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倾听

请想象一个自己在和某个人单独交流的场景。此时,对方如果显示出高高在上或是不耐烦的态度,想必大家都会立刻失去沟通的欲望。在某种意义上,“倾听”比“表达”更能展现出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想法。

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一定会让对方感受到“这个人的确是在认真听我说话”。这一点同样也是心理咨询的关键。

只要我们能够对对方所说的话题表示出兴趣,并用丰富的表情来回应对方,对方不管多么沉默寡言,都会逐渐敞开心扉。反之,如果我们只是面无表情地呆坐在那里,对方一定会觉得如坐针毡,想要立刻结束谈话。

不同的倾听方式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来影响谈话的进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在倾听中时不时地点一点头,附和几句,用合适的表情来给对方一些回应。

第90条

“想说什么尽管说”反而会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有的人很善于倾听别人的烦恼和牢骚,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反,有的人被上下级关系和利害关系所束缚,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别人很难对他开口。当然,有时这种距离感也可能单纯是因为二者的性格不合。

如果一个人特意强调“你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只会让对方心中更加警惕,生怕这是一种试探,或是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惹恼别人,导致想说的话更加说不出口。

所以,如果真的想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烦恼,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关于……那件事,你有没有什么烦恼?”或者:“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找到话题的突破口。在双方的关系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想说什么尽管说”有些太过笼统,反而会让对方感到迷茫。

如果真的想让对方提出意见,不是只想客套一下,可以明确地跟对方说“请说说你对……的意见”,这样对方才能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沟通的关键就是将自己的诉求明确地告诉对方,而不要一味地将主动权抛给别人。

第91条

毫无根据地鼓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听别人诉苦水时,有的人会用“总会有办法的”“肯定没问题”这样毫无根据的鼓励来安慰对方。这和本书199页中所提到的“评价性态度”相同,都是把自己放在了比别人更高的位置上,对对方的做法进行品评,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有的人说这种话并不是为了安慰对方,而是想早点结束这一话题。在对话中抱有这样的态度,很容易使对方丧失对你的信任。对方之所以来找你诉苦,就是因为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心里感到烦恼和无助。如果只用一句“总会有办法的”来结束话题,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认真听别人说话。

如果是真心想要鼓励对方,请认真聆听对方的倾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跟对方站在同一角度,告诉对方“我们来一起想想该如何解决吧”。这样对方一定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总会有办法解决,可以说得更加具体一些,告诉对方你这样想的理由。

如果只想单纯用一句鼓励的话来给对方打气,可以说“加油,我会一直支持你”,这样对方也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意。

第92条

含糊不清的附和会让人觉得你漠不关心。

我们没有认真听对方说话时,经常会反复用“嗯”“是吗”这样的词来漫不经心地附和对方。然而,这样的反应相当于是告诉对方“你的话很无聊”“赶紧换下一话题吧”,很容易给对方带来不快。

一般来说,除了用来表达震惊的“是吗!”以外,最好不要反复用“是吗”这个词来附和对方。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也会注意避免用“嗯”“是吗”这种含糊不清的答复来附和对方。

如果希望对方尽快结束这一话题,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今天时间有些来不及了,等下次再继续说吧”。

你如果并不想打断对方的话,就请用更认真的态度来倾听。例如,我们可以在对方停顿的时候,用“对”“是的”“没错”“确实”来干脆利落地做出回应。

如果对方的话题偏离了轨道,或者不知所云,导致你不知道对方究竟想说什么,可以用一句“你是想说……吧”把话题拽回来。一边心怀不满,一边听对方讲话,对对方来说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当感到疲惫或是心里在担心别的事情时,我们很难专心听别人讲话。这种时候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对方,不要勉强自己。特别是当对方是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时,一定要记住坦诚相对。

第93条

“你听了吗”和“你是不是没听”是同样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直接问别人“你听我说话了吗”,除非对方是非常亲密的家人或朋友。然而近年来,大家在公司和家中都会频繁地使用手机和电脑,这导致很多情况下,我们很想确认一下对方是否在认真听自己讲话。那么,如果对方和我们的关系不够亲密,应该用怎样的说法才比较稳妥呢?

