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寒暄,简单地说就是嘘寒问暖,是人们在相遇之时表明友好态度的应酬话。每天早晨,当我们走出家门的时候,熟人之间都会互相打招呼,这也就是寒暄。寒暄在社交中的作用就在于通过问候、搭讪的方式打破陌生的界限,缩短生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导出交谈者之间的话题。因此,寒暄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起点,也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道程序。
由于寒暄的目的主要在于联络感情,以维系和加强友情,所以这种话一般都只在乎有没有说,倒不在乎说了什么,因此,作为应答的人也不必拘泥地如实作答。
有一次,晓林买了一车蜂窝煤,他家住在三楼,得把煤搬上去。他正在满头大汗地干活,邻居家的小女孩出来玩,她看见晓林搬蜂窝煤,就稚声稚气地问:“叔叔,你干什么呢?”
晓林故意逗她:“你猜猜。”
小女孩摇摇头回答:“我不知道。”
晓林又逗她:“我在做游戏。”
“不对,你在搬煤。”小女孩纠正道。
“你知道我在搬煤,还问我干什么?”晓林反问道。
小女孩嘻嘻地笑了。原来,她就是用没话找话的方式在与晓林寒暄。
以往,我们中国人见面总习惯问候对方一声“吃了吗?”,据说这是因为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粮食匮乏,“民以食为天”,而问对方是否吃饭也就是关心对方的头等大事。随着日久天长,“吃了吗”就成了像“你好”一样的寒暄语。不过,当遇到别人问你“吃了吗”时,即使你尚未用餐,你答应一声“吃了”也无妨,因为对方问的目的不在于你是不是已经吃饭,而在于以此打招呼、套近乎。
据社会学家研究,与陌生人见面后的4分钟内,只宜作一般性的寒暄,比如问候、互通姓名、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引起争议的问题。至于同学、朋友或熟人见面,也要选择好寒暄的话题,其基本原则是体现出与对方的相知以及对对方的关心。比如“近来身体好吗?”、“听说你的文章获奖了,祝贺你!”、“恭喜你考试又得了第一!”、“最近工作忙吗?”、“你那本书读完了吗?”、“前些天在路上遇见你母亲,阿姨真不错!”等这样的话题,由于感情真挚,不仅能使对方感受到温暖,也能让双方感到亲近而易于对话。相反,如果你问“你们单位最近有什么信息”之类的问题,就显得大而无当,使人觉得不知该从何谈起。至于那些让对方感到尴尬、触及对方隐痛、引起对方不愉快的话题,更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提及。
我们常见的寒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候式寒暄。
比较常见的问候语有:“你(您)好”,“你(您)早”,“早上好”,“上午好”,“早安”,“下午好”,“午安”,“晚上好”(约18点至睡前),“晚安”(临近对方睡觉时)。
在我国,常用的问候语还有:“你(您)吃饭了吗?”“你(您)去哪儿?”“最近忙些什么?”等。如果是比较熟的人,还可以这样寒暄:“今天天气真好!”“好久不见,最近在忙些什么?”“你的身体好些了吗?最近天气热,多注意休息。”“学习还顺利吧?”等。
这类话有时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只是表示一种礼貌和关怀。如果面对熟人视而不见、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下级、年轻人、晚辈、学生、服务员等,应主动热情地问候上级、老年人、长辈、老师、顾客等。
(2)赞扬式寒暄。
赞扬式寒暄是以赞美对方的话语来跟对方打招呼,主要的话题包括衣着、身体、工作、父母家人等,这样的寒暄不仅能使对方心情愉快、感觉良好,而且还能创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气氛。
常见的赞美式寒暄语有:“哟,在哪买的衣服,这么酷,快叫人认不出来了。”“你穿这套衣服挺合适,看上去特精神!”“你写的那篇文章昨天我看到了,真不简单!”“这些天你的脸色好多了!”“这是你的母亲呀,这么随和,还挺漂亮!”等等。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马克·吐温说他得到一次称赞后,可以凭这份赞赏愉悦地生活两个月。这说明赞美式寒暄对人的影响是积极而巨大的。
(3)致谢式寒暄。
在生活中与人交往,需要致谢的地方很多。一个有教养的人总能及时地向他人表达谢意并以感谢的方式来寒暄。即使是一般人,在面对以下这些情况时,也应该以致谢的方式来寒暄:当有人为你端上一杯水时、当有人邀请你一同做游戏时、当有人热情为你让座时、当有人为你捡起你掉下的东西时、当有人送你礼物时、当有人帮助了你的学习时……总之,也就是在他人为你提供了服务或方便时,你都应该以致谢的方式与他人寒暄。而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们常用的致谢语有:“谢谢”、“谢了”、“非常感谢”、“十分感谢”等。此外,中国的传统致谢语还有“有劳你了”、“难为你了”、“劳您费心了”等。
(4)谦敬式寒暄。
当我们面对的是长辈、老师或客人时,一般常用谦敬式的寒暄语。如表达仰慕的有:“见到您不胜荣幸”、“您就是张老师,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等;表达拜托的有:“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表达慰问的有:“辛苦了”、“您受累了”、“您真不容易”等;表达同情的有:“真难为您了”、“您受苦了”等;表达挂念的有:“您现在还好吗”、“生活愉快吗”等;表达祝福的有:“上帝保佑”、“阿弥陀佛”、“一路顺风”等。
在社交场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谦敬式寒暄语。比如:初次见面说“久仰”,很久未见用“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给方便用“借光”,求人指教用“赐教”,向人道贺用“恭喜”,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访用“光临”,赞赏见解用“高见”,老人年岁用“高寿”,女生年龄用“芳龄”……
在使用谦敬语寒暄时,不仅要注意对象、范围和功效,还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针对不同的对象灵活使用,既要彬彬有礼,又要不落俗套,这样才能营造出亲切友好的交际气氛。
(5)即景式寒暄。
