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他人的谎言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是诚实可信的,对于那些谎话连篇、虚伪不诚实的人,我们一般会对他们敬而远之,或是干脆当场揭穿他。

尽管如此,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不撒谎,据心理学家说,人在交流中,每十分钟就会撒三次谎。然而,在这些谎言中,有些是出于善意。对于“善意的谎言”,我们一般都能理解,尽管对方没有说实话,但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想要伤害你,而是要保护你。

与善意的谎言不同,恶意的谎言就不能让人接受和容忍了。因为对方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打击你,或阻止你达到某种目的。

因此,对于善意的谎言,我们不必当面揭穿,保留着这份善良就好了;而对于恶意的谎言,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因为它时刻都可能让你跌进精心设置的陷阱。那么,如何才知道对方是否说了谎话呢?

最近,我看了一部美国连续剧《lietome》,让我了解了很多撒谎者的表情。剧中的主人公莱特曼博士说“0.01秒就能判断对方是否说谎”,人们0.01秒的表情,他称之为“微表情”。人们在撒谎,尤其是说那些重大的谎言时,都会试图掩饰自己的情感流露,有时那些泄露“天机”的表情只会出现0.01秒。比如,眉头的轻微挑动、眼睑的瞬间下垂、不自然的口水下咽等一些不易受人控制的细微表情变化,都可以反映人们现时的心理状态。

虽然要抓住人们的微表情不容易,但是通常人们在说谎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不自然的动作和姿势。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在回答自己是不是和莱温斯基关系不清不白的时候,不合常规地用手打着节奏,一字一顿地说:“我没有与莱温斯基小姐发生不正当关系。”话音未落,马上就有人判断出他在说谎,根据就是他那标志性的手势,而事实证明克林顿总统确实说了谎。

香港“艳照门”事件的主角陈某在加拿大为“艳照门”案件出庭作证,步出法院时,他接受了香港媒体的采访。“我没想过复出。”他说。采访视频上网后,有网民指出:“他在撒谎!”这个结论来自于网民对陈某接受采访时语速、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在声称自己“没想过复出”的时候,陈某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语速放慢,而且不自觉地对一些字眼进行了重复。

这些平日我们见惯不怪的小细节,恰恰就是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在撒谎的证据!而随着事态的发展,陈某也的确在尝试复出,事实证明网友的判断是正确的!

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总结分析,掌握一些判断说谎的规则,我们就不难从谈话对象的言谈举止中窥见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撒谎者小动作,可供参考:

面部表情。一个人假笑的时候,眼角不会露出鱼尾纹;当一个人明知故问时,他的眉毛会轻轻上扬。人们撒谎的时候会故意做出面部僵硬的惊讶,拖长微笑,然后迅速消失,面部恢复平静。

眼神的交流。我们经常认为一个人撒谎时他的眼神不敢注视对方,因为他心虚,其实并不是这样,撒谎者通常喜欢用眼睛直视对方,因为他更需要用眼神交流来判断对方是否相信他说的话;另外,说话时眼球向左下方看,暗示大脑在回忆,表明所说的是真话,因为说谎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动作上的反应。一般撒谎的人说话时,会摸摸自己的鼻子,以掩饰某些真相;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这是说谎的表现;撒谎时,某些人在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等等。

语言上的失控。“这件事是你干的吗?”“不,这件事不是我干的!”明明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问题,偏要重复一遍;如果两次以上还说同样的谎话,说谎者往往会有多余的解释。我们经常说的“越描越黑”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如果一个人按顺序描述了当晚他所做的事,让他倒叙一下,如果他吞吞吐吐,或是出错,那么他很可能撒谎了。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凭一个人的举止就绝对地断定他是否撒谎,即使测谎仪也不是百分百地可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最好是从多方面去考察。千万不要看到对方某个动作出乎你的想象,就揣测他有事隐瞒你,对你不忠诚。那样,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