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追求十全十美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歌德
美国作家谢尔·西尔弗斯坦在《失落的一角》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儿,可没有一块适合它。因此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又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注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人生确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其实,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其实不也是一种完美吗?
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要学会给缺憾留点余地。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要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便意味着停滞。人生圆满,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脚步。
给缺憾留点余地,就会发现世界的美丽。
美国第三任总统、著名的音乐家托马斯·杰斐逊其貌不扬,他在向他的妻子玛莎求婚时,还有两位情敌也在追求玛莎。一个星期天,杰斐逊的两个情敌在玛莎的家门口碰上了,于是,他们准备联合起来,羞辱杰斐逊。
可是,这时门里传来优美的小提琴声,还有一个甜美的声音在伴唱。如水的乐曲在房屋周围流淌着,两个情敌此时竟然没有勇气去推开玛莎家的门。他们心照不宣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
生活中,对付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办法,杰斐逊有小提琴,我们呢?其实我们都有发现自己优点的武器。
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无须怨天尤人,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用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一技之长发展自己……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能坦然面对并加以弥补。
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有追求。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比如,某人想写一篇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写。这样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不完美之处,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而他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放下,去想别的事情。
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的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你可能要说,“完美主义”不好吗?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痴情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因而没有做,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如果,我们用一种完美的尺度来衡量这个世界,就会有这些想法:“我这样做对吗”“这样行不行”“最好不要冒险”或是“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等。
如果你一直让这种过于追求完美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思想言行,就会不断地产生挫折感。事实上,你应该调整基准线,认清事情的本质以及将来可能的进展,才会有所启发。
如果你能改变对某些事情的想法,人生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例如,“他们的行为值得警惕”“我可以尝试这种方式”“下次该怎么做才会更好”“要怎么做他才不会一直抱怨”“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帮忙洗碗”等。
只有给缺憾留点余地,允许出错,我们才有进步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