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金玉良言,也要温婉动听

在生活中,我们既需要热情的赞美,也需要中肯的批评和劝告。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批评和劝告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要制服对方或把对方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拿对方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对此,人们还常用“金玉良言”一词来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批评。可是问题来了,因为“劝人如治病,良言似苦药”,你想对症下“良言”,但“良言”却因“苦口”而遭人拒绝,结果良言无疗效,好心没好报。由此可见,在批评或劝人的时候,心眼要好,话也要说得巧,妙语劝人人自服,良言甜口更有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就会形成错觉,规劝别人的话必须难听,甚至于不难听的话就不配称为“忠言”。

其实,事实未必尽然,关键看你怎样说,会说的人也能让忠言顺耳。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怎样做往往比做什么更重要。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劝说别人时,有时候往往只会强调自己动机的利他性,而忽略了别人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说服的方法,让人觉得自己是被迫接受的,而非是出于主观自愿。你也许意识不到,方法的不当恰好能抵消动机的优势。这时一旦别人不接受你的方式方法,你想要通过沟通达到自己的初衷也会化为乌有。

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扬言要杀掉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听闻后十分着急。她心想,李世民既然发怒要杀人,可想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他未必会真的杀人。但是人在气头上,事情也是很危险的。如果这时用逆耳的忠言来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会把事情弄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会说话的长孙皇后这时决定用顺耳之言来规劝李世民。

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天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

李世民听后龙颜大悦,立即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在秦朝时,有个叫优旃的人。有一次,他听说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苑,蓄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臣子们虽然都知道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谁也不敢阻止秦始皇。

这时,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如果敌人从东方来了,可以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不用士兵了。”秦始皇听了破颜而笑,不久就改变了扩建御苑的决定。

优旃的话表面上看是赞同秦始皇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秦始皇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来进攻。这样的话表面上看是赞同了秦始皇,同时也保全了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它促使秦始皇醒悟,从而达到了自己劝告的目的。

直言不讳固然可贵,但毕竟上下有别。作为一名进言者,一定要学会说话的方式、方法,使对方易于接受,让自己的观点顺理成章地传达出去。

说话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如果仅仅靠古人的几条垂训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的。只有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在实践中勤于思考,遇事具体分析,才能把要说的话说好,把要办的事情解决好。

劝告他人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仅需要真诚的关爱,更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否则可能会劝而不听、说而不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方法。

第一,要晓之以理。劝说就是讲道理,必须先让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再用这个道理来说服对方。一般而言,晓之以理时,口气要委婉,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而且,在讲道理时,道理有深有浅、有大有小,接受者一般不喜欢别人讲大道理。这时,你就应该选择特定的角度和层次,将道理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从抽象到具体,慢慢地说服对方。

第二,要动之以情。“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好达理。劝说他人时也如此,如果你能以情动人,就可以加深他人对道理的认知,因为情感的力量可以诱导和增强逻辑的力量。

第三,要衡之以利。也就是向接受方权衡利弊得失,讲清利害关系,以此劝告对方改变态度。人生在世,需要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他指明利害关系,有的放矢地进行劝告,就容易达到说服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家长要送孩子进补习班,这时教室里实在没法再摆放一张桌子了,但他仍不肯放弃自己的要求,向老师提出:“能不能在过道上放个凳子,没有桌子也行啊!让孩子听一听嘛!”老师回答说:“你看,过道这么窄,如果再放上一个凳子,老师走不过去,没法指导学生做作业,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了孩子们的前程,你我都不好交代啊!再说,这样做,你的孩子一定不自在,也没有心情听课、学习,你这不是白花钱吗?”家长想了想,说:“是啊,我是一心想让孩子上补习班,一时没想到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那我另想办法吧。”

我们掌握了劝告的方法,还要学一点相关的技巧。

第一,攻心为上。劝说的目的是要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改变观念,而说服的关键是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不打通心理壁垒,再多的言语也是白费口舌;打好了攻心战,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摄政的赵太后拿心爱的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才肯出兵救援。太后哪里舍得呢?尽管群臣力谏,但均遭到太后的斥责,并说:“谁再劝我,我就吐他一脸口水!”

