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师生恋——老师竟是催眠师

2007年9月27日,孟超来到同班同学何小厉家,两人发生争执,孟超抽出30厘米长的刀将何小厉杀害。警方探查造成如此命案的原因。原来,他们共同和45岁的女班主任王永丽保持情人关系。这就是2007年发生在贵阳的“少年杀同学,引出女教师三角恋”,这一极端的“师生恋”命案将人们的视线再度拉回对“师生恋”的讨论。

师生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恋情。师生恋源于学生对老师的幻想、崇拜和喜爱。师生恋这件事,和一般的恋情没有区别,只不过是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并不是所有师生恋都会走到杀人的地步,但是人们提到“师生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争议的。美国大学明文禁止师生恋,理由是师生恋是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前途有决定性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强势与弱势的关系,处在这种不平等位置上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发生关系的。规定是人定的,还是有人“情不自禁”。美国电影《挽歌》里,作为大学教授和脱口秀电视节目嘉宾的大卫和他的学生康苏拉,两人在一次学校派对上就已经互表爱意。第二次约会就一起看歌剧,之后俩人就好上了,最后还爱得死去活来。不仅是美国,在世界各地,陷入师生恋甚至因此造成情杀的例子不在少数。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或多或少有暗恋老师的情况。其实这种恋是被老师的知识和风度催眠了。被催眠之后就移情于老师。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催眠中的移情。

在催眠师对来访者进行以催眠疗法为主体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对催眠师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原因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的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显然,恋上催眠师,是一种移情的正转移。来访者会说“老师,我喜欢你”,“你也爱我吗”,“我想和你保持私人交往”等等,这就是一种接近恋爱情感转移的例子。

移情在咨询中很普遍,催眠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移情经历。催眠大师马维祥在讲课之后身边总有人黏着他,并不是有什么事情要问。黏着他的唯一原因就是:“站在大师身边的感觉很舒服,很好。”当然,这只是浅度的移情。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催眠,也与一位女患者对他的移情有关。在使用催眠疗法之后,他的一位女患者认为弗洛伊德是她的情人,死缠不放,这名患者的移情程度就很深了。著名的催眠大案“海德堡事件”也是催眠师利用患者的移情进行犯罪的。催眠师让来访者移情于他,然后对他的话言听计从,骗财骗色。这样极端的例子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普通人一听到催眠便联想起了警匪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催眠都会产生移情,但是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后产生的催眠移情还是比较常见的。

由于课讲得很好,从喜欢老师的课到喜欢老师这个人,这是一个被老师催眠的过程。首先,老师这个角色有一定的权威性,就像催眠师在来访者面前有权威性一样。其次,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头脑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意识和潜意识是开放的。学生对于老师的知识并没有心理防御,因此这个秘密的催眠过程比一般的催眠还要迅速、深入。

老师所讲的知识和学生潜意识中现有的内容契合度越高,越受学生的喜欢,越容易被学生吸纳接收。也许整个班的人都喜欢老师的课,但是由于喜欢的程度不同,被催眠的程度也不同。在大部分人都认为老师的课很好的时候,有的人被浅度催眠,对老师的爱也仅仅是对其学识和人品的喜爱,下课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再对老师有任何其他想法;有的人被严重催眠,发展成对老师的依恋,有着较深的情感投入,即使课程结束,也想尽办法去接近老师,期望与老师有更深的交往。不管被催眠深浅,对老师的爱,来源于对老师学识的崇拜,原则上是与性无关的。并不是所有的师生恋都往上床的方向发展,但所有的爱里面都夹杂着异性爱的成分。有位作家说:“任何男女的交往都有调情的成分。”感情是很复杂的,尤其面对自己崇敬的异性老师,不可能没有一点杂念。作为正常的人,应该区分各种不同的爱。但同时人又是非理性的,把所有的爱都分得那样泾渭分明也是不可能的。虽然说师生恋并不是完全指向性的,但是也并不完全是没有一点关于性的联想。先是师生,然后发展成为恋人或者是爱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鲁迅先生给女学生们上第一堂课,不只是给许广平一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年后,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先生写了信,后来经过情书传情,鲁迅先生终于娶了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为妻。由此可见,许广平就是被鲁迅的课堂催眠较深的一位。以至于一年之后仍念念不忘,仅凭书信便定了终身大事,此后终身相伴。

细数名人们的师生恋,也不在少数。著名作家余秋雨和他的学生马兰,沈从文和他的学生张兆和,都是师生恋的佳话。但是名人的师生恋是不可复制的。名人作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私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大众宽容和原谅的。在多数人还只是普通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更多地考虑到年龄差异以及社会的舆论。从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恋爱也应该是自由的。只是有的人被赋予了“教师”的角色,有的人被赋予了“学生”的角色。这些角色就像演员从戏台上下来,卸去了戏服一样,和普通观众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台上扮演师生,台下是恋人,这样的关系是没有问题的。

虽然忘年恋在生活中不断增加,人们还是不禁疑问:“年龄如此悬殊的恋人们能否走到最后?”著名的专栏作家连岳说:“爱情是稀有物质。”当人们进入催眠状态时,对外在功利的得失是淡化的。爱情犹如催眠,对外界的一切事物也是淡化的,抛弃了所有的名与利的权衡。因此,我们祝福一切形式的爱情。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取决于它对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包容程度。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起码像“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同时生,日日与君好”这样的遗憾的感叹不会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