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情妇要的不是金钱,而是自尊

上篇和上上篇,我都提到了有夫之妇。我说我决不会去勾引有夫之妇。

我发现最近这两年,我在随笔和采访中反复强调着一句话:“女人是不可战胜的。”

总觉得有点腻味了。

尽管腻味,但“女人是不可战胜的”这一事实却不会发生逆转。

“男人味”这个东西在发生着变化——那些丝毫没有男人味的人常常在这样写。

“约翰·韦恩(1)已经死了”那种调调,对美国的事情如数家珍的家伙,常常这样写。甚至,我觉得像川本三郎(2)那样的人也在写。

他们指责男同性恋者增加和离婚率大幅度上升这一现象,怪罪其根源来自越南战争的失败等等。

我想,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男人味”一笔抹杀,那还了得?但我已经产生不了批评川本三郎之流的心情了。

因为光是想一想“要批评”,我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疲劳。

“男人味”之类的东西,不过是一种幻想,这从腊玛古猿(3)的时候起就已经很明显了。

这些道理,我是懂的。

就是说,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男人需要作为幻想的男人味。

社会上的人们常常提起“男人味”这个词,但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作为幻想的男人味的本质,与确认“雌性作为物种处于劣势的处境”直接有关。

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男人是消耗品。去进行战争,并不是因为什么男人有勇气,而是因为男人如果能够留下点什么,就死也瞑目了。

承认这一点,就是男人味。

默默地去战场。

挺起胸膛保护女人和孩子。

跟随在主君的身后切腹自杀。

即使寡不敌众也要挺起胸膛勇往直前。

掩饰着伤痛,面带笑容。

独占自己喜欢的女人,鞭策女人,又为了那个女人抽身而退。

身处绝境,但决不投降。

等等,等等。

这些事情,最近好像成了令人发笑的对象。

是男人觉醒了吧?

是觉悟到与其接受死亡还不如贪图女色来得实惠吧?

近来男人之所以故意扮演着滑稽的角色,是因为管理上的压力加重了——这话羞于启齿,但也是事实。

然而,与滑稽角色相比,我还是喜欢变态性欲者。

我又越说越乱了,大概是因为在考虑什么男人,所以说不好。男人本能地觉得“男人只要有自己一个就足够了”,却还保持着珍惜男性朋友的性癖。

男人之间的友情是作为消耗品的友情,说这样的话会令人忍不住喷饭,但其中却有着难以舍弃的魅力。作为消耗品的友情如果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就会成为男同性恋者……我这到底是在说什么?

一言而蔽之,我喜欢消耗品男人之间的友情。

而且,这与“不勾引有夫之妇”也有关系。

有个男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爱,却为了那个女人去赚钱,如果这就是有夫之妇的定义的话,那么勾引那个有夫之妇,不就理所当然地有悖于消耗品男人之间的友情吗?

我从老早起就对夺朋友之妻不感兴趣。何况女人也到处皆是。

现在,我正在为某本小说杂志写标题为《快跑,高桥!》的连作短篇(4)。

高桥,就是广岛鲤鱼棒球队的选手高桥庆彦。写到第八个短篇时,我突然发现了。

小说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男性主人公:高中生,原戴维斯杯网球锦标赛的替补选手,身陷离婚纠纷中的电视节目编导,人到中年的俊男模特儿,男妓,只想找女模特儿打一枪的摄影师,二十岁的杀人犯……这些男人都忧郁而懦弱得可笑。

我不是有意识这样写过来的,但是小说中的男人千篇一律地疲软,失去了目标,有很深的自我嫌恶感,对将来没有任何期望,而且被女人践踏。

我感到吃惊,因为如果我自己身上没有那些现象,就不会写那样的作品。

我被女人践踏了吗?

一定是被践踏了。

这件事本身谈不上什么可耻。不被女人践踏的家伙,但愿他们赶快成为神秘主义者。

我觉得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成为“不被女人践踏就活不下去”的男人。

要做到这一点,意外地难。

几乎找不出什么对策。

在这里,尽管有些老套,但我还是想提一个词,就是“自尊”。

提起“自尊”这个词,真有一种不由得脸上发烧而马上想缩回去的感觉,但没有办法,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词了。

恐怕,自尊会受到拷问。

在解决饥饿、远离战火、不断失去冒险机会的同时,“自尊”也会朝着自然消亡的方向延伸。

“自尊”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发现的,所以自尊的消亡就会导致他人的消亡。

现在,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大家都要求保持自尊的话,日本国也许会迎来极其真实的局面。

就连自尊,也只是一种幻想。这一点不会改变。

比如,那些可怜的中年男人,他们之所以追逐站在新大久保的防护装置下拉客的高中生妓女,出三千日元只在路边的咖啡馆里说说话,并不是为了追求徒有虚名的浪漫,而是渴望维系像下水道泡沫一般转瞬即逝的自尊。

能获得自尊的场所在减少,不断增加的尽是一些剥去自尊的场所。

然而,只有自尊能够为我们创作剧本。同时,绝望时能从疯狂中得到拯救,靠的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自尊。只有回忆中想保住自尊的那部分才靠得住。

你有过不要金钱,也不依赖体制,只要求自尊的情妇吗?

那样的女人最可怕,却也最能让你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快乐。

(1)美国西部片演员(1907—1979)。成名作是1939年在美国上映的《关山飞渡》,由此确立了自己西部片明星的地位,成为“美国精神”的化身。

(2)日本文学评论家,1944年出生。

(3)1932年在印度发现的灵长类化石,被认为是类人猿的祖先。

(4)各篇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均可独立成篇的连载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