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附和要找准时机、插对话

附和是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附和不是简单的“是”、“同意”、“对着呢”、“是这样”诸如此类的话,这样直白的附和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别人认为你是在拍马屁。对别人观点的赞同、扩展乃至延伸,这才是附和的关键。这需要倾听者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好的领悟力,同时要将别人观点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自己处于强势地位倾听别人表达的时候,在不插话的时候给予肯定,点头或者简短的“对”就会对表述者以鼓励,这样表述者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深入!

附和在交流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我们怎么样去附和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要掌握一些附和语。请你回想一下,平时在和别人谈话时,你会怎么样去附和别人?如果你已经有了习惯的附和语,那么可以先从怎么增加附和语开始学起。如果你只会说“是”和“嗯”就太笼统了。“嗯”,同样也可以有“嗯,嗯”、“嗯!”、“嗯,是的。”等多种说法。“是”和“嗯”要根据对方的年龄、你和对方的关系以及亲密程度的不同而区别使用。并要在它们的后面加上“是的”。在对方想取得你的肯定时,“是的”是最简单的一句附和语。如果对方希望得到你更强烈的肯定,那么你还可以加上“果然”一词。这些词语一般都用在肯定的场合。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木匠都有好几种凿子,而且这些凿子大都是木匠为了做起活来顺手而自己制作的,同样,为了成为一个倾听高手,你也要学会多种多样的“附和”。

比如我们要表达“果然”这一意思也有好几种方法:“果然”,“果——然”、“果然,果然”、“果然是这样”、“是这样的啊!”、“果然是这么一回事啊!”……

除了表示肯定的附和语之外,还有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附和语。当然,使用否定意义的附和语要比使用肯定意义的难得多。我们知道,附和本身就意味着肯定,所以虽然用否定意义的词语,却不是表达否定的意思。

有一些特殊的附和语也被经常使用。这就是“理解”、“我可以理解”、“十分理解”。为什么说它特殊?因为能够理解对方真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请想象一下,你说话时,对方附和道:“理解,理解。”也许你就会产生反感并且想:“难道你真的能那么理解我吗?”要知道,理解一个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人的内心活动非常复杂,一个人说的和想的不一定一样,或者当时的心情是兼而有之。

最难的一种附和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说的话。如果你能够把对方说的话重复一遍,会使你的附和更加出色。为什么说是最难的方法呢?因为重复对方的话,并不是指完完全全的、毫无重点的复述,如果这样做就会被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所以,你在重复时要注意技巧。如果只是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对方的话,这只是小孩玩的一种游戏。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使你的附和有这种倾向。

我们假设对方因为偶然遇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于是他非常兴奋地来告诉你。在你们谈话间,你用一般的附和语也可以,但如果在谈话停顿时你能说一句:“唉,这么巧,真不可思议啊……”那么对方就会觉得你不仅认真听他讲话,还非常能理解他的话和他的心情。

重复对方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明白通畅”、“简洁”、“抓住要点”、“使用对方说过的话”这几个要点。

具体地说,就是你要从对方说的话中,判断哪些是关键的语句。然后你就把你所选择出来的关键语句重复一遍。这样你就能做到有重点地、简洁地重复对方的话。对方听到自己的话被你重复,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不重复对方的话,而是尝试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去表达他所说的内容,那么他会觉得你在解释他的话,于是他会把刚才说的话又重复一遍而无法再往下说。

但是有时候,即使你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对方还是会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是非常敏感的人。在这种时候,不要轻易地去重复他的话,还是用一般的附和语比较保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当你和家人说话时,说的一方总是会问:“你有没有在听啊?”在这个时候,听的一方也总是回答:“我在听呢!”

但是,光凭这句话,说的一方也无法肯定对方是不是在听。这个时候,听的一方就可以使用重复的技巧,回答说:“你在说……对吗?”这样,说的一方就知道对方是真的在听了。

当对方讲完一句话,我们就“啊,是”、“好极了”、“哈,那还了得了”等等随声附和的讲法,那也不是很高明的方式。

比如,对方说:“前些日子,我去参观书画展,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啊!”当他讲完了以上的话,如果你说“噢,是这样啊”,这就不太高明了。你该多提一些话题,引导他继续讲下去。如“噢,是这样吗,参观的人多吗?是国画还是水彩画?有没有什么你特别喜欢的作品?”这样的话,当然有材料让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了。

