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铁钦纳的神逻辑

题记: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正是铁钦纳所教的这种心理学,这种以德国实验室为中心的事业,使心理学第一次被承认为一门科学。

——E.海德布雷德

虽然冯特生前一直把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称为“内容心理学”,但是后人却把他和他的弟子爱德华·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chene)放到了一起,算作“结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既因为他的理论和这位弟子一脉相承,也因为经过铁钦纳改造和完善后,这一流派才得以流传下去。

实际上如果只看构造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我们或许很容易会觉得它的创始人铁钦纳和冯特一样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老顽固,或者一个整天铁青着脸色的中年男人——当然后一种印象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的中文译名。大概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吧。

铁钦纳实在称得上是心理学史上最有个性的大师级人物之一,或许他的故事不如后面我们要讲到的约翰·华生那么惊世骇俗,但也绝对称得上精彩纷呈。现在我们不妨就来八卦一番,聊一聊这位心理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1867年,铁钦纳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早逝,从小跟当律师的爷爷一起长大。用现在的话说,铁钦纳小时候是一位“邻居家小孩儿”型的学霸。中学在闻名遐迩的马莱文学院就读时成绩极为出色,有一次学校请来美国著名诗人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给获奖学生颁奖,由于铁钦纳上台领奖次数太多了,洛威尔开玩笑地说:“铁钦纳先生,我不想再看到你了。”

1885年到1889年,大学时代的铁钦纳在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和哲学,如果你看过英国神剧《是,大臣》和《是,首相》,大概会记得剧中主角之一的汉弗莱·阿普比爵士正是牛津大学古典文学系毕业的高才生,而他的政务秘书同行们也大多是学的这个——也就是说,铁钦纳学到的实际上是一门屠龙之术。不过他并没有去掌控大英帝国的命运,而是成为一位心理学家。原因何在?大概与他在大学里偶然读到的W.冯特作品《生理心理学原理》有关。

前文已述,1873—1874年,W.冯特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本书是冯特早期在海德堡大学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十多年的总结,也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代表作。此后又多次再版,铁钦纳读到的是其第三版,并深深为其所倾倒。随即,铁钦纳把这本书从德文翻译成英文。

1890年,铁钦纳从牛津大学毕业,此时他已经开始把心理学当做了自己今后人生的奋斗目标,于是漂洋过海来到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地德国莱比锡,投身于W.冯特门下,开始学习生理学和心理学,成为冯特第一位英国学生。

据说冯特和铁钦纳第一次见面时的场面非常热烈而温馨。冯特说:小铁啊,听说你刚刚把我的书翻译成了英文?哦呵呵呵呵,我刚又出一本第四版……

铁钦纳:……

1892年,凭借一篇关于视知觉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铁钦纳原本想回牛津大学任教。然而,当时的牛津并没有心理学课程,恰好这时冯特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弗兰克·安吉尔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正缺老师。铁钦纳和师兄一拍即合,便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碰碰运气,没想到他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把自己的余生全都献给了康奈尔大学。但是直到1927年因为脑瘤病逝为止,他一直都是一名骄傲的大英帝国公民,这一点从未改变。

尽管铁钦纳只跟着冯特老师学习了两年,但他算得上是冯特老师的头号脑残粉,就连自己的造型都整成了跟老师差不多——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英国人并不流行蓄大胡子,而德国人比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等,也包括冯特老师都以长须为美,铁钦纳的满脸大胡子很可能是受老师的熏陶所致。

就连他讲课的方式也一副德国派头,有人回忆铁钦纳上课时的情形说:“他总是穿着牛津大学的学者袍来到课堂,他讲的每一节课都非常富有成效。他的助手在他的监督下仔细地准备好讲台上的一切。那些资历较浅的教员被要求听他全部的讲课,他们从一扇门鱼贯而入,在前排找一个位置,而铁钦纳教授则从另一扇门进入,直接走向讲台。尽管他跟从冯特学习只不过两年,但是他模仿老师的贵族风格、讲课形式,甚至连胡子的样式也酷似冯特。”

不过在学术上铁钦纳却没有这么惟恩师马首是瞻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一个以内省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心理学体系,他认为实验只能用来研究低级的心理学过程,但是铁钦纳很重视实验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而且还用实验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如思维、想象等。有趣的是,铁钦纳本人从不承认自己的理论和冯特有不同之处,他宣称自己才是冯特的正统传人,自己的理论才是冯特的真实想法。

那么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们前文中提到过,用“内省法”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最早发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天主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之后历经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的传承和发扬,到冯特的时代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冯特把内省法和心理学实验合二为一,用内省的方法来观察实验结果,创造了“实验内省法”这一最早的心理学研究法。而构造主义心理学就是在“实验内省法”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心理学理论。

有趣的是,最早提出“心理构造”这个词的,居然是在学术上一直和冯特、铁钦纳师徒唱反调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而且这个词最初也确实是被用来讽刺冯特的心理学。1884年,威廉·詹姆斯为《心灵》杂志撰写了一篇《论内省心理学的某些忽略》,在文章附注中,提到了“心理构造”一词,原话是:“纯粹的红色或黄色的感觉元素,及其他心理构造的元素没有存在的根据,因为它们都不是心理的事实”——那么研究心理元素的是谁呢?不正是冯特和铁钦纳吗?

