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言简意赅,说话要切中要害

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要想使我们的语言充分地传情达意,首先就要说得清楚,这样听者才能听得明白。而要说得清楚,就必须使语言准确、简洁。也就是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不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雄辩之士,而是那些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人,“大辩若讷”就是这个道理。真正会说话的人,懂得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话说到点子上。

言简意赅,指的是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且简中求难。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简而意丰,言简而意准,言简而意新”,即要能用最少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口才最差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看似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却让人听不出主旨。

20世纪30年代,韩复架任山东省主席。有一次,他在齐鲁大学的校庆大会上作过这样一次演讲:

“诸位,各位,在座的: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鄙人实在很感冒。……你们都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洋学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化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英文也不懂,我真是鹤立鸡群了。……你们是从笔筒子里面钻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革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就像……就像……对了,就像对牛弹琴……”

韩复架明明是个大草包,却偏要附庸风雅,卖弄斯文。他乱用词汇、语无伦次的一派胡言,不仅令人啼笑皆非,还成了世人的笑柄。

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会说话的人,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上万名学生在大礼堂里坐等着。他们在等待伟人丘吉尔的到来。丘吉尔准时到达会场后,沉稳地走向讲台。

丘吉尔站在讲台上脱下他的大衣递给随从,接着又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一分钟后,丘吉尔才缓缓地说出了一句话:“Nevergiveup!”(“永不放弃!”)说完这句话,丘吉尔穿上大衣,戴上帽子,转身离开了会场。这时,只见本来鸦雀无声的会场顷刻间掌声雷动。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演讲,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他仅仅用了几个字,就将自己要演讲的内容说了出来。语言贵精不贵多,丘吉尔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达到了这个目的。

曾经有人问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你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答:“两个星期。”又问:“准备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如果是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回答说:“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这表明要把话说得精练、简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知道,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是有所区别的。书面语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修改,而口语表达要求脱口而出、话到意明,没有自我审视的机会。因此,讲话者必须多学、多练、多实践,以逐步培养讲话精练的能力和习惯。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所说的意思。

要使自己语言精练,首先是要抓住要点,明确中心。语言不精练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思想不明确,思路不清晰,重点不明朗;二是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想精练也精练不了。所以要想语言精练,首先要对自己讲话的内容作认真的思考,明确中心、抓住要点、理清思路,设想好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推敲词句,精益求精。语言精练得益于选词造句的精练,所以口头表达时,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发言或演讲,一定要注意词句的推敲和锤炼,尽量做到一字不多、一字不易,精益求精。

最后,要使语言精练必须克服以下几种毛病:一是坚决避免啰唆和不必要的重复。有的人说话,喜欢翻来覆去,唯恐别人听不明白。其实只要你讲清楚了,别人自会明白,不必要重复。重复多了,便成为啰唆。如果说废话是无效信息,重复则属冗余信息,它们都是对有效信息的冲击和淹没,会干扰、破坏、打乱听者的思路,影响效果。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一些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例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为什么偏要多加一个呢?

二是干净利落地去掉空话、套话。空话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而套话则是别人说滥了、听腻了的话,因而必须去掉。

三是毫不迟疑地去掉语言恶习——口头禅。如“嗯”、“啊”、“是吧”、“这个,这个”、“对不对”等。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的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口头禅是语言精练的大敌,一定要加以克服。

四是不要滥用术语。粗俗的词不可用,太深奥的词如生僻的词汇也不可多用。如果过多地使用生僻的词汇,即使你使用得很恰当,也会给别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

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注意言简意赅之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切中要害。我们只有抓住关键点不放,将主要的意思说清楚,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

林肯曾说:“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七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六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七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经常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

无论我们平时和什么样的人说话,都要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明白你的意思,要让对方被你说服,就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这也叫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讲话简练有力,便能使人兴味不减。俗话说“豆腐多了都是水,话多了都是唾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汉代著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进谏,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门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而建造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他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将萧何关进了大狱,准备审查治罪。

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就会不惜动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他说:“陛下,您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儿小利吗?”

这位侍卫官的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了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的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

按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还要诛九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了。她对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在您未即位之时,那时,先皇留给您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他还统帅着主力部队。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汉文帝听了这话,所有的疑虑都没有了,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可以想象,倘若没有人在他们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得入情入理、准确无误,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却能将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话语能简短而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只用了一句话,就将鲁迅的精神说了出来。在当时,他的演讲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得简练有力。

有的人,非常健谈,一说起话来就没完没了,一句接着一句,一段接着一段。听者好像面对一条泛滥的河流,总也望不到尽头。但是他却完全不顾听者的感受,这样的人,即使能说会道,也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才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