所谓即景式寒暄,就是以当时身边出现的人和事作为寒暄的话题,见机行事,信手拈来。例如:在生日宴会上,你可以说“今天的晚餐很丰盛”;在朋友家中,可以说“这房间布置得很有品位”……此类常用的即景话就是“今天的天气真不错”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对方的特点和当时的场景来寻找一些即兴的话题作为寒暄语。例如看到对方正在做什么、正做完什么或将要做什么时,就可以将其作为寒暄的话题。譬如:“买菜呀!”“上课了?”“上街呀?”“哟,浇花啦?”“这么晚才吃饭呀?”等等。
以对方感兴趣的事作为寒暄语,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你知道对方喜欢音乐,不妨先与对方谈谈贝多芬、莫扎特或谈流行歌曲、歌唱家、当红歌星等。只要你对音乐略知一二,你们很快就会找到共同的话题,由寒暄进入攀谈。如果你对音乐不在行也没关系,你可以趁机向对方求教,这样,既显示你谦逊有礼,又可学到一些音乐知识,岂不是两全其美。
当然,即景式寒暄需要我们注意场合。例如,看见对方从洗手间出来,就不能问“解小便啦?”,更不要问“吃了吗?”等。这类话在这种场合既不雅,也不宜。另外,除非关系特别亲密,也不宜贸然打听对方的私事,如“你们家昨晚又吵架了?”、“听说你最近捞了不少外快?”
等。这类话题在社交场合是十分忌讳的。
(6)攀认式寒暄。
攀认式寒暄虽然有点攀亲拉故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寒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交流。而交流则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事先对交谈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交谈过程中,才能抓住对方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畅所欲言,但那需要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引起共鸣。当然,这需要以了解对方为前提。有时候,我们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可以以双方的共同点来作为寒暄的话题。例如:“听说你也是XX学校的,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我曾在你的家乡住过好几年,我们也算是半个老乡呢!”“你也认识王老师?她是我读三年级时候的班主任呢!”等等。这样的攀认式寒暄,使交际的双方很快就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增加彼此的亲和性,这就为进一步的深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人寒暄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与众人寒暄。
同时与多人寒暄时,如果群体中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说,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
当你遇到三人以上并且他们正在开玩笑时,你可以“视而不见”,免得冲了对方的兴致,也免得你突然插入寒暄语使他们之间不知谁来搭腔,出现冷场,令人尴尬。如果对方中你仅熟悉个别人,虽然你只能与熟人打招呼,但目光也应该顾及其他的人,以表示对其余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对熟人的尊重。并且,寒暄的用语,应带“你们”等字样,免得冷落其余的陌生人。
(2)特殊场合的寒暄。
这里所说的特殊场合,就是不宜于按照常规寒暄或使人无法应答和难于应答的场合。当别人遇到晦气、伤心等事时,打招呼应该机敏,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题,这同样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方式。当碰到不宜你在场的场合时,应尽快打开难堪的局面,尽快离开。比如你一步踏入正在大宴宾客的家庭,怎么退出来?可以调侃一句:“哟,饭菜真香,若不是刚吃饱了,真想上桌大吃一通呢。”说完,立即拿出撤离之计,“我先到隔壁看看电视,一会儿再过来”。再如走进房间见两人谈得亲密,可说声:“忙着哪?”然后赶快离开,切不可追问:“谈什么?”
也不要坐下来搅了人家的谈兴。
(3)准确叫出对方的姓名。
出于自尊的需要,人们总是很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样地,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并尊重它。因此,寒暄时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姓名,就会使对方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并且产生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理都很了解,他们与人寒暄时不只说一句:“你好!”而总是在前面冠以名字,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
(4)与陌生人寒暄。
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寒暄,一定要表现出诚意,要真心实意地询问对方,不要让别人感觉你只是为了应酬,才说出那些体贴关怀的话。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尽量用轻松、亲和、充满感情的语气与他人谈话,就像平常在家中闲谈一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5)寒暄要适可而止。
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初见时僵硬的谈话气氛,但寒暄不能过长,因为它只是与人交谈的前奏曲,要适可而止。如果把寒暄当成谈话的主要内容,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觉得你是一个虚伪的人。寒暄语就像打开谈话大门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当,就能轻松打开对方的心门,但若运用不当,就有吃闭门羹的可能。所以,在寒暄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使寒暄恰到好处,这样,即使是原本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很快就成为好朋友,甚至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美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