铁钦纳决定将计就计,1898年,他发表了论文《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公设》,在其中他第一次指出,自己的心理学是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Psychology)——你看不起我的“心理构造”,我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真就用“构造心理学”命名,倒要看看最后是谁怕谁。

虽然诞生在美国,但构造主义心理学却带有着鲜明的欧洲大陆思想烙印,不仅仅因为冯特和铁钦纳师徒都是欧洲人,更因为其“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对心理学实际运用的蔑视。实际上构造主义心理学诞生的19世纪末正是欧洲实证主义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交锋最为激烈的时代,铁钦纳创建构造主义心理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跟威廉·詹姆斯他们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抗争。

构造主义心理学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之间有着很清晰的传承关系,比如说他们都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都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的经验,都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都反对心理学走向实际应用……不过细究起来,它们却也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虽然铁钦纳一直以冯特的嫡系传人自居,但实际上他对老师的理论也做过不少修改。

比如说,在心理元素的数量上,冯特主张有感觉和感情两种元素,而铁钦纳则认为有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在他看来,感觉是知觉的构成要素,意象是观念的构成要素,感情是情绪的构成要素。在心理元素的属性方面,铁钦纳在冯特主张的性质和强度两种属性外,增加了持久性、清晰性和广延性。在感情的维度方面,铁钦纳不同意冯特的感情三度说,而是认为感情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个类别。

在铁钦纳的心理学体系里面,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心理学元素,组成了那些看上去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比如说知觉,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知觉,是指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整体认知印象。举个例子,在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你怎么知道它是苹果的?是通过它红扑扑的果皮吗?是通过它的形状吗?是拿起来啃了一口之后发现里面有甜甜的果肉吗?好像都不是,你只需要用眼睛扫一眼,都不用想就知道:“啊,这是苹果。”因为我们之前已经见过、吃过无数个苹果,这种水果的形象已经在我们的思维里形成了固定印象,所以在看到、摸到,甚至尝到苹果时,就会立刻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形象——这就是知觉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和“意象”这两个元素一起发挥了作用。

和知觉一样,那些高级的心理过程,不管是“思维”“情绪”还是“观念”,甚至于“人格”,全都是三种基本元素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互相结合的产物。构造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元素解析出来,搞清楚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铁钦纳称之为“心理复合体”)到底是怎么组合出来的。

铁钦纳的理论当中,构造主义心理学有三大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找出所有复杂过程能够被还原成的基本感觉元素。钦钦纳把元素界定为能够在经验中找到的最简单的感觉,它们是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内省进行系统分析而发现的。当一个经验不能再被分析为各个部分时,它就被宣布为“元素经验”。为此,铁钦纳曾对不同感官中发现的元素进行分门别类,其中分解出30500种视觉元素,4种味觉元素,3种消化道感觉等。

第二个任务是确定感觉元素如何联结为复杂的知觉、观念和表象。这些联结不完全是联想,因为在铁钦纳看来,联想是当联结的最初条件不能再被获得时还依然保留的一种元素联结。铁钦纳拒绝联想主义标签,不只因为这一理由,而且还因为联想主义者谈论的是有意义的观念的联想,不是简单的无意义感觉的联想,后者才是铁钦纳关心的全部内容。

第三个任务是解释心理活动。在铁钦纳看来,内省只能描述心理,但是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描述。铁钦纳认为,应该到生理学中去寻求解释,生理学能够说明感觉元素如何产生并形成联结。铁钦纳还认为,在经验中发现的一切只是感觉元素,而且求助于知觉这样一种不可观察的实体是不合理的,由此而显露了他的实证主义立场。他用可以观察的神经生理学来寻求对心理的解释。

铁钦纳名字里有个“铁”字,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也像铁块一样硬邦邦的,耍起大牌来不给任何人面子。据说有一次他拒绝了康奈尔大学主席要求他参加宴会的邀请,原因就是主席没有亲自来邀请他。主席先生抗议说实在是没空,铁钦纳说你可以派你的车夫把邀请函给我送来。于是主席先生就派车夫把邀请函送给铁钦纳,然后铁钦纳就去赴宴了。

