他的太太说:“你不能再将你所有的情绪倒在我身上。你知道当你情绪一来时,我们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你能控制自己,我们才有可能继续。”
第七,他们沟通的方式有一个特色:用话语、意图与声调,做出强烈的要求。他们是决定性的人物,他们能直入事物的中心。
当你与控制者谈亦采时这甲有一项最后的因素要考虑,如果婚姻中的一方过于支配,控制太过;而另一方又过于顺从,双方很难建立亲密感。控制者不会敞开心胸分享他的内心世界与感受,因为他害怕如此便失去控制地位与力量。顺从的一方也害怕敞开心胸,害怕被伤害,因为要冒着被对方攻击与压制的风险。
在新书《当爱消逝时》(WhenLoveDies)中的研究显示,在婚姻里,人们失去对伴侣的爱是最后走向离婚的主因之一,多是因为缺乏相互关系(mutuality)。相互关系是对伴侣的尊重,相信在感情关系中双方都是平等的。当感情中没有相互关系存在时,爱情便逝去。缺乏相互关系也包括控制或操控伴侣,忽视他们的信念、看法、需要等等,或是强迫对方反其意愿而行,这些都是相当不重视对方的行为表现。
到目前为止,是否你曾认识有控制者特性的人?前任伴侣、现任伴侣,或者是你自己?先记住这一点,多数的讨好者是女性,而多数的控制者是男性。当他们努力地想要填补个性中的空缺时,常常被彼此吸引。如果你与控制者结婚,结果就是感到不被了解,以及被控制。控制者不会花时间培育与滋养亲密关系。他们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会借着引发其伴侣的罪恶感,来压制一些可能浮出水面的罪恶感与羞耻感。
如果你所交往的人符合以上的描述,但你却仍继续维持你们的关系,问问自己:“到底我的需要是什么,以至于我会被这样的人吸引?我希望对方能为我做什么?”想想5年或是10年后,你的婚姻关系会如何?你是否能面对婚姻中的空虚感呢?
退缩者(Withholder)
在感情关系中还有另一种形式。退缩者,住在自己打造的城堡中,层层地防护着。同理与同情的亲密关系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退缩者常因为过去曾深深地被伤害,而活在害怕被拒绝的恐惧之中。他们是幸存者,是曾被重重地伤害过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再与人建立关系。退缩者有极深的羞耻感,大多避免陷入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对于健康的感情关系已不抱太大的希望。
多年来在辅导的领域,我曾遇过许多退缩者,常常是他们的伴侣耐心坚持地寻求,使他们的关系得以建立。往往这样的关系都只是一方付出,即使这一方期待退缩者能学习回应。但那努力寻求的一方,往往对于自己必需一手包办所有的工作感到疲倦,想要退出这段关系。
很多退缩者是我所谓的“过犯搜集者(blamecollectors)”,他们将问题视为他们的过错,相信无论发生任何事,全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事。他们把所有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因而他们无法有效地与别人建立关系。除了罪恶感之外,他们的感情生活不是平淡无奇,就是不曾存在。就象是看着一个人的心电图,但是却看不到心脏跳动的高点,只看到一条平直的线。退缩者用许多的时间与精力逃避痛苦,而成效相当地不错,因为他也麻痹了其他的情绪,麻痹了他们的希望、喜乐以及爱。
还有一些重要的特质需要鉴别出来。你要特别警醒,以防这些描述是你自己,或是某个你想追求的人。退缩者的追求对象,常是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将退缩者带离孤堡的人。
退缩者需要制止他们内心的伤痛。他们所受的痛苦不似讨好者所受的明显,也不见他们努力控制。当他们能控制自己时,看起来他们的状况还好,但是他们仍抱持着退缩的态度生活,不觉得好事会降临在他们身上。如果梦想破灭,何苦持续做梦?如果一定会失望,何必抱着希望?许多退缩者逃避亲密关系,因为安全来自于保持距离。
我看过有些退缩者,追求他们的女性相信“他有很大的潜力。如果他能寻见上帝,他就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我可以帮助他寻见自己”。然后在她们希望重塑他、改变他的欲望驱使下,他们结婚了,通常婚姻生活很悲惨,因为这么做完全没有效果。然而,有些人虽然与退缩者结婚,却让他们保持原来的样子,这种状态也称不上是婚姻。
请记住,退缩者只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不会放在你身上。如果你选择的人是如此,他们的焦点不会是你。在社交关系上,许多退缩者的人际关系通常不是太好。他们过度投入在自己的情绪之中,过度地保护自己。
退缩者有无力感,且相信他们所做的努力,不但不会改变事实,也不会改善他们的命运。除此之外,他们在感情方面过于谨慎小心。如果有人示好,他们会怀疑对方是否真心诚意,觉得对方一定有所企图,或是想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东西。他们觉得相信别人的真诚是愚蠢的,因为最后会被对方反将一军。
我在许多婚姻中,看见退缩者的个性成为婚姻问题的主要起因,因为他们采取消极的抵抗(passiveaggressiveness)态度。这是一种不直接、不公开、不明显,但明确的抗拒。这个话题非常重要,甚至有人以此为主题,用整本书来讨论,比如有斯科特·韦斯勒(ScottWetzler)所着《与消极抵抗者共舞》(LovingWiththePassive-AggressiveMan)一书。