又如对方说“啊对了,你所认识的某某一家人,上个礼拜天驾车出游,发生了车祸,听说有人还受了伤呢”,同样的理由,你也不能光说“噢,有这种事?”这就了事了,你还要继续说下去。“那真可怕,驾车出游应该小心,尤其带家人的时候更是马虎不得。”或是“那真是很遗憾的事情,但愿他们伤势不重,一家都能平安地过去。”

总之,附和对方的话越能使对方有兴趣,使他有讲话的冲动,你们之间的会话才会越说越精彩。

附和还要选择最佳的时机,就像看戏的时候一样,该在什么时候拍手才拍手。因为合乎时机的拍手会使节目更精彩,而不合时机的拍手反而会破坏气氛。说到附和语的时机,其实在说话人的停顿中就已经暗示了你,就像炼钢打铁的人一敲一停,也要掌握敲的时机一样。掌握对方说话的节奏并且配合对方,适时地做出附和,这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谈话是继续下去呢还是就此结束,也许都会由一句附和语来控制。

附和本来就意味着肯定。听的一方通过“附和”这一行为是想告诉对方他同意其说法。当然你不能说“不对,不对”之类的话,因为这也不是附和对方。

为了使谈话顺利、愉快地进行,学会肯定对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知道自己所说的得不到对方的肯定,那么谁也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心情了。

有的人想要获得别人的好感,在谈话中不管别人说什么都点头称是,就像水里的葫芦一样,乱点头。其实,像这样一味地点头附和别人并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交际场上的能手,反而会失去自己的主见,变得人云亦云。

在一般情况下,同意别人的观点确实能够让人心里舒畅,没有人喜欢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但是不论对错一味附和别人,会让人觉得你非常虚伪。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成为默默无闻、人云亦云的人,更不要成为招人厌烦的应声虫。

从前有一个姑娘,刚刚嫁到夫家去做新媳妇。出嫁前,做娘的特意嘱咐闺女,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多说“是”,多点头,这样才能让婆家的人喜欢。新媳妇谨遵母亲的吩咐,凡事都称是。

新婚夜晚,新媳妇在房里等了很久,接待宾客的新郎才回房。新郎怜惜自己的新婚妻子苦坐一晚,就带着歉意说:“抱歉,娘子,让你久等了。哎呀,我那些兄弟们真是的,一点儿也不顾忌,非要拉着我灌我喝酒,真不够意思!”新媳妇想起母亲的嘱咐,温柔地说了声:“嗯,是啊,是不够意思。”新郎觉得媳妇说的话听起来有点不对劲,但也没有多想。

过了几天,新媳妇和婆婆一起做饭,婆婆说:“哎呀,为娘的年纪大了,眼也不中用了,你看我,摘菜叶都看不清老叶子嫩叶子,嫩叶子摘掉了不说,老叶子倒放进了盆里。”新媳妇赶紧乖巧地说:“娘,您确实不中用了,盆子里老叶子也确实很多。”婆婆一听,气得把手里的菜一扔就走了。新媳妇还在纳闷,自己一直顺着婆婆说话啊,她怎么生气了呢?

如果你不管别人说什么,都点头称是,很容易闹出这样的笑话,甚至造成误会。

有位作家写过这样一段话,“受人欢迎的捷径在于多倾听、少说话。如果别人有满腹话想向你倾诉,怎会有兴趣听你发表高论?如果你想做个具有魅力、受大家欢迎的人,你应常说:真精彩!还有呢?再告诉我吧!”

由此可见,仅仅听到说话者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够的。还应当对说话者的情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才能使说话者知道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方都明白了。有时候,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远比他们所表达的内容重要。当别人说“我简直想把这台该死的电视扔到垃圾里!”时,如果你对这句话的内容做出任何反应都是荒谬的,但是,对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做出反应却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说“你肯定很灰心”或“肯定累坏了”才是较适合的附和。

在与人交谈时,我们应当表现出有兴趣的、关心的和赞同的态度,使对方有一种自己被你认同的强烈感受。只有当自己也处在这样的境地才能理解别人的难处。

同时,还可能为对方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内心世界达到提示“台词”的作用,如帮助归纳,给出一个恰当的形容,从而使对方保持较高的谈话兴致。如果你想使对方进一步敞开胸襟,多给予同情、理解和共鸣感是十分必要的。让对方知道,你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你可以常提到“你谈到这一点我也同意,虽然我不完全这样认为,不过却觉得你讲得很有道理。”这样便于双方彼此间加强共同点,促进彼此理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