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国王,他让人把判死刑的犯人关进一个屋子里,在墙上挖一个洞,正好犯人的手可以伸进洞里,然后让犯人将手穿过墙壁,在墙壁的另一端放上一个盆和一个滴水的龙头。让人告诉犯人,我们将把你的手割破然后让血一滴一滴地滴在盆里。可是他们只是在犯人的手指上割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口子,然后将犯人的手放到墙的另一端。犯人从天黑坐到天亮,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死了,可是,他手上的伤口并没有流血,早已经愈合了。是隔壁那滴水的声音让犯人致死的。可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多么的强大,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杀了他,他让那一滴一滴的水声催眠了自己。
有一种苦中作乐失恋型的人,越是失恋,越是痛苦,反而会从这种痛苦中体会到乐趣。你会说这种人实在是变态,但是社会上真的就存在这些情感受虐狂,情人越是难以相处越是倾心于她,反而会觉得落落大方、体贴温柔的情人索然无味。人家越是不爱你,你越是凑上前去,一旦接受了你,你又觉得人生从此又失去了目标,这就是情感的受虐狂。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爱,其实是两个情感受虐狂的相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实就是一个情感受虐狂,大观园里那么多漂亮的姐姐妹妹,他只是玩玩闹闹,唯有不理宝玉的黛玉,宝玉对其偏爱有加,尤其是在她不理宝玉时,宝玉更是软语温存。黛玉赶他走,他不但不走,反而越发殷勤。在大观园里,由于宝玉的地位,人人都让着他,宠着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黛玉却躲着他,不理他,和他吵架。是黛玉由爱而生的对宝玉的冷淡与疏离,对宝玉反而起到了一种刺激作用,把爱情专注于黛玉。而黛玉,也是情感受虐狂,她总爱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没有人爱的人。以失恋为乐的人,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悲伤的气氛之中,并产生快感。以此来折磨自己的人,已经忽略了恋爱的对方,却被自己所谓的求之不得的痛苦而催眠了。这种创伤成瘾的人,不但不想摆脱创伤,一旦没有了创伤的刺激,便会觉得人生索然无味了。所以林黛玉一天不找个事哭一下,就不痛快,每天总要滴那么几滴眼泪,这符合她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并能从折磨自己和自己心爱的人上得到快感。日积月累,这些创伤多了,更加有大加发挥的地方,《葬花吟》便是黛玉为自己积累的创伤的一个集体大爆发,爆发得很长,爆发得很美,不仅满足了黛玉的心理需要,而无意间听见的宝玉对她更是怜惜爱护。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为什么会有人不断地为自己积累创伤呢?也许,每个人都有些许受虐倾向,毕竟,产妇在生育孩子的时候经历的那份痛苦和喜悦并存的感受,是旁人无法体会到的。但是,到以积累创伤为乐并成瘾的地步,就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了。
从生物学层面,成瘾行为的形成与大脑神经系统中奖赏机制以及神经递质(大脑中存在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变化有关,醉酒成瘾的人,也是和这个大脑神经系统中的奖赏机制有关。
老汉王某已经年过半百却仍然是单身,谈了几次恋爱对方都被吓跑,原因是他经常喝酒,一喝完酒就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又哭又闹。几次痛下决心戒酒,可是没过多久,就心慌得很,只有喝到酒之后再闹一闹,心慌才会停止。每当这么一闹,刚刚开始相处的女朋友便相继被吓跑,他自己因此也十分苦恼,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后来实在不得已,在家人的劝说下,去找了心理医生求助。
原来,老王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用板凳打他,从他记事开始,一直到他上完高中,一旦犯一点小错误,父亲都会打他。在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次他遭受了家庭虐待,为了麻痹自己,他买了一瓶酒喝,从此每次挨打,他都会去喝酒。这个时候大脑中就会产生一种“奖赏机制”,即通过这种行为得到好处后,个体就更容易选择这个行为并持续下去。这种奖赏机制会通过这种行为而得到强化,而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发生变化,即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如果通过某种行为得到好处之后,在大脑中会形成固定的神经通路,而使这种行为更容易发生。大脑的神经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大脑的神经机制很难再改变。在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当事人中,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成瘾行为。即使同样一种成瘾行为,对不同心理创伤的当事人来说,存在不同的心理原因或者心理机制,即心理创伤的当事人引起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因素,在这个过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历史学家乔伯格·霍尔德指出,一个受虐待的孩子,其心理非常接近于催眠状态下的迷梦,处于催眠迷梦中的人在思维、感觉和行为上受他人暗示的严重影响——确切地说,这些暗示就是命令,因此他们抑制了自己的感知、感觉,甚至意志。对长期受虐待的孩子来说,一旦把他人对现实的看法取代自己的看法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连自己所受的虐待、自己的痛苦和自己的愤怒,久而久之也就渐渐变得不真实了,它们会被压抑到大脑最深处的潜意识之中,或者认为事情本身就是这样。至于老王饮酒这种行为,从心理学因素来讲,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也许他只有通过这种行为才能使自己稍微舒服地活下去。当时还只是一个高中生的他不知道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选择。老王在童年的时候便认为自己长期遭毒打是因为没有人爱自己,到成年后便只有以酒为伴。任何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行为,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都可能会让人上瘾。产生瘾的根源是爱或安全感的缺乏,物质成瘾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我们当然会不停地去重复它,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增强暗示。如果你习惯性地或强迫性地沉浸于某些事物中,一段时间之后,你身体的某一部分就会觉得定期需要这种满足。一旦让我们戒瘾,就等于要拿走我们的快乐。
