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现代社会崇尚个性、崇尚自由,懂不懂礼仪并不重要,只要自己有真本事就行了。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的人。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才能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被接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会被拒之门外,不仅无法发展,也很难立足。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不仅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由于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相处,只有以礼相待,让人感到你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你才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从而立足于世,拥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最能直接反映出他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是浅薄粗俗。因此,在现代社会的交往中,一个不善言谈又不懂礼仪的人是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引起众人注意的。相反,如果你在社交中能用词高雅恰当、说话有礼、反应敏捷、应答自如,能够简洁、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则会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质和风格,彰显出个人的良好教养。
交际的天空虽然辽阔无边,但是也遵循着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规则。
所谓说话有“礼”,是指说的话很有礼貌,谈吐文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说话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说话有“礼”,谈吐文雅,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意:一是说话的态度要真诚、亲切。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态度说出来效果就会不一样。良好的说话态度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教养的表现,能够为他赢得听者的好感和尊重。和颜悦色、谦逊友善的人总能打动人心,处处受欢迎;傲慢无礼、冷漠虚伪的人常常被人厌恶。没有良好的说话态度,谈话就不能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知道,说话本身是用来传递思想感情的,所以,说话时的神态、表情也很重要。比如,当你向别人表示祝贺时,只是嘴上说得十分动听,但是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说话时只有做到态度真诚、亲切,这样才能使对方对你说的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二是说话的用语要谦虚、文雅。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你是猪”、“你是白痴”这样的话语从有些人的口中脱口而出。虽然这些话通常并不代表他想故意侮辱或伤害他人,但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至少要懂得这样的语言是不礼貌的。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教养。比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如果你在别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时,则应该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等等。满嘴脏话是一种习惯,说话文雅也是一种习惯,只有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才能抑制住另一种坏的习惯。
三是说话的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要平稳。与人交谈时,无论是使用普通话、外语还是方言,咬字都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说话时,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这样,听者才会感到亲切自然。
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多,说话有“礼”,谈吐文雅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日常交际中,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多用礼貌语言,既尊重了别人,也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融洽相互之间的情感,从而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曾经有一位外商到某个公司去商谈合资办厂的事宜。公司经理在会客室专候,并准备了烟、茶、水果。外商走进公司大门后,迎候在门厅的经理秘书和外商握过手,说:“我们经理在上面(指二楼会客室),他叫你去。”这位外商一听,当即一愣: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属,凭什么叫我去?于是立即转身,非常不悦地说:“贵公司如有合作诚意,叫你们经理到我住的宾馆去谈吧。”说完拂袖而去。
试想,如果那位秘书不用“叫”,而说“请”,情况肯定不会如此糟糕。
语言上的礼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尤其重要。到达被访人的住地时,一定要先用手轻轻敲门,进屋后听主人安排后再坐下。后来的客人到达时,先到的客人可以站起来,等待介绍或点头示意。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马上接待,可以在接待人员的安排下在会客厅安静地等候。如果接待人员没有说“请随便参观”之类的话,你既不能随便地伸着脖子东张西望,更不能四处乱窜,因为“窥探”他人的房间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如果等待的时间过久,可以向他人说明,可以另定时间,不要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拜访时要彬彬有礼,注意一般交往细节。即使和接待者的意见不一致,也不要争论不休。对他人提供的帮助要适当地致以谢意。要注意观察接待者的举止表情,适可而止。
当他人有不耐烦或有为难的表现时,应及时转换话题或口气;对方有结束会见的表示时,应识趣地立即起身告辞。
告辞时要同主人和其他客人一一告别,说“再见”、“谢谢”;主人相送时,应说“请回”、“留步”、“再见”。如此,才能够做到说话有“礼”,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获得良好的人缘。
在交际中,我们使用礼貌用语时还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要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说话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说话的礼节主要是寒暄。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有五个,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说话有分寸、讲礼节,话题内容富于学识、词语雅致,这是言语有教养的表现。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人的重要表现。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法规的私生活、衣着、摆设、爱好,在别人的确有了缺点时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就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处理。
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必然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之人将会受到他人的鄙视。
隐私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社交中应该避谈、避问隐私,这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
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张长李短,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跟他们谈话,则无疑会感到不快。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博学万能或百事通,但我们应当争取学有专攻且眼界开阔,即使有不如他人之处、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也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满口粗话、丑话、脏话,不堪入耳。言语粗鄙是最无礼貌的语言。
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首先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避讳。比如我国关于“死”的避讳语就相当多,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
其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
最后是对道德、习俗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的词的避讳。比如把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叫“去洗手间”等。
港、澳、台同胞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以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时,不能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替。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议论别人的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来代替。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置,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
总之,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这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