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或者以点概面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可见,如果我们对某人的某一个特质或特点有着特别的兴趣、强烈的好感(或厌恶),这一特质或特点就会被扩大化,某人的其他方面就会被遮盖,就会被类化。“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上文中布朗宁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他认为芭蕾特是最有才华的,而且他对芭蕾特的才华又特别在意,于是就把才华这一特质恣意扩大,因此也就认为她也是最美的。第二个例子中的那个帅哥为何对他那既不漂亮而又刁蛮的女友百依百顺,且一脸的幸福,我们没有从文中得到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原因,一定是她的某一特质让这小伙子百般着迷。

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人们进入了恍惚的类催眠状态,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的存在,看不见外面世界的画面,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一切的外界刺激都成了被知觉掩蔽在外的杂音。此时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梦中的世界,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他(她)是那么的完美,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觉得都是对的。在这个时候家人或朋友指出对方的缺点或稍有劝阻,一般情况是不会听取意见的,有的人甚至与亲朋好友反目成仇。

总之,情感的高度投入,加上晕轮效应的存在,直接衍生“当局者迷”,进而导致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