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一些心理学家就提出,对于年幼时(特别是在5岁之前)父母离异的女孩而言,她们比那些父母未离异的女孩更容易性早熟。
对此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与性晚熟的女孩相比,性早熟的女孩的基因完全不同。第二种观点认为,两类女孩的基因相同,只是对社会环境所做的反应不同。
那么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两种解释似乎都有正确的地方。有很多证据说明,一个女孩的发育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遗传的。性早熟的女性更容易离婚,因为她们乱交的概率较大,而且容易把性早熟的基因遗传给她们的女儿们。所以如果没有父亲的陪伴,那么女孩更容易性早熟,因为她们的遗传基因迫使她们这样做。
环境因素也能影响女孩性早熟的时间。这种现象与其他生物学特质如身高、体重或智商类似。
例如身高是遗传的,所以父母较高的孩子普遍比父母较矮的孩子高;基因对孩子的成年身高设定了界限。但是在这个界限范围里,环境因素如营养不良或幼年患病能够最终决定孩子实际的成年身高。
对于性早熟的女孩也是一样,影响她们性早熟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童年时期缺少父爱。缺少父爱的女孩在长大之后,就会认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建立长久关系,也不会投资后代。接着这些女孩采取乱交的策略,在性早熟的情况下与大量男性维持性伴侣关系。与此相反,早年享受父爱的女孩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延缓青春期的到来,与一位能够照顾后代的男性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所以女孩5岁之前在家庭里是否享有父爱能够解释她的青春期年龄和婚姻生育策略。
这个解释同时也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为了满足女性实现进化目标,男性必须在维持婚姻关系和照料小孩这两个方面显得非常可靠;女性与其伴侣的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女儿的未来婚姻状况。一种观点认为,女孩将家庭中是否存在父爱视为衡量婚姻的指标。在一个一夫多妻制很发达的社会,已婚男性必须在很多妻子之间分配时间和精力,因此与单个妻子及她们的后代待在一起的时间就会很少。与此相反,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里,已婚男性只有一个妻子,所以他们能够把所有时间都贡献给妻子和孩子。因此,缺少父爱是一夫多妻制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一夫多妻制社会里,有很多动机促使女孩性早熟。因为性成熟的女孩能够嫁给富裕男子,而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则不能。与此相反,在一夫一妻制社会里,没有任何动机促使女孩进入青春期,因为所有成年男性都已经结婚(而且他们不能再婚),而年轻的十几岁男孩又没有足够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支撑整个家庭。
与这个逻辑一致,对全球范围内的数据的分析表明,在一夫多妻制社会里,女孩很早就进入青春期,而在名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社会,存在很高的离婚率,因此导致连续性一夫多妻制。就此而言,在最近的十年里,美国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越来越小,因为离婚率(以及再婚率,也就是连续性一夫多妻制)已经显著升高。
父母离异导致女孩青春期提前到来的生物学原因仍不明朗。有专家认为,继父或其他不相关男性的身体散发的荷尔蒙也许使女孩过早地进入青春期。这是进化心理学尚未解开的谜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