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初次与他人见面时都应该展现出积极的态度,用行动来告诉对方:“我对你的印象很好,想进一步了解你,和你建立良好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可以和对方展开对话,看双方在兴趣、喜好、价值观和心理上是否存在共同点,并让这些共同点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不过,也没必要一下子把距离拉得太近。尤其是不要对别人的隐私刨根问底,否则很容易招来反感。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对初次见面的人细说自己的生平和坎坷经历,这种“过度自我表露”的行为也会起到反作用。如果刚一见面就摆出一副很熟的样子,反而会让对方的心中生出警戒和猜疑,使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当双方都对彼此还不太了解时,首先应该多为对方带去一些“信赖感”和“安心感”。建立了伙伴意识后,双方的距离自然就会拉近。
第1条
当你想知道对方的工作状况时
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能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另一种则是可以自由回答的“开放式问题”。在与他人初次见面聊天时,如果封闭式问题出现的次数过多,那么对方只需要回答一句话就会使话题终结,很难继续畅谈下去。
比如,当别人问我们“最近工作还顺利吗”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呢?此时,摆在我们眼前的选项只有两个,一个是“挺顺利的”,另一个是“不太顺利”。如果工作的状况很糟糕的话,我们可能还会觉得十分尴尬,难以启齿。
反之,如果用开放式问题来询问,例如“最近工作进展如何”,那么对方就可以选择自己愿意聊的话题。业绩、下属、上司、新项目……只要是与工作相关的话题都包含在内。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顺着对方选择的话题继续提问,让对话更加深入,持续得更久。
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工作以外的话题。如果我们总是提出封闭式问题,那么会给对方带来一种“被盘问”的感觉。单方面地询问对方“您喜欢……吗”,只会得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回答。而如果问对方“您对……有什么看法”“最近……好像很流行,您觉得怎么样”的话,那么对方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是感想。请大家以后在日常对话中多多注意这一点。
第2条
当你想知道对方的年龄时
两个人初次见面时,只能在相互还不了解的状态下进行交谈,因此常常会不知道该从何聊起。有时,为了寻找共同的话题,我们会想要询问对方的年龄。
但是,有些人(女性居多)就算是还很年轻,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年龄。因此,直接问对方“您今年多大”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还有的人十分想要了解对方,即使对方拒绝回答,也还是会继续纠缠不休,这种做法就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不过,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对方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的确会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试着问问对方是“几零后”。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用来描述年龄的新词,用起来十分方便。例如,二十多岁的人会用“奔三”来形容自己,而三十多岁的人则说自己“快奔四了”。
我在做心理咨询或是电话咨询时,有时也需要确认对方的年龄,但是我绝对不会直接问对方“您今年多大”,而是会询问大概的年龄段,比如“如果可以的话,能否告诉我您是几零后”。
即使对方已经上了年纪也是同样。有些人会直接对上了年纪的人说“老了真是太不方便了”,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伤害到别人。除此之外,大家还需要注意,在得知了对方处于哪个年龄段以后,一定不要用“九零后的人都……”这样的固有印象去给别人贴标签。
第3条
当你想知道对方住在哪里时
在工作或是活动结束后,我们经常会和其他的工作人员一起离开。当我们想要知道对方住在哪里时,可能会直接询问对方“您住在哪里”。虽然有的人并不会在意这些,但是现如今,人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越来越敏感,也有一些人会对这种涉及隐私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如果想知道对方和自己回家的方向是否一致,可以说“您从这里坐地铁回去吗?我回家是坐×号线”,在提问的同时把自己要使用的交通方式告诉对方。这样一来,对方回答起来也很方便,可以直接说“我坐×号线”。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问对方“您住在附近吗”,这样对方的回答方式会更加自由。有的人会直接说“挺近的,就在×××那边”,把大概的位置告诉我们,还有的人会用别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从这里坐地铁大概1小时”。
如果对方看上去有些支支吾吾不太想说,那我们应该立刻向对方表示歉意,不要再继续追问下去。虽然询问别人家的大概位置并不是什么禁忌,但是大家仍需在问法上多加注意。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警戒心往往会比较强,所以一定不要问得太过直接。我们只要点到为止,问一下“您是住在哪个方向?我住在×××那边”就足够了,这样对方就不会提高警戒。
