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赞美源于人的本性

中国有一句老古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说对赞美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以科学的手段剖析了人的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和欲望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人从诞生时起就有了对美味食物的需要。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人的需要还非常简单,社会化程度也不深,他第一需要美味可口的食物,第二需要做一个“好孩子”,渴望大人的赞美。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需要逐渐丰满,但从马斯洛划分的需要层次来看,无一不是贯穿着人的本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赞美的渴求。生理层次上,每个人都愿意听别人赞美自己漂亮、强壮、健康、年轻,吃、穿、住等条件比别人优越;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别人和睦相处,获得好的人缘,得到亲朋好友的尊重和认可;事业上,渴求在社会上谋求一席之地,实现自我价值。一句话,对赞美的渴望源于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力量,对什么样的人都是这样。

对赞美的需求源于人之本性,胜过灵丹妙药,可以愈合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和生理上的缺陷。凯苏拉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曾经帮助许多失意者改变了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她还帮助一些聋哑儿童学会开口说话,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人问:“你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靠什么?”凯苏拉不假思索地说:“我使用的这种方法有一种魔力。我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哑人讲出话来,帮助灰心失望者露出笑容,帮助婚恋上受到挫折和不幸的人获得幸福……这种力量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有效果的,这就是诚恳地鼓励和赞扬的力量”。

道理是这样简单,以至于一个人只要有食物,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就能活下去。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出门散步,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他摸了摸衣袋,没有一个子儿,于是很怀有歉意地对乞丐说:“兄弟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钱袋也丢在家里了。”没想到乞丐听后大为感动,一下子紧紧拉住屠格涅夫的手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屠格涅夫惊奇地问:“你谢我什么呢?”那人回答说:“我原来只想找点东西吃了就去自杀,没想到你称我为兄弟,还表示歉意。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食物对乞丐来说是最需要的,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容易乞讨到,但是食物已不能维持他活下去。而屠格涅夫一句充满了尊重和友爱的话,仅仅是把乞丐当作兄弟,就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使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尊重和赞美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力量,原因就在于它根源于人的本性。

当美味佳肴与赞美不可兼得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鱼和熊掌、名和利的择取问题,中国古代早已提出来并解决完了。怜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都是说重名不重利。我小时候吃饭时,父母很善于循循善诱,教导我要把味道好的菜让给别人吃,吃菜时要有礼貌,不要抢着吃。我当时也就深明哪些行为要挨批,哪些行为要受赞扬。每当我有“善举”,把好菜夹给别人时,都会招来父母异口同声的表扬。现在虽已成家立业,这些老传统习惯(主要是对赞美的需要)还坚持着,在菜饭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发生“一个人不够吃,三个人吃不完”的事情。推而广之,可以想见中国人对赞美的需要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的。

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赞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但它可以替代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核心就是揭示人性,讴歌自由和光明,赞美正义、美丽和善良,他曾经毫不遮掩地表示:“赞美,即是我的薪俸。”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