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得多。
有关心理学家早就以实验证明:在训练动物时,一个因良好行为就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个因行为不良就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能记住它所学的东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类也有同样的情形。我们用批评责怪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别人产生真正的改变,反而常常会引起反感和愤恨。所以,对别人挑剔、批评、责怪或抱怨都是愚蠢的行为。
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的女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有些话,或许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需要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批评的语言常常带给人比想象更严重的后果,而委婉的语言才能够促成事情。下面这个例子就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次居里夫人过生日,丈夫彼埃尔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件名贵的大衣,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爱妻。当她看到丈夫手中的大衣时,爱怨交集,既感激丈夫对自己的爱,又心疼不该买这样贵重的礼物,因为那时试验正缺款。她婉言道:“亲爱的,谢谢你!谢谢你!这件大衣确实是谁见了都会喜爱的,但是我要说,幸福是内在的,比如说,你送我一束鲜花祝贺生日,对我们来说就好得多。只要我们永远一起生活、战斗,这比你送我任何贵重礼物都要珍贵。”居里夫人用一种很婉转的方式批评了丈夫,既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又不会让丈夫的感情受到伤害,这一席话使丈夫认识到花那么多钱买礼物确欠妥当。
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一次酒会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二十多年。”真是妙绝。既让人体会到造成这一实事的原因,又不伤美国客人的面子,听者皆发出会心的微笑。
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反而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影响表达效果。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会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一时嘴上之快,而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或是前途实在是得不偿失。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100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向姑娘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还给他。
上述案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对于这样的人就应该讲求批评的技巧,特别是对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烛邹来专管看鸟。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犯景公,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