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
格利高里·派克逝世的时候,他的发言人说: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凯瑟琳·赫本也逝世了,那个时代已经彻底进入了历史的收藏夹,而我的心也已经碎了……
两个赫本中,我更喜欢她。她是第一个把男装穿上身的好莱坞女星,也是第一个穿长裤出席奥斯卡的影后,而与她非常男性化的打扮,中性风格,以及精湛的演技相比,她对爱情20多年默默的付出更让我心折。
她对那位影帝的爱执着得让人嫉妒,他们同是好莱坞的巨星,他们长相厮守30年,直到赫本握着他的手去世,他们没有孩子,甚至连婚约也没有,但他们的灵魂早已融入一体。
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做到如此执着?现在的女孩,变心真是比翻书还快呢。我只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出世,生在30年代?这样的爱情,难道真的成了传奇不成?
余非:
你觉得,这样一份执着二十余年,连名分都没有的感情,靠的是什么?我想,首先在于对方的优秀足以使赫本做出这样的牺牲。而更重要的,恐怕是靠了自己的坚强与独立吧。屈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情人,他因严重酗酒而在1938年同妻子分居,却又因为信奉天主教不愿意离婚;他多愁善感,性格复杂,时常闷闷不乐。对爱情的渴求与信仰危机的冲突煎熬着他的灵魂,只能将这一切倾泻在演戏和酗酒当中,希望以此解脱自己;而在他去世之前的日子里,只有赫本经常陪伴着这位孤寂、饱受灵魂摧残的老人。也就是说,赫本不能将成就爱情的责任完全交给对方,自己享受完全被爱的幸福。爱需要付出,能做到这点的,本身恐怕也得是个强者。她在与屈赛共享爱情的同时,也分担了他那饱受折磨的心灵。
在我看来,爱情是生命完全呈现一个人人格力量的最直接方式。其他任何活动,都可以只涉及自己,呈现多少都可随心所欲。而爱情需要涉及另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生命。如果只一味考虑自我,很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伤害。所以爱情的进行,既是自由的,又是受约束的。个性在这里必须得到节制。
赫本骨子里是一个性格直爽、思想开放而且行为不拘泥于传统的女星,这样一个风风火火的赫本,虽然与屈塞关系密切,但她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论过两人的私人关系。他们在公开场合始终避人耳目,赫本也从未流露出屈赛的不离婚带给她的伤害和痛苦。每当屈赛去看望他的家人,她也只能想办法自己打发自己。尤其可圈可点的是:1967年,和赫本一同完成《猜猜谁来吃晚餐》一片拍摄仅几天,屈塞就突发心脏病逝世。虽然两人保持了近1/4世纪的关系,赫本又是第一个发现他逝世的人,她却没有参加屈塞的葬礼,以避免碰到他的家人。
有时候,勇敢去爱才算爱,有时候,却要克制自己才算爱。我更看重的,是赫本在这里的适可而止。这靠的就不止是一片爱的热诚,更需要有一份爱的智慧才行。
为什么你会怀疑,现代社会很难再出现如此执着的爱情,恐怕也是因为你自己已经习惯了等待被爱。一个渴求被爱的人,一方面,别人给得再多也会觉得不满足,因为总有各种各样的文本影像提供更多比较的可能。一旦这样的可能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就很有可能移情别恋。
著名的心理学者E.Fromm在他的名著《爱的艺术》中有这么一句名言: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则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种需要,其实就是一种邀请,邀你分享生命的美好时光。而情人,也恰恰是给你去爱的,不是给你去靠的。
我想,如果赫本的故事堪称传奇,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的,是她成熟的心态,独立的人格,以及彼此平等付出的温暖情意。
走走
不要因为年龄赶着自己结婚,以后就不会有一颗恨嫁的心。25岁,你恐慌什么呢?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