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由此可见语言的威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一个人如果言辞得当,可以化敌为友、冰释前嫌;如果口无遮拦,则可以化友为敌、引火烧身。
中国社会从孔子开始就极力提倡“君子慎言”,儒家把“慎言”看作是一种美德而加以推崇,这样的言论,在《论语》里随处可见。“慎言是切”是说说话要谨慎;“立言有六禁”举出了说话的六种禁忌;还有“慎言语,养德之大”、“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在《易经》中,对谨慎言语也是再三告诫和推崇备至。易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在佛经中,也有很多苦口婆心的劝导,教我们不要逞弄口才,显示才华,告诉我们审慎比聪明更重要。自制力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并调节自己言行的一种能力,是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只有自制力提升了,才可能管住自己的行为,管好自己的嘴巴。
古训道“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由强出头”,“交浅不可言深,言多必失”,所以话到嘴边须三思。因为话语是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说的东西多了,向别人透露的信息就多了,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漏洞,或者话说多了就会不自觉地说出让别人误会或自己本来不想传达的信息。朋友间若交往密切,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友谊也越发坚固,从而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共同语言一多,言谈间就会忘了忌讳,口无遮拦,有时可能会说出让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的嘴也一样,有所言、有所不言。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还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话说得太多总会说出蠢话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些至理名言,在说话时要谨慎,不能盲目地口若悬河。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告诉你一个秘密,但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我只告诉你。”请记住,这种话你千万不要听,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都保守不住秘密,又怎能要求别人保守呢?这不是很荒谬吗?一位哲人曾说:“秘密好比是俘虏,放走了俘虏,那就只好严惩看守。”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最好不要做“透明人”,应该收起身后的“小尾巴”,管好自己的嘴巴,看住心中的“秘密”,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孔子说:“君子慎言。”慎言的重要性和不慎言的危害性,翻开历史可以说比比皆是。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这是从大处说的。从小处说,一言招来吉祥,一言招来杀身之祸。多言杀身,慎言安命,也并不是危言耸听。
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国内就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他们要求俄国现代化,希望俄国的工业和国内建设必须赶上欧洲的其他国家。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站在绞首台上,绞刑开始了,李列耶夫一阵挣扎之后绳索突然断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一般都被当成是上天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但是,李列耶夫站起身后确信自己保住了脑袋,接着就向人群大喊:“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这时,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了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免令。
“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这种情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断……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候,我们习惯把网络当成百无禁忌的自由之地,认为可以胡说八道。事实上,很多人似乎曲解了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并不能和肆意放纵画等号,就算在网络上没有人说你,但是你形成了信口开河的习惯,也会吃苦头或者成为受害者。
管住自己的嘴巴,尤其要避免那些讥讽别人的言语。从刺人的话中得到的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引出的灾祸。
在交往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能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往往会给人带来言而不实的感觉。
当然,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来,失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也可以用妙语去弥补。会不会及时弥补自己的失言,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历史上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最终落得狼狈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
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于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了记者的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改正的机会。他说:“问这样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作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自己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上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报纸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导,他们惊问:“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他们葫芦里藏着什么药。有的人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于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未知之数。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里根并未去玻国,但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就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
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一是移植法,就是把错误移植到他人头上。比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是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二是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三是改义法,就是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