铁钦纳无疑成就了康奈尔大学,甚至成就了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的繁荣。正如美国女心理学家E.海德布雷德(EdnaHeidbreder)所说:“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正是铁钦纳所教的这种心理学,这种以德国实验室为中心的事业,使心理学第一次被承认为一门科学。”

铁钦纳照片

铁钦纳在康奈尔大学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自己师兄安吉尔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发展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内省心理学实验室;二是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学派,和美国人威廉·詹姆斯创建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约翰·华生创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一起把美国变成了现代心理学的中心;三是从无到有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后来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成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中坚人物,比如埃德温·波林、玛格丽特·沃士波恩和麦迪逊·本特利等。就连心理学“第三次浪潮”的发起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斯洛都曾是铁钦纳的学生。

如果说还有一点其他贡献的话就是参与创建了美国心理学会,但是因为某些理念不合和学会高层闹翻了,所以从未参与过学会的任何活动,不过后来他又自己创建了另外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学会——是的,铁钦纳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的铁钦纳留给世人的印象除了“心理学大师”之外还有一个:烟鬼!作为一名老派英国绅士,铁钦纳对雪茄情有独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说“给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这句话在整个19世纪流传甚广,那个时代的人对烟草中尼古丁的危害尚不得而知,但是那种点燃雪茄,轻抽之、含于口,再缓缓吐出的休闲方式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铁钦纳也算得上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潮人一枚了。

铁钦纳有一句名言可与拜伦那句一起在烟草史上交相辉映:“一个男人若是学不会抽烟,是不会成为心理学家的!”这句话当然属于没什么道理的铁钦纳式胡说八道,但是铁钦纳的威严让他的学生们觉得他的话就是圣旨纶音,于是很多学生都开始学习抽烟,把他主持的心理学实验室变得烟雾缭绕。

美国心理学家兼心理学史专家欧内斯特·希尔加德记录了一件发生在铁钦纳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后来的心理学大师埃德温·波林(EdwinGarriguesBoring)之间的轶事:有一次铁钦纳邀请波林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宴会后铁钦纳拿出雪茄说:“来一根儿。”——注意这里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但是波林不会抽雪茄,可又不敢不抽,抽完之后就赶紧离开餐桌出去呕吐不止。铁钦纳觉得波林这孩子很懂事,于是每次生日宴会都会给他来上一根儿,于是每次宴会都会伴随着波林止不住的呕吐。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波林的遭遇让笔者想起那些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在酒桌上被领导灌酒的可怜上班族。

和铁钦纳的烟瘾一样著名的是他对待女性的恶劣态度,如果放到今天,一定会被人扣上一个“直男癌”的大帽永世不得翻身。铁钦纳明言自己不喜欢女性学习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不欢迎女性进入。身处第一代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铁钦纳的做法尤其显得刺眼。

埃德温·波林在一篇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中深情回忆道:有一次铁钦纳和男生们一起在心理实验室中开会,包括波林的未婚妻在内那些被拒绝入内的女生们想知道他们聊的是什么,就偷偷把会议室的门开了一个缝以窃听他们的谈话。更有甚者,几个胆大包天的女生还躲在会议室的桌子下面偷听。

平心而论,铁钦纳很可能对女性并没有什么歧视性看法,不让她们进入自己的实验室,纯粹是为了防止自己和男生们的烟味儿熏到那些热爱清洁的女士们吧。当然也不排除他只是想追求一种男人才可以享受到的自由感受,甚至只是纯属一时嘴贱。不知道该用“刀子嘴,豆腐心”还是“神逻辑”形容铁钦纳,事实上在他培养出的50多位心理学博士中,女性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还包括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格丽特·沃士波恩。考虑到当时大多数国家女性的受教育情况,这个数据真心不低。要知道,在铁钦纳活跃的时代,中国还是清朝呢。

铁钦纳不止有威严的一面,他能博得学生们的衷心爱戴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父亲一般的慈爱。经常一副冷脸的铁钦纳对待他人也有古道热肠的一面,甚至对自己学术上的论敌也是如此。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约翰·华生和铁钦纳一向观念不合,然而在华生因为和学生的恋爱丑闻被学校开除,穷困潦倒之际,整个心理学圈子里,只有铁钦纳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华生的人品问题我们搁置不论,铁钦纳的人品绝对值得我们点上32个赞!

大半生在美国度过却至死保留英国国籍,敬爱自己的老师却修正了老师的理论,号称拒绝女性却培养出第一个女性心理学家——铁钦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逻辑”,可爱又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