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别让悲观遮住了心中的太阳
我相信过,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的事情,悲伤就会烟消云散。
——高尔基
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注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张爱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在生活中始终与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悲观苍凉的色调,深深地沉积在她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作家用怎样细腻轻快的文字,写出怎样可笑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露出悲音。那种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使她能与时代生活中的悲剧氛围相通,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臻于深广。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多么惨重。
其实,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乐观情绪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
悲观者和乐观者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个两种见解的典型范例。有两个见解不同的人在争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我们曙光就在前头。
第二个问题——风是什么?
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第三个问题——生命是不是花?
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
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
突然,天上传来了上帝的声音,也问了他们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直向前走,会怎样?
悲观者说:会碰到坑坑洼洼。
乐观者说:会看到柳暗花明。
第二个问题:春雨好不好?
悲观者说:不好!野草会因此长得更疯!
乐观者说:好,百花会因此开得更艳!
第三个问题:如果给你一片荒山,你会怎样?
悲观者说:修一座坟茔!
乐观者反驳:不!种满山绿树!
于是上帝给了他们两样礼物:给了乐观者成功,给了悲观者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是人,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要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绝不能让悲观挡住了心中的太阳。
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就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心中就会永远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