当老王真正进入恋爱之中时,童年时和自己“相依为命”的那种不被爱、不安全的感觉突然不见了,这让他十分不适应,从而时不时地选择从酒中找到那种熟悉的痛苦的感觉。当这种成瘾的行为被戒掉时,老王严重地不适应,甚至会出现更加糟糕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成瘾行为对遭受过心理创伤的老王来讲是一层保护自己的“盔甲”。这层盔甲可以保护他处在已经习惯了的类催眠状态。
老王的案例多少可以为很多醉汉做解释了,研究发现,酒精成瘾的人大多在童年时期受到过不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过心理创伤。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创伤的当事人的成瘾行为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因受心理创伤的个体的成长环境、当地亚文化的认同和禁忌以及个体所经历创伤事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尽管从心理学因素来讲,成瘾行为或许会成为心理创伤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生存的方式,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成瘾行为会对人格完整性产生强烈的冲击或者扭曲,影响心理创伤个体恢复正常的生活。所以,像老王这样喝酒成瘾的行为,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社会文化和自身成长经历多重影响的结果。恋爱中沉醉于创伤的人们,如果不及时矫治,跳出这个圈子,会影响正常生活的质量。
从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来看,有没有心理创伤这回事,都是一个问题。同样的一件事,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得了的打击;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中有一个ABC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够完成。笔者在墨西哥的时候,与一个美国朋友和一个南美朋友同行。在一家当地的饭馆坐下来之后,一群卖纪念品的墨西哥年轻小伙子凑上前来,让我们挑选纪念品。我们挑了半天仍然没有选出合适的东西,于是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买的。这群墨西哥年轻人开始叽里呱啦地说起西班牙语来,我和那位美国朋友一点都不懂西班牙语,也没当一回事,立刻去看菜单了。而那位南美朋友气得脸都绿了,差点追上去和他们对骂。后来她说,那群小伙子因为我们没有买东西,用非常粗俗的语言骂我们,美国朋友一笑:“哦,好吧,让他们骂去吧,反正我也听不懂。”
显然,那个懂西班牙语的朋友对西班牙语的辱骂进行了“配合”,而不懂西班牙语的我们对用西班牙语辱骂我们的人就是一种“不配合”。在这样的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是我们那位懂西班牙语的朋友,她也是主动的一方。同样的场景,同一个事件,我们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同样面对和恋人分手,有的人会认为一切都完了,不再有人爱我了,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大家都会离开我的。也有些人会这样想:也许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合适,早分开早好,给下一个更适合我的人腾出位置。所以,对于“失恋”这一事件,不同的理解会造成不同的反应,那些在失恋中不可自拔的人们,往往是“配合”了对失恋的消极自我暗示。
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诗中自豪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情爱而受苦的人。”凡是经过热恋的人大概都尝到了恋爱的痛苦,感觉到爱情是一粒细菌,一种疾病,让人如痴如醉、执迷不悟,不到手就痛不欲生,到手了又嫌之乏味,喜欢沉溺在自己给自己酿的苦酒坛子。《浪漫爱情之谜:社会心理学家的回答》中写道:“爱情之所以容易退化为一种痛苦的经验,是因为在浪漫的爱情中,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和渴望都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但是,不现实的期望以及过分的理想化,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被撕得粉碎。爱情本身难以解决个人的期望问题。如果爱情想继续提供欢乐,那关系必须得到滋养,某些人仅仅消极地把爱情看成救赎自己的唯一希望,这部分人最终必然会感到失望。并由此加入到‘爱之痛苦’的大合唱中去。”
恋爱与失恋总是如影随形,分分合合的恋情也是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面对“恋”与“不恋”,面对“得”与“失”,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意义。并不是每个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段恋情,并不是每一段恋情都是男女之爱。爱是丰富而广泛的,没有完全的标本,没有成败的标志。电视剧《美人心计》中薄太后一生隐忍奔波,在临终前说:“高祖皇帝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吕雉,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是哀家,有幸福的结局。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幸福的是爱,所以,即使戚夫人最后被割去了双手,成了人彘,凄惨而死,我们还是羡慕她,因为她爱过。”一个拥有爱的能力的人是幸福的,一个能体会各种生活方式的人也是幸福的。爱是自己心里的阳光,投射在所爱的人的身上,所爱的人是你自己投射的爱的载体,这个载体,得到也好,失去也罢,都没有那么重要。诗人雪莱说,纯真的爱本身就是美的反射。因此,那些沉睡在失恋的水晶棺材里的人们,要睁开眼,看看外面的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