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交谈而建立友谊是不容易的,而想要引来灾祸却是垂手可得。所以聪明的人对人总是唯唯喏喏,可以不开口时,便三缄其口。比方你对他说起别人的隐私,他本身有些秘密惟恐别人知道,而你却无意之中点中了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露他的隐私,心中顿感不悦。这是说话的第一忌。
某人做了一件事,因为他是别有用心,所以竭力掩饰自己,以防别人发觉,如果被人知道,那对他是很不利的。如果你与他素有交往,彼此比较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但总是对你有些提防。你处在这样的境地,既无法向他表白你并不知道,也无法表明你决不泄露,那么你将如何处理呢?大概你惟一的办法只有装聋作哑,绝口不提此事。这是说话的第二忌。
别人有秘密企图,你却参与此事,你为他出主意,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又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虽谨守秘密,从不提及此事,不料别人猜到了其中秘密,并泄露于外,那么你是无法辩白你没有泄露,在他看来,你是最大的嫌疑。在此情况下,你只有设法亲近他,表示你决无二心,同时设法查出泄露的人。这是说话的第三忌。
别人对你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十分信任,你却偏偏竭力讨好他,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他如果采取了你的意见,而实行的结果并不理想,他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实行的结果很好,也未必对你会有好感,以为你是偶然想到的,实行又不是靠你,怎么能算是你的功劳?所以你还是不说话为好。这是说话的第四忌。
别人有过失被你知道了,你不惜直言相劝,认为他做的不对。
他本觉得内疚,生怕别人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不好看,而你却去揭破他,自然令他十分难堪,并往往由此产生怨恨,由怨恨而与你发生冲突。所以,你还是不说为好。即使劝告,也应以婉转为宜。这是说话的第五忌。
如果你上司的成功是由于你帮了他的忙,你的上司会深恐好名誉被你抢去,内心里自然会惴惴不安。你明白这种心理,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这是上司的领导有方,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有什么本事。这是说话的第六忌。
别人力所不能及的事,而你认为他能够办到而强迫他去做:别人认为能做的事,并已开始工作,而你认为他办不到,强迫他中止这件事,这都是强人所难,不通人情。你认为朋友或下属哪件事该做哪件事不该做,你应该进言相劝,说明道理,使他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上策。即使他不听劝告,你也只能相机而行,适可而止,不能遇督强求,徒伤感情。这是第七忌。
1.人们常犯的“语病”
有些人谈话风度虽然很好,但是在他的语言中掺杂了无意义的“杂音”。例如鼻子总是哼一哼的,或是喉咙像老是不通畅一样,轻轻地咳着,或者是在每句话的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豫一阵子才能讲出来。还有的人每说完一句,总要加一个“啊”,好像每一句话都生怕别人没听清楚似的。
诸如此类的杂音都要加以清除,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如同玻璃上蒙了一层灰一样,大大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有些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过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语,例如在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词句。也有些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讲”、“老实说”等等词句;有些人老喜欢问别人“你明白了吗?”“你听清楚了吗?”有些人喜欢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些人习惯性在每句话的句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某人在上中学时,有一位新来的老师向同学们讲话,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不过我今天来……”,以后,到处都是“不过”。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平时一点也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多提醒你几次,你就能改正了。
有人特别爱用某些词来表达众多的意思,也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
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乎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看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这批货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
最妙的是有一个朋友喜欢用“那个”代表一切形容词。你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个了!”
“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
“我觉得这件事未免有点那个。”
这一类的毛病大概是由于太偷懒,不肯动脑筋想一个形容词的缘故吧!”
要多记一些词汇,才能生动和恰当地表达出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之下,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喻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那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他是一个好人”,不错,可是他是怎么个好法呢?从最伟大的人,到普普通通、没有犯大错误的人都可以说是个好人。他可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也可以是一个服秀热心的人;他可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力求上进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人;他还可以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到底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好人呢?同样,你说:“这个茶杯很好,”是“样子”好,是“颜色”好,还是“质料”好,还是“价格便宜”,或是“最合你的需要”……?
我们要求一个口才好的人,说的话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不要像三岁小孩子那样,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极简单的字:“我跑到门外边,猫看见我就跑到树上,树上的鸟儿都跑开了,树上的苹果也跑到地上来了……。”
2.不要滥用琐碎的问句有些人喜欢用谚语,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三句话不离谚语。用太多的谚语,会使人听了腻味,而且也易使人意识混乱。这就如同一个美丽的女子,带了满身的珠宝首饰,不但淹没了她原来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庸俗不堪。
在适当的场合和时候,用一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而有力量。
有时候,某些名词流行起来,不论在口语还是在文章里都被普遍采用。这种词句,也最容易被一些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
例如,原子这个名词是物理学的专用名词,但这个名词被人滥用了,什么都“原子起来了”如“原子牙刷”、“原子裤袜”,甚至捉老鼠的器具也举之为“原子金刚猫”!“原子”这个,“原子”那个,使人听起来莫名其妙。
其他如“真棒”、“真帅”、“迷你”……等等也都是曾被滥用的字眼。
有些人喜欢夸张,夸张的语气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夸张用得太多,或者用得不恰当,反而失去了引人注意的效果,人家甚至不相信。
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者“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好朋友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最可爱”的。
不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最”字、“极”字、“非常”、“无限”……,否则,你在这无数个“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你该怎么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吗?”如果你真的这样说了,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你给他们的印象是一向都喜欢夸大其词的。
3.不要太琐碎
有些人喜欢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来最精彩、最生动。许多人都喜欢听别人讲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新闻报道中,“目击者”和“当事人”的叙述也是最吸引人的。有很多人把亲身经历编成小说,拥有众多的读者,甚至改编成电影也很卖座。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所以当许多人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自己一味地起劲,对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觉得很有味道,样样都觉得非讲不可。其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绪,索然无味。
这究竟是犯了什么毛病呢?
在这种场合,最容易犯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引用的对话太多。
例如,你说你见了什么人,以下就是“他说……”,“后来我又说……”,“他又说……”,“那么我就说……”,“他的太太这时候就说……”,“所以我说……”。像这样“我说”、“他说”、“他们说”,听的人一下子就被你搞糊涂了。
二是你讲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
例如,你说:“我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在××街和××街的转角处,门牌是四三五号,××街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店是五年前开的……”。讲了一大套,别人还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也许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多余的。你要说的是你走进一家理发店去理发,有一个理发师是你大学的同学,他为什么做起理发这一行呢?这才是你想说的问题。
讲故事比起写故事来更难一些,抓住要点,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浓厚兴趣是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少用对话,节奏要快一点,在重要的地方,讲得要详细一点,其他地方则可以用一两句交代一下就行了。
讲故事的能力,对口才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即使你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也能使你的谈吐更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