这是我们在处理过程中,感到非常令人沮丧的一种行为模式。它可以摧毁一段原本可以建立起来的感情关系。消极的抵抗行为有许多形式,拖延耽搁是他们最爱用的方式。拖延使他们推卸责任,或是延宕为某人做事的时间。如果对方迟了一个小时来接你,他们会让你觉得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他们会说:“你确定你说10点吗?我确定你说的是11点。唉,算了。”在你听过许多次这种说法之后,你会开始怀疑你所说的话。
忘记是另一个他们表示拒绝的方式,因为这么做可以把责任推回对方身上。“你确定你问过我了?”或是“确定那是我们决定的时间吗?”他们会用你的车,留下一片凌乱,还把油箱的油用完。他们使用支票,却忘了在支票本上记录。你可能正告诉他们一件重要的事,他们不是起身离开,就是为自己弄一杯饮料,打开嘈杂的果汁机,或是提高电视的音量。
看起来就好像退缩者有受虐倾向,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想要招致伤害。或许当他们默默地受苦时,他们才会对自己产生信心,并且憎恨那些他们认为伤害自己的人。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中退缩,并以此为反击的借口。如果他们的伴侣受伤,别太指望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同情别人,只定睛在自己的伤痛上。他们也是搜集怨恨的人,每一个伤害都被保存下来,并且转换成愤恨,无形中更加重了他们退缩的行为模式。
他们沟通的方式,是其中一项最令人感到痛苦与沮丧的个性。他们不强势,而是转身离开,或是完全不做出承诺。他们不提供意见,也不做决定。他们躲避,沉默,然后离去。他们用很多简单的声音,象是叹息或是呻吟,还有沉默。当你问:“怎么了?”他们的回答是:“没事”、“你应该知道啊”,或是耸耸肩离开。有时退缩者没有好好地选择结婚对象,因为他们害怕选到适合他们的对象,对方会抛弃他们。他们对感情关系持着负面的想法与期待;也许你是非常正面且爱人的伴侣,95%的状况都是如此,但他们会忽略这一点,因为那5%的负面情绪是退缩者专注的焦点。
如果你是个退缩者,在你考虑进入一段感情之前,先寻求专业辅导的帮助。如果你愿意改变,你的生活会完全不同。推荐你看两本书,一本是帕罗特博士所写的《爱的隐秘敌人》,另一本是我的书《明日总与昨日不同》(YourTomorrowsCanBeDifferentThanYourYesterday)。
如果你所交往的对象是退缩者,问问自己“为什么?”。在你们结婚之后,你对他有哪些期望与梦想?在你将时间投入这段感情之前,先请你的对象寻求辅导的协助。
在你认识感情的三种问题模式之后,可能你不禁要问,到底有没有感情健康的人,或是有没有人能成为感情健康的人?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健康、成熟的人。我们受呼召,就是要在我们生活中的各阶段持续地成长。就如保罗所说:“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以弗所书》4:23)。
爱人者(TheLover)
帕罗特博士论及第四种感情关系模式,也是最健康的一种,他称之为“爱人者”。爱人者能够表达前章提及的爱加倍之爱,而且他也是没有罪恶感的人。以下是帕罗特博士对爱人者的描写:
如果你是位爱人者,你便能……
·倾听人们隐藏在信息表达之后未曾说出的情感。
·在下结论之前,先客观地评估事情的状况。
·了解自己无法取悦所有的人。
·欣然接受别人给予的事物,而不会感到亏欠。·不因别人如何看你而深受困扰。
·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知道自己的需要,也能感受到别人的需要。
·不使用责难或威吓以达成目的。
·使用开放成熟的方式处理冲突。
你能举例说明你符合以上哪些特质吗?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一段感情中,你的伴侣身上有这些特质吗?他们在你身上看到哪些特质?
爱人者知道自己是谁,并接纳自己。在婚姻中,爱人者能接受配偶的独特性,能向配偶学习,能开放,毫无防备,并诚实地沟通自己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你是否真的了解同理的意义?
同理(empathy)由德文einfulung一词而来,意指“感同身受”或是“一同感受”。同理是用对方的眼光看他的生活,与他一同感受,用他的角度去听他的故事。要用同理心一起背负他人的重担,并与快乐的人一同欢欣,与痛苦的人一同哭泣(《罗马书》12:15)。
有些人将同理与漠不关心(apathy)以及同情(sympathy)混淆,这三个词好像很相似,但却完全不相同。同情是你过度涉入他人的情绪,它会削弱你的情绪力量,所以当别人最需要你时,你却无法帮忙。漠不关心是你完全不涉入别人的情感。同理是你与另一人一同走在他的内心世界。
漠不关心的人对他人没有感觉,这是控制者的特性;有同情心的人怜悯他人,这是讨好者的特性;而有同理心的人与他人一‘同感受。漠不关心的人说:“我不在乎”;有同情心的人说:
“你真可怜”;然而有同理心的人会说:“你看起来好像今天过得不顺。”
有同理心的人能看见伴侣的喜乐,观察能使对方高兴的事物,并让对方知道他能理解。当有人能与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便经历被了解与接纳的满足,因为对方能明白我们的观点。当我们同理对方时,也能给予对方最大的满足。
你在你的感情关系中想要什么?既然你已知道这许多的可能性,该是你选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