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对核泄漏事件更敏感?

ByPsychway

经验说:核泄漏灾难中心的日本人最担心自己的安全。

实验说:远离核泄漏的中国人更担心自己的安全。

日本核泄漏,谁最担心自己的安全?从新闻上看,日本秩序井然,而中国,甚至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则人心惶惶,谣言满天飞。难道是素质问题?心理学家发现,可能是由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心理台风眼”。也就是说,当事人反而没有旁观者焦虑。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泄漏事件已经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普遍恐慌,特别是在中国的网络上,到处充斥着有关核泄漏的谣言。由于一些消息实在太过离谱,但又传播极广,新浪微博都不得不出来发通知告诉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北京距离福岛大约有2100千米,如果不熟悉地理的人看了微博上的各种谣言之后,会感觉核泄漏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传播谣言的人越多说明人们越是担心。反观身处灾难中心的日本居民,貌似没有如此大的恐慌,多数媒体报道的都是日本人仍然非常有秩序地在排队等车或领取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身处灾难深处的日本人民如此淡定,而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却如此担心呢?即使核泄漏真的如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严重,最先遭殃的也应该是韩国、朝鲜啊,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紧张呢?

有媒体借此事件选择性地通过新闻报道批评中国人怕死、没有秩序,称赞日本人的文明表现。不可否认,日本人确实表现出了应对灾难的强大力量,他们对秩序规则的尊崇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果壳网心事鉴定员认为,中日两国人的不同反应背后也许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心理原因,而远非素质差异这么简单。

“心理台风眼”中的平静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李纾及其研究团队对灾区(四川、甘肃)和非灾区(北京、福建、湖南)的2262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让他们估计地震灾区对医生的需求量、对心理学工作者的需求量、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以及需要采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数等。结果发现,非灾区居民的估计值要显著高于灾区居民;而对灾区居民来说,重灾区居民的估计反而比轻度受灾的居民更乐观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若假设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心理创伤,没有过敏、呕吐等副作用,受灾群众应该服用多少才合适呢?轻度受灾的居民开出了最大剂量,其次是中度受灾的居民,认为所需剂量最少的反而是重度受灾的居民。

由此看来,越接近高风险(地震受灾区)的人们,心里越平静;越远离高风险的人们,心里反而越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跟一种自然灾害的现象——台风眼很相似。在气象学中,距离台风中心直径大约10千米的圆面积,其风力相对微弱,通常被称为“台风眼”。也就是说台风的中心地带反而比边缘地带更安全。李纾等人就借用这个气象学名词,形象地将其研究发现冠名为“心理台风眼”效应(“psychologicaltyphooneye”effect)。

为何出现“心理台风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呢?李纾等人采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来解释。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做了一件事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安心。比如在平时生活中,如果我们干了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钱才干的,而是出于热爱”。

身处灾难中心的人因为短期内没有办法离开,甚至还将在那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失调——如果整天担心灾难还会发生,那就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继续待下去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留下来继续生活是合理的,他们就必须自己主动减少心中对灾难的担心,变得乐观一些。而远离灾区的人没有受到灾难的袭击,不存在这种认知失调,于是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未来的安危。

除此之外,处于灾难中心的人们对灾难有更客观和真实的直接认识;而外围的人们则通过媒体上经过筛选的镜头了解现场,并用想象力为之添油加醋。这使得当事人可以做到平静面对,反而是仅受轻微影响的人却高度警惕,反应过激。

“心理台风眼”内外差异大

了解了“心理台风眼”理论,再来看看中日两国人在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日本人今后还是要在本地生活,总不能都移民中国吧!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一个留守日本的理由,那就是“我在日本还是安全的”。相反,中国人不存在这种失调,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自然非常敏感,而且网络和媒体也放大了这种担心,所以才会出现谣言满天飞的现象了。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为日本的核泄漏乱成一团,其实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遭受核辐射,却因为建有多个核电站而感到自己正在遭受核辐射的威胁。

当然,这种解释是否是唯一的解释,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日本的这次事件是一场灾难,但相信人类会像以往一样,从每一场灾难中领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