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心理
法国国旗是红、白、蓝的三色条纹旗,据传当时设计这个旗子的人,在三色的划分上是三条等宽的。可当旗升到空中的时候却发现,怎么看这三条颜色都不一样宽。于是,设计家便召集了色彩学家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最后,他们把红色调到35.白色调到33.蓝色调到了37.三条纹看上去终于等宽了。
色彩是什么
色彩是通过眼睛、大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有时候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在人类历史中,色彩一直散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以及运用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
没有光就没有色,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17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牛顿在著名的色散实验中发现了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光,即太阳光谱。同时,他指出了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人之所以能看见色彩,首先是因为存在光,其次是因为物体能反射光,还有就是因为人拥有眼睛这个视觉器官。
人为什么能看到颜色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大部分都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比如物体的形状、位置、与别的物体的区别等,都是通过色彩和明暗关系来体现的。
人在观察物体时,第一感觉就是对色彩的感觉。因为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有锥状细胞,它除了能够感光以外,还有感觉以及分辨色彩的能力。
锥状细胞分为感红色素、感蓝色素和感绿色素三种,这和色彩学中的红、黄、蓝三原色近似。其中,感红色素对红光最为敏感,感绿色素对黄绿光最敏感,而感蓝色素对蓝光最敏感。
几乎全世界的色彩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色彩不光为色彩,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着神奇的作用,甚至能够左右我们的情绪和生活的意向。可以这样说,色彩与心理,其实密不可分。
孩童喜欢的色彩
实验心理学指出,初生婴儿到了2个月以后,就开始有了色觉。当快到1岁的时候,他们就对所有的色彩有了感觉。
色觉的成熟期大约在10岁,20岁之前对色彩的辨别力达到顶峰,随之开始减弱,直到50岁后,辨色力的下降更为显著,因此,与之有关的心理作用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每人发了一幅未完成的画,要孩子们在空白的圆圈内补充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超过90%的孩子填上的都是明亮鲜艳的色彩,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涂上了黑色和蓝色。这几个喜欢黑色和蓝色的孩子的健康状况都不太好,与人相处的时候也显得有些神经质。而那些喜欢黄色的孩子是健康水平最佳的。
儿童一般都喜欢明快的色彩,因为在他们眼中,世界就是五光十色的。比如让他们在紫色玩具和红色玩具中选一个,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红色玩具,热烈鲜艳的色彩显然更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喜欢紫色或者中间色的孩子通常感情比较脆弱,缺乏探索未知的闯劲。
现在的学校教学多采用多媒体,在有投影仪的教室中,一般都挂有厚厚的窗帘。有所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窗帘起初挂的是黑色绒布,遮光效果倒是非常好,但很多老师都反映在这个教室中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显得注意力不集中,没精打采的。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都觉得这间黑乎乎的教室让他们感到心绪不宁,烦躁不堪。最后,学校将黑色绒布窗帘换成了紫红色的窗帘。同学们一反常态,上课时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色彩确实能够“操纵”人的知觉、情绪以及情感,因此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由此,如何应用色彩成了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