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他(她)不可

相信大家都听过“抱柱信”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尾生与心仪的姑娘相约在桥下见面,但姑娘未能按时赴约。洪水冲来,尾生抱柱不走,直至溺死。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叫尾生的人太过愚蠢,愚蠢到看见洪水都不走,连命都不要了,还要信守所谓的承诺。留着一条命,还怕下次见不到心爱的姑娘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心理系统和尾生的心理系统是不一样的。尾生面对多重选择的时候,他选择留在桥边,可见在他的意识系统中,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守信何以重要至此,竟以生命为代价?那是因为守信已经成了他的信念。他已经无法跳出这个圈子,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信守诺言上,却不注意万事万物的变化,即使丢了命,想必也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为了信用,丢了命也是值得的,就像是古人所说的“舍生取义”。

如此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在不断的自我暗示和环境暗示下得到加强,最后成了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们抱着不放的柱子,它决定了我们对事、对人、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心理学中称之为心理定式(mentalset),又称心向,这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人们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定式受先前经验的影响非常深刻,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式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研究科学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可见,同一个下巴,长在同一个人的脸上,有人会认为那代表犯罪的决心,有人认为那代表克服困难的意志。这时,被试者显然是被催眠了,由于之前的暗示不同,有人看见的是罪犯的下巴,有人看见的是科学家的下巴,本来是同一个下巴,却在人们的眼里有如此大的差异。

当然,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因此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有很多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这对于开车的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做到的;有人可以一边弹琴一边向身边心爱的姑娘眉目传情,这对初学琴者来说是远远做不到的。再比如,在电影《非常绑匪》中,嘟嘟被绑架后,一边和“绑匪”周旋,一边用身后的手机盲打,发信息给爸爸说自己被绑架了。定式思维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力的分配,有了足够的先前经验后,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同时,心理定式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将某个事物的意义绑定在另一个事物上,从而这个事物便失去了其他的作用和价值。

很多人在失恋之后无法自拔的原因并不是失去了这个人,而是将爱情绑定在这个人身上,认为从此失去了爱情,殊不知这个人也只是自己爱情的载体。失去了这个人,只不过是失去了爱情的一个载体,然而爱情的载体千千万万,并不是只有这一个人。好比我们可以搭乘4点的船,如果误了时间,大可搭乘6点的船,6点的船因故障不能出海了,我们仍然可以搭乘8点的船。由此可见,并不是我们失去了一个人,从此便无路可走。与其抱着柱子等待爱人的到来,等到被洪水冲走,不如另辟新径,柳暗花明又一村。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陆路不行,我们就走水路,像孔子一样潇洒,只要打破思维的定式,我们总是会有出路的。

丹麦诗人克尔凯郭尔曾经讲过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个穷人,从来没有穿过鞋子,后来时来运转,发了一笔小财,于是进城给自己买了一双鞋子。于是他开心地穿着鞋子去喝个烂醉,横躺在马路上睡着了。不久,来了一辆马车,马车夫大声把他叫醒,他抬头看见一双脚拦住了马车,想了想说:尽管压去吧,穿鞋的脚,不是我的脚。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在童年发生的事情或创伤,深刻地印记在我们的心里。在小的时候,我们没有防御的能力,所以这些事物深深地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习惯了我们从前的生活方式,像《红楼梦》里大观园的人一样,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已经形成了我们的定式思维。在中国,很多人都在成年之后不断地梦见自己的高考。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这是很少见的。在中国,高考是人生的关键一步,决定着未来甚至决定全家人的命运。每年高考,孩子在考,家长也在考,全家人都在考。很多人在进入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之后,还时常梦见自己回到高考时代。很多人即使进入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仍然是带着“高考后遗症”生活,只知道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努力,要比别人更强大。即使腰缠万贯,也不懂得去享受片刻的悠闲,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思维里过一辈子。就像那个没穿过鞋子的穷人,已经习惯了赤脚走路的自己。“高考后遗症”患者们是很可怜的,因为即使环境改变了,仍然无法跳出原来环境的行为模式。毕竟从小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已经学了十几二十年了,被家长、环境和自我催眠,总是处于竞争的盲从状态。心理学家说,人类心理活动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都来自无意识,可见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的强大。

高考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是如此。当我们长大后走出这个圈子的时候,仍然会在潜意识里留恋从前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穷人,忘记了自己已经穿上了鞋子,不再是那个光着脚的孩子。小孩子哭过后总是容易破涕为笑,而大人却很难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这是因为当我们精神过于集中在一件事上时,会在无形中放大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新婚夫妇从掀起盖头的那一刻才认识彼此,所以人们无从选择,因而心理更踏实、舒服,似乎从一出生就被某一个圈子固定,正如《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出,因为那儿实在太舒服。人们宁愿自己在被催眠的定式中痛苦,也不愿意走出这个圈子,因为大观园里的点点滴滴,都融进了在这里长年生活的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些潜意识中的信息促成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在封建社会里,大观园里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仿佛是无从选择的。事事妥定,衣食无忧。一旦走出了大观园,便会因为在大观园里待得太久而不曾有其他生存的本事。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活在一定圈子里的人最幸福。但是,在当代社会,更多的人不得不走出从前的圈子,远离父母的庇护,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环境,还有新的环境等待我们去适应。因此,只有用勇气打破定式思维,跳出从前的圈子,才会在生活中体会不同的境遇,就像一度热播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一样,跳出自己给自己设的“狱”,体会不同的生活,才是真正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