老臣触誉知道这事后,就去见太后。他先闭口不谈长安君当人质之事,而是先问太后的身体和饮食起居,继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来王宫当一名卫士。太后觉得奇怪,便问:“你们男人也爱儿子吗?”触誓说:“我们男人爱儿子比你们女人爱得更深啊!”太后不信。触誉说:“我认为您老人家就是这样,你爱公主比爱长安君深得多。您看,公主出嫁时,您非常伤心,并且祷告说:‘上天啊,保佑我的女儿出嫁后,永世不要回来了!’”(按古代规矩,诸侯女出嫁,只有被废或者国灭,才返回本国)太后说:“有这回事。但怎么能说我爱女儿比爱儿子深呢?”触誉说:“您为公主之计长,为长安君之计短。今赵国有难,需要他去做人质齐国才肯援助,这正是长安君立功的时刻。他不为赵国立功,您老人家一旦辞世,长安君凭什么政绩来主持赵国的政事呢?所以,我认为您老人家爱长安君不及爱公主。”太后听后恍然大悟:“那我就把爱子交给你,任凭你调遣他吧!”于是,长安君被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也立即出兵了。

在这里,触耆深知太后深爱长安君,如果要从正面说服她让爱子当人质,只能碰钉子。所以他以攻心为上,先避开人质问题,而从关心太后的起居饮食、身体健康这个侧面谈起,进而迎合太后的爱子之心,以自己对儿子的打算来借题发挥,引起太后寻根究底,最后水到渠成地阐明:爱子,必须让他为国立功,这才是长远打算。最终使太后幡然醒悟。如果不用这种攻心术,要让太后改变态度恐怕是不可能的。

第二,善用比喻。用比喻说理、类比佐证、比拟引申等技巧做劝说工作,往往很有效。

有人曾批评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总不能尽善尽美”,丘吉尔对指责他的人讲了这样一个暗喻式的比喻:一次,在普利蒙斯港,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少年。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叫住这位船夫问道:“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船夫说:“是的。”太太说:“哦,我找了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

说到这里,那些爱挑丘吉尔毛病的人已是满脸通红。

比喻的好处是生动、浅显,却又可以以彼物比此物,要说的道理尽在不言中,容易被对方接受。

第三,巧借名言。名言警句,是人类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冲刷打磨而留下来的结晶,具有准确、练达的特点。将它们用于劝说,往往有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功效。而且,名言多出自名人、古人之口,具有易于服人的权威性。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都是经常被用来劝说他人的名言。

第四,因时诱导。劝说他人时,多让对方说“是”,而避免对方说“不”。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对事物作肯定回答时,全身放松,心情平和,这时更容易接受不同意见;而作否定回答时,全身紧张,处于戒备和警觉状态,这时就不易被说服,因为思维的惯性使他不愿改变初衷。比如,一对好朋友为一点小事闹翻了脸,你要去劝说他们和解,就可以找到其中一位跟他说:“他过去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他一定回答:“是。”

你接着问:“他是不是为人还不错?”他又回答:“是的。”

“他平素是不是很讲义气?”他还是回答:“是的。”

“他以前是不是也曾帮助过你?”“是的。”

“既然如此,你就不要计较那点小事了,大度点,去与他和好吧!”