第4条
当你想知道对方的家庭组成时
对方是已婚还是未婚,有没有孩子,这些因素都会对话题的选择产生影响。知道了彼此的家庭组成后,我们也更容易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然而,这个问题问起来的确是有很大的难度,一旦措辞不当,很容易给对方留下不礼貌的印象。因此,大家一定要慎重,不要一上来就问对方“您是单身吗”“您结婚了吗”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先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多了解一下您”,为接下来的问题做一下铺垫,然后再问对方“您是一个人住吗?还是跟别人一起住”。我之所以会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就是想要向对方表示“我没有事先对你抱有任何特定的印象”。
如果只是问对方“您是单身吗”或者“您结婚了吗”,那么对方可能就会在心里寻思自己是不是给别人留下了“单身”或是“已婚人士”的印象。甚至还有的人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恼火,做出过激的反应。
家庭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人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也在和伴侣同居;有的人虽然结了婚,但是却没有孩子;有的人虽然有孩子,但是却没有伴侣。除此之外,还有事实婚姻、和同性一起居住等各种生活方式。如果对方看上去不太想回答,那么就不要再继续追问下去。即使不知道对方的家庭组成,也并不会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
第5条
当你想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时
很少有人会想要主动把自己的年龄告诉别人。然而近年来,外表与实际年龄不符的人越来越多(男女都有),因此,也会有一些人想要把自己的真实年龄告诉工作伙伴。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些平时看上去比较年轻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向别人卖关子,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问别人“您看我像几岁”的时候都是希望对方称赞自己长得年轻。“您看我像几岁”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看起来很年轻吧?快称赞我长得年轻”。因此,就算我们觉得对方看上去有50多岁,也会礼貌性地回答说“45岁左右”。事实上,大家对初次见面的人的年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如果对方是以后要一起工作的同事,那么简单地介绍一下彼此的年龄和经历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是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让对方去猜测自己的年龄,大多都是过度自信的人想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如果很想把自己的年龄告诉对方,那就直接说“我今年××岁”就行了。如果想要显示一下自己长得年轻,可以说“您别看我长得比较年轻,其实今年已经××岁了,都抱上孙子了”。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也比拐弯抹角地让对方去猜要好。
第6条
当你想知道对方的学历时
初次见面就询问对方的学历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有些时候,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或是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对对方的学历感到好奇。此时,最好不要直接问对方毕业于哪一所学校,而是可以先问一下对方的专业。在得知了对方的专业(如文学、经济、理工等)以后,我们可以再从中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谈一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生时代的回忆。这样一来,对方也许就会打开话匣子,自然而然地讲起自己毕业于哪一所大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爱聊学历的人很可能会给对方留下“过于看重学历”这样不好的印象。
有一些大学的学阀[1]现象很强,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会相互帮扶,具有很强的伙伴意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把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排除在伙伴的范围之外。
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必须了解对方的学历背景,那最好还是不要去打听这些为妙。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学历和职业资格等情况时,才能从客观的视角出发,去发现这个人本身的魅力。如果对方没有公开自己的学历,那我们也不必特意去问这方面的问题。
第7条
当你想多了解一下对方时
当你对对方感到好奇,想要进一步了解对方时,是否会单凭表面印象去做一些猜测?
