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赢人心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曾经刊载某位学生的一段话:“我很庆幸地与他人建立很好的关系,关系的建立对一般人是不容易的,但我却精通于此,为此我深深感激上天。

我不知道如何修车并不重要,因为我总能找到好朋友帮我修车,但我绝不可能找别人帮我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

没有汽车我能活,但是在我的生命中没有好朋友,就会活得很没意义了。”

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拥有好人缘的方法真的很简单。

如果用一句话说出来重点,我想我会这样说:在建立良好关系的法则里,“好自在”比“威而钢”管用。

很多人都有学习和上进心,但是如果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告诉你,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又有待于改进,甚至强迫性地要教导你听从他的建议。我相信你不会喜欢和这种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是我,也是避之惟恐不及。

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不能用咄咄逼人、强迫对方的办法,而应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激发他人的内在动机。这就需要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常想一想:“如果我是你……”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的道理。

这是一位已婚朋友讲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次她和先生带着一岁大的小儿子去朋友家玩,当晚夜宿朋友家中。睡到半夜,孩子突然哭喊了起来,她和先生打开灯,抱起孩子,看看并无异样,便把孩子抱起来哄睡,当孩子在恍惚间人眠,她和先生躺回到大床上,才刚盖好被子,哭闹声又响起。

之后,夫妻俩的睡眠,就在孩子反复不断地哭叫、安抚中不停地被打断。

最后,妻子只好陪着孩子躺下来,一边安慰,一边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孩子感觉妈妈在身边比较安心。

忽然,她看到了房间里主人从国外旅游时带回来的面具,看起来像一个古代武士的模样,挺吓人的。这个面具所挂的地方,正好是孩子一睁开眼睛就清清楚楚看到的位置。

她说幸好自己也躺在孩子的床上:才有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周围的环境,否则根本不会想到那张面目狰狞恐怖的面具,露着突出的大眼睛,正在狠狠地盯着睡梦中的孩子。

从那次的经验以后,这位母亲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不但她的孩子在她悉心呵护下长得很好,一看就知道是个“被爱得很够”的小孩,充满了天真、友善、活泼的美好品格。而且她个人在工作上,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从而帮助她得到更多同事的喜爱。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事,也能使我们同样有所启示:有一位爱逛街的妈妈,没事就喜欢带着她的两、三岁的孩子去商店。有时候抱孩子累了,她会把孩子放下来,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路。

某天,逛完街,她很兴奋地盘点着自己的“战利品”,孩子则在一边吵着要画画。

等小朋友画完一整张图画纸,母亲一看,百思不解,整幅图画中,只看到孩子清一色都是画一条条长长的、像法国面包一般的椭圆形,底下是一个短短圆圆的圈圈。

母亲问孩子到底在画什么,小朋友说是今天在街上看到的。

“我们不是在百货公司里看到汉堡叔叔、很多玩具,还有卖衣服的阿姨?你怎么会都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呢?”母亲不解地问。

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没有啊!我什么都没有看到,我只是看到你们大人的腿和鞋子,所以全部都被我画下来了。”

在商店里,如果我们蹲下来,试着用孩子的高度去看周围,看到的也将是同孩子眼中一样的天地。

用对方的心情、对方的观点、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一般来说,对方都会接受。

如果遇到了客户,更应是如此,用客户的观点看事物,通常,客户也都会接受。

所谓“同理心”其实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善用同理心,是增进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要知道“被了解”是每个人内在的需求之一。相信你必然也有这样的渴望,当然,在你身边的人也是如此。

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了解他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要关注对方,不仅是听他讲话的内容,还要听出对方的感受,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兴奋还是沮丧?

只有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建立起真挚长久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