就这样,一方很快就被说服了。对另一方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劝说。总之,劝说的技巧很多,还有设身处地法、引证法、暗示法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批评和劝说技巧,在交往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地加以采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若有过失,就需他人指点评说。纵使你有自知之明,亦难免敝帚自珍,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既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善意的批评是人生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借此察利弊、明得失、少失误。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他把廉价的阿谀奉承看成是对自己的伤害,而把实实在在的批评视为良师益友,这是很明智的认识。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老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朋友之间只有恭维,不是诤友;只会滥用廉价的表扬,从不敢正言批评的领导,更是处世圆滑的平庸之辈。

害怕批评是人性的弱点,拒绝批评则是人生的错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常用来说明人们要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要计较批评的方式方法。然而,被批评者可以不计较方式方法问题,但批评者却不能不讲究。善于批评的人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都爱听,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批评也觉心里甜”。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引用鬼谷子的原话告诉了人们该如何正确地批评人: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

刘向告诉我们,人有了缺点错误,别人要想改变他是很难的事。劝说之所以不产生效果,批评者的意见之所以不被接受,首先是因为批评者没有把道理说清楚。道理说清楚了,还不能发生作用,是因为论据缺乏力量。论据也充分有力了,还不能发生作用,是因为没有看准对方的内心好恶,没能对症下药,没能说到对方心坎上。假如道理也说清楚了,论据也充分有力了,又能针对对方的内心好恶来说话,那么这样的批评就会显得神奇、珍贵、清楚、明白、恰如其分,就能句句打动人心。这样的批评还不能产生效果,天底下没有听说过。刘向在这里强调了批评的三个环节:一要讲清道理,二要证据充分,三要对症下药。

当然,批评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介绍几种:第一,批评前要注意批评的动机、目的和效果。批评者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真诚的,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被批评者,最好是对事不对人。一般不要这样说:“我本来不想说的,说了你也许不高兴,但我又不得不说,所以……”从目的上说,应做到有的放矢,把重点放在改善目前不足的方面。从效果上说,批评者不仅要考虑如何把正确的意见告诉对方,还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你的意见,效果如何。否则,对方要么当面接受,过后照旧;要么表面同意,心底不服,甚至当面顶撞,无法下台。只有动机与效果达到了统一的批评,才算得上是成功的批评。

第二,批评他人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心平气和、诚恳、认真、冷静、耐心,而不能急躁、怨恨,更不能存心找麻烦。当你心中充满愤怒、埋怨、焦虑,想责怪对方时,最好是先克制一下情绪,整理一下思绪,等冷静下来后再批评。

第三,批评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批评要区分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语气。对同龄人,批评时要语重心长;对年纪比自己大的人,宜于旁敲侧击,点到即止;对长辈和上级,要巧妙提醒,含蓄委婉;对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不讲理者,要理直气壮,以正压邪,在严厉批评之后,再辅以耐心说服。

第四,学会幽默式批评,这是批评的最高境界。幽默式批评曲意婉转,出语诙谐,在轻松巧妙的表达后面,潜藏着批评、针砭、规劝的内涵,因而常常具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批评的“十忌”:

一忌羞辱被批评者。比如“怪不得你这么坏呢,原来是个没妈的孩子!”,“别以为自己是个秃头就可以无法无天!”等句。

二忌以偏概全。如本来对方只在某一次、某一方面犯了错误,你却说“你总是……”,“你从来……”,“你根本……”等,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

三忌居高临下。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伟大,把他人看得一文不值。以权威的口气指责他人,这是批评的一大忌讳。如“我早就说过,你就是不听!”,“我说什么你都不在乎,就爱自作聪明!”等句。

四忌笼统模糊。如“你经常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你一贯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等,但是却又不说出具体的事例。

五忌讽刺挖苦,旁敲侧击。比如“你太伟大了,我可不敢说你不是?”,“有些人做的事,别装糊涂!”等。

六忌意气用事。有的批评者以情代理,把批评当作发泄,批评人时高声喊叫、斥骂、皱眉瞪眼、出言不逊甚至乱扔东西等,这是一种粗暴的作风。

七忌用语武断,主观片面。如“你必须……否则……”、“我让你……你总是……”等。

八忌惩罚威胁,以罚代教。比如“你再不……我就要……”等。

九忌不顾场合,伤人面子。例如,当着客人的面与家人吵架、骂人,当着众人揭他人短处等。

十忌事后英雄,放马后炮。如“我早料到会如此”,“谁让你不听我的,失败了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