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提问要恰到好处

提问看似简单,但日常交际中的提问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提问是引导话题、展开谈话或转换话题的一个好方法。提问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发问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情况;二是把对方的思路引到某个要点上;三是打破冷场,避免僵局。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提问的方式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有一位信徒问牧师:“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

牧师断然拒绝说:“不行!”

另一位信徒问:“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

牧师回答说:“可以”!

这个小故事至少能够给我们两点启示:提问时,首先要考虑提什么问题;其次是如何表述问题。另外,何时提出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朋友之间交流,你采取查户口式的一问一答,那么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比如家中来了一位东北客人,你若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你刚到北京吧?”,“东北比北京冷吧?”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这不能怪客人不健谈,而是这种笨拙的发问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你换一个问法,说“这次到北京有什么新的感触?”,“东北现在的环境怎么样?有什么新闻?”等,这样的话,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会使客人能充分叙述自己的感受而使气氛自然融洽。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对方一时回答不上来或不愿回答,也不宜生硬地追问或跳跃式地乱问,要善于调换话题。如果对方仅仅是因为羞怯而不爱谈话,那你就应先问点无关的事,比如问问他学习方面的情况,等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再把话题纳入正轨。

显然,提问的方法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学会的一门艺术。

一般说来,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六种:

(1)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提问法,就是在谈话中有不明白的问题或想了解某一问题时,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问而不绕圈子。例如:“你对这种解题方法有兴趣吗?”

开门见山法具有言简意明的特色,因而,常被多数人所采用,尤其是在课堂上。当然,常用并不等于任何场合都能使用。当对方对某些问题有所避讳时,就不宜这样直问。

(2)委婉含蓄。

我们在前面说过,当对方对某些问题有所讳忌时,不宜直问,那么,遇此情况,怎样提问才算恰当呢?你可以采用委婉、曲折的问法,迂回含蓄地提出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委婉含蓄提问法。”

尼克松访华时,曾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弯着腰走路,而美国人总挺着腰走路?”尼克松用的借喻,委婉含蓄,周总理领会了尼克松的真实意图,于是回答说:“那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要攀登上高峰,可惜我们美国朋友在山下!”周总理用的也是借喻,回答得也很巧妙,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富含不尽之意,令人回味不已。

(3)诱问导入。

诱问导入是指有目的地诱问、引导,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落入自己所预设的“圈套”。

一位推销员来到一家工厂推销电动机。这家工厂的总工程师将电动机通电后,测试外壳的温度,他认为推销员出售的电动机太热,怀疑电动机质量不好,表示不愿意购买。

这位推销员问总工程师:“你这里有符合电制品公司标准的电动机吧?”

总工程师答:“是的。”

“电制品公司一般规定电动机的设计标准温度可高出室温72度,是吗?”推销员又问。

“是的。”总工程师回答。

“那你们厂内的温度是多少?”

“大概是华氏75度左右。”

“假如厂内的温度是75度,那么电动机的温度可高达147度。你要是把手放在华氏147度的水里,是不是会烫伤呢?”

“是的。”

“那你是不是最好不要把你的手放在电动机上呢?”

总工程师只好承认:“你说得一点也不错。”

结果,他们成交了。

(4)限制选择。

限制选择提问法,又可称为“二择一法。”它是一种故意将对方的选择范围限制在两个选择之间的提问方式。例如,你要邀约朋友,并想让他按你设想的时间赴约,于是,你在即将结束交谈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是明天晚上见,还是后天晚上见?”这里“明天晚上见,还是后天晚上见?”就是“限制选择法。”

在限制选择的提问中,如能使所提的问题明确而具体,效果会更加理想。

在某个国家,有些人喜欢在咖啡中加鸡蛋,因此,咖啡店在卖咖啡时总要问:“加不加鸡蛋?”后来,有专家建议咖啡店把问话改动一下,变为“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

结果,咖啡店鸡蛋销售大增,利润增大。

这里,前后两句都是二择一提问法,但所问的效果却不一样。前者的提问,给顾客留下的选择余地大些,而后者舍去了加不加鸡蛋这个大前提,直奔加几个鸡蛋的具体问题,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从而有利于己方的经营。

无疑,这种提问方法对己方有利,但运用这种方法时也需慎重,一般应在己方充分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弄不好还会使谈话陷入僵局。

(5)协商讨论。

所谓协商讨论提问法,是指用商讨的语气向对方发出的提问。比如,“你看咱们就这样定了好不好?”,“这样做可以吗?”等。

协商讨论式提问法,语气平和,即使对方没有接受你的意见,交谈的气氛仍能保持融洽。

(6)澄清证实。

在谈话中,一方为了进一步证实上一轮问答中对方答复的意思是否准确,澄清对方的态度是否明朗,常常针对对方的话语进行反馈提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澄清证实提问法。例如“你刚才说你会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是这样的吧?”,“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吧!”等。

常言“善问者能过高山,不善问者迷于平原”。交谈中不善提问,常使交谈失败,如有人问邻居:“你是什么地方人?你工资多少?你家几口人?”……连珠炮似地发问,问得人难以招架,惹人讨厌,甚至引得对方十分反感,拂袖而去。

那么,怎样做到“善问”呢?

第一,由此及彼地问。先避开中心问题,从对方熟悉而愿意回答的问题入手,边问边分析对方的反应,再巧妙地引出正题。

第二,因人而异地问。对性格直爽者,不妨开门见山;对脾气倔强者,要迂回曲折;对平辈或晚辈,要真诚坦率;对文化较低者,要问得通俗;对心有烦恼者,要体贴谅解,问得亲切。

第三,胸有成竹地问。对于较重要的交谈,要想好顺序,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最后问什么,总体上要问清哪些事,心中要有谱,有个通盘考虑,力求发问的最佳效果。

第四,适可而止地问。问答是双边活动,必须使对方乐于回答。问话后要察言观色,从对方表情中获得信息反馈。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时,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趣或不能回答。这时就要换个提法再问;当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时,就不能穷追不舍,应适时停止。一般来说,不要冒昧地问对方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个人履历等问题。

第五,彬彬有礼地问。要恰当地使用表示尊重的敬语:“请教”、“请问”、“请指点”等,要恰当使用表示谦恭的谦语:“多谢你提醒”、“您的话使我顿开茅塞”、“给您添麻烦了”等。在对方答话离题太远时,还要用委婉语控制话题:“请允许我打断一下……”,“这些事你说得很有意思,今后我还想请教,不过我仍希望再谈谈开头提的问题……”等,自然地把话题引过来。问话时不要板起面孔。“笑容是你的财产”,微笑着问话,会使人乐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