例如,很多人会在初次见面时问对方“您应该很能喝酒吧”“您家里肯定养猫(狗)吧”“您工作能力一定很强吧”等,想要简单地给对方贴上一个标签。
一旦对方点头说“我的确很能喝酒,喝一整瓶红酒也没问题”,那他们还会误以为自己真的很有识人之明。
这种自以为自己能够看穿一切的人,通常会对他人有较强的控制欲。而这样的倾向十分危险,一步踏错,就可能会伤害到对方,为自己树敌,还很容易给别人留下“这个人很傲慢,总是自以为是地去猜测别人”的印象。
当我们与对方初次见面时,就算是心里觉得对方应该很能喝酒,也不要直接这么问,而是可以先询问对方“您平时喜欢喝酒吗”。如果对方回答喜欢,并且想要继续谈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也很喜欢喝酒,所以一看到您就觉得应该很投缘”。
有很多人的外表和内在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在面对任何人时,都不能单凭表面印象来做出判断。等到大家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之后,再去询问这些吧。
第8条
当你想要谈论对方的外貌时
漂亮的人、可爱的人、帅气的人、身材很好的人……当我们遇到一些外貌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时,可能会忍不住想要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然而,在初次见面时就谈论对方的外表,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长相和体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天生的,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去对别人评头论足,即使是称赞的话语也要三思而后行。
如果想要向对方表示“我对你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的话,可以从动作、神情和气质等方面去称赞对方,如“您笑起来感觉很亲切”“您看上去特别有精气神”“您说话很风趣”“您看起来十分沉稳”等。
一方面,称赞对方“长得可爱”或者“身材很棒”,可能会让对方误以为你的目的不纯,产生厌恶感;另一方面,跟别人说“你长得好像×××(某个明星)”或者“追你的人一定很多吧”,也属于多此一举。就算我们觉得这样说是在称赞对方,对方也未必会这样认为。
我有一位个子很高的女性朋友,很多人都会问她“你这么高,是不是运动员呀”,导致她每次听到类似的话都会觉得十分无奈。在大家初次见面,彼此还不了解的时候,避开有关外貌的话题才是上上之选。
第9条
当你觉得对对方抱有亲近感时
当我们遇到跟自己志趣相投、很聊得来的人时,出于想要和对方进一步拉近关系的想法,可能会说“总觉得咱们不像是第一次见面”。然而这句话更像是搭讪时常用的台词,用在工作伙伴的身上并不是很合适,甚至有的人还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些轻浮。
如果单纯觉得自己和对方聊得很投机,想要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对方,可以说“我跟别人第一次见面通常都会很紧张,但是跟您却很聊得来,真是太好了”。这样就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咱们在哪里见过吧?绝对见过吧”,这种纠缠不休的问法只会让对方感到迷惑。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如“我们是不是一起参加过×××的会议”,对方回想起来也会更容易。
类似地,还有些人会说“你和我的朋友×××长得特别像,所以我觉得好像以前见过你”。这样的说法也有些多此一举。从对方的角度来看,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拿出来跟一个不认识的人对比,只会觉得不知道该如何接话才好。
像搭讪一样的台词和过于“自来熟”的语气都有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扫兴,用一句“今天认识您非常高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已经足够了。
第10条
当你想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时
在与工作上的人第一次见面时,一定不要显得太过“自来熟”。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能够快速地拉近双方的距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是跟朋友聊天的话,那么怎么说都无所谓,但是在商务场合下,无论对方的年纪比自己大还是小,都一定要注意使用正式且尊重的语气。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平等地去对待所有的人”是在职场上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如果在初次见面时,就跟对方说“咱们以后可要搞好关系啊”,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想要掌握主导权。
如果你是一个组织的负责人或领导的话,用这样的语气来活跃气氛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领导以外的人这样说,就可能会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以身犯险,一句“希望以后和您合作愉快”就足以谦虚地表达我们的愿望。
以前,我曾经访问过一家看护机构,那里的年轻员工会用比较熟络的语气跟大家说“今天精神不错嘛”“继续加油哦”,结果惹得对方十分恼火,认为这样的态度有些“瞧不起人”。所以说,“自来熟”的说话方式有时还会给别人带来“不被尊重”的感觉。
同样地,我们在称呼别人时也要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对方年纪小就直接使用昵称。
[1]学阀即学术门阀,指的是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同一院校毕业的校友或隶属于相近学术圈的同僚所形成的排他势力。——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