询问对方“你听了吗”相当于是怀疑对方没有认真听自己讲话,属于一种消极的表达方式。有时这样的说法会让对方感到烦躁,即使是没听也回答说听了,只会让双方对彼此感到不满。

“刚才我说的话,你记住了吗”也是同理,相当于是在怀疑对方没有记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刚才我说的话,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好很多。整句话给人的感觉不再是“责备”,而是变成一种“确认”。

这样一来,对方更容易给出具体的答复,比如“关于……的地方你能不能再详细说一说”,或者“我基本都懂了”,双方的交流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第94条

与其用过去的事一味地指责对方,不如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在做错事情时,大家都很不愿意遭到周围人的责备。所有人都是努力想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人会故意失误。因此,在事与愿违时,最痛苦的往往是当事人自己。此时,因为时光无法倒流,就算其他人再怎么责备他说“你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你怎么能失败呢”,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必须查明失误的原因,可以询问对方:“这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怎样才能防止日后发生同样的错误?”将问题的重点放在未来,对方也会更配合一些。

在自己的下属出现失误时,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上司会直接怒吼“你怎么做出这种蠢事”。然而对下属进行管理也是上司的职责之一,这样对对方发怒很容易被算作是职权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冷静地对对方说“发生过的事已经无法挽回了,请你找出失误的原因,总结出以后对这种情况的应对方式,然后向我汇报”,才能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我们要训练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在面对他人的失误时,不要让情绪战胜理性。

第95条

在对方说到一半的时候抢话题,会让对方心里不舒服。

在听别人说话时,有时我们会联想到自己以前的体验和情绪。此时,我们是否可以打断对方?对于这件事,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如果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而是想给对方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参考,或是将自己的经验与对方分享的话,这样做也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注意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导致对方误会。

比如我本书第213页中提到过,在对方正在说话时,有的人会用一句“说起来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来将话题强行拉到自己身上。这样中途打断对方的话,只会让对方心里感觉堵得慌。此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询问对方“我想起了一件事,可以简单说一下吗”,在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会给对方留下不快感。

人的情绪通常会随着话题的内容发生改变。如果在话题结束后再突然提起“说起来,刚才听完你说的那件事,我也想起来……”,恐怕就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因此,如果很想立刻将某件事告诉对方,还是马上向对方征求同意比较好。说完后可以再将话题交还给对方,这样对话也可以继续顺利进行。

第96条

喜欢让事情按照自己的预想来推进的人,通常容易重复说同样的事情。

有些前辈和上司很喜欢重复说同一件事,此时如果直接打断他们说“这件事您之前已经讲过了”,很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在面对亲人时,即使这样说,对方大多也并不会放在心上。但在面对其他人时,特别是上下级关系划分很明显的情况下,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无论对方说多少遍都默默地听完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如果没有这种耐心的话,则可以提醒对方“就是您之前讲的……那件事吧”,这样也能够早点结束话题。

在提醒过对方后,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自己的感想,比如“我觉得很有意思”,或者“听完您说的那件事以后,我感觉更有斗志了”。这样一来,对方知道你还记得自己说过的话,也会感到格外开心。

与此同时,还有的人喜欢通过跟别人反复讲同样的事来整理自己的心情,如果看到对方做出同样的反应,就会感到开心。这样的人通常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认同需求。面对这样的人,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还是尽量耐心地听完为好,这样更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有人都希望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想来推进。当我们认定“说这件事时对方会做出这样的反应”时,如果对方的反应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就会感到心情很舒畅。因此,很多人会反复说相同的话题来获取安心感,对愿意认真倾听的人也会抱有很好的印象。只要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大家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一定会变得更加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