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是人的一种素养。我们不可能把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但最好不要因说错话而造成严重后果。
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曾报道了这样一则真实案例。有两家原来关系十分要好,还结成了干亲家。谁知就因为小男婴的妈妈说了一句让人伤心的话,使她的亲家痛下“杀手”,对小男婴泼了硫酸,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原来,泼硫酸的女人先生了一个孩子。有一次,她的亲家(小男婴的母亲)到其家拜访看望孩子,脱口而出说:“这孩子咋长的这么难看,一点儿也不灵秀。”虽然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年轻的母亲不仅当时就心如刀割,还就此记恨在心。由于心中郁闷,加上心胸狭隘,就产生了报复心理。就在说错话的女人生下男孩的第五天,她伪装成一个护士,悄悄地潜入产房,趁小男孩的母亲熟睡之际,把一瓶硫酸泼向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小男婴的父母随即报警。在医院的监控录像中,警察发现了嫌疑人的踪影,经过仔细比对辨认,竟然是自己的干亲家母。当警察询问她作案的原因时,她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居然是她的干亲家说她的孩子长得难看。
我们可以指责泼硫酸的女人心狠手毒,可以埋怨她的小肚鸡肠,但事情的源头还在于小男婴的妈妈口无遮拦、信口开河。我们知道,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别人赞扬自己的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不漂亮、不机灵,这本是人之常情。从因果关系来看,小男婴的妈妈确实讲了不该讲的话,而她竟然浑然不觉,以致酿成大祸。
伤人的话不能说,上面的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尽管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我们常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在交际中,如果不注意使用语言,就有可能给别人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从而导致交际的挫败或陷入困境,甚至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招来更大的灾祸。因此,我们在交际中,一定要避免使用伤害他人的语言。那么,哪些语言容易伤害他人呢?
第一,带有侮辱性的语言。
侮辱性语言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谩骂的言辞侮辱他人的人格。这种语言给人造成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因而别人也是难以忘记的。例如“你简直是猪,太愚蠢了!”,“哼,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算个什么东西!”,“你简直不是人,是人会做出这种事吗?”等等。很显然,这类侮辱性的语言是说话者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说出来的。殊不知,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冷静。如果不冷静,说出谩骂式的侮辱人格的话,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深深地伤害对方的人格,更加激发矛盾,甚至还有可能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带有诽谤性质的语言。
所谓带有诽谤性的语言,是指凭空捏造事实,并在一定场合中散布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一是具有主观性,可以说是无中生有;二是具有违法性,诽谤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权,因此,有可能导致诉讼的发生。例如,甲与乙是同学,乙因妒忌甲的学习能力和老师对其的重视,有一次,在有五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散布甲有盗窃行为。结果甲有盗窃行为的传言很快就在学校传开了,甲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后,甲将乙告上了法庭,法庭判令乙向甲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第三,指责性的语言。
有些人在别人做错事或者在别人并未做错事而自己认为别人做错事的时候,随意指责别人。这也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指责性语言一般是质问,例如“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为什么不动脑筋?动脑筋会把事情搞得这么糟吗?”,“我叫你按照这个样子去做,你为什么就偏偏不听呢?”,“谁要你这样做的?你为什么不在做之前问问我呢?难道你是哑巴吗?”等。指责性语言不仅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更有可能恶化人际关系,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第四,埋怨性语言。
埋怨性语言与指责性语言相比,语气要稍微轻一点,措辞也显得委婉一些。指责性语言一般是质问,而埋怨性语言一般是陈述。尽管埋怨性语言比指责性语言婉转一点,但别人听了后同样也会感到不舒服,同样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例如,甲与乙共同制作一个航模,由于乙没有接受甲的建议,导致航模没有制作成功。甲对乙说:“你早听我的话,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了。”乙听后觉得甲在埋怨他,因此心里很不痛快,几天都不搭理甲。可以想象,如果甲换一种说话方式,比如说“如果我们早考虑到这种情况,也许航模就不会弄坏了。”这句话没有了埋怨的味道,乙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自己反省,产生自责或内疚。
第五,威胁性语言。
有的人在与别人交际时,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因别人有条件能够满足却因某种原因不予满足,或者别人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或者某种特定的承诺。在这些情况下,这些人往往采取威胁性语言,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例如“如果你不还钱,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件事情很容易办到的,你不办,我想你大概不会忘记你过去做的事吧!”,“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我怕过谁,你还是老实一点为好”等。这类带有威胁性的语言往往能给他人造成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人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受到伤害。也许,有些人确实用这种威胁性语言办成了事、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可是这却伤害了对方。同时,也还有些人不吃这一套,任凭你怎么威胁,就是不予理睬。这就使你造成被动:硬的不行,软的也更难为,当然,你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了。
第六,夸张性语言。
这里的夸张性语言主要是指陈述时故意夸大别人的缺点、错误的语言。这种夸张性语言由于夸大了别人的缺点、错误,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破坏了别人的声誉,因而给人造成的伤害也是较为严重的。甲在上课时间内因事偶尔站起来一次,同学乙当着大家的面对甲说:“你的屁股上长刺,坐不住啊!上课时间老站起来。”甲听后,十分生气,与乙大吵一顿。尽管在同学和老师们的劝说下,吵架停息了,但甲从此以后不再与乙往来。显然,乙的语言夸大了甲的缺点,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这种话是在众人面前说的,存在有意败坏甲的声誉的客观效果,对甲的感情伤害也是严重的。
第七,反话。
反话是指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的语言。反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果在交际中使用不当,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例如,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工作,工作整整十年,还是一个科员。一次,他因工作问题给乙提了一点意见,乙不但不接受,反而讽刺他说:“你真有本事,十年了,混了个大科员,感觉不错吧!”甲听后满脸通红,立即悻悻地走了。从此后,甲与乙的关系就蒙上了一层永不消失的阴影。
第八,带有贬低性的语言。
贬低性语言是指贬低别人人格或者素质的语言。例如“你还是个优秀生,得了那么多表扬,连这种小事都办不好,算什么优秀生!”,“你都多大年纪了,这种事都办错了,难道不是白活了!”等。无论背后还是当面贬低别人的语言,别人听了后都会不愉快,当然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了。
第九,高傲性的语言。
高傲性语言是指一些人自以为高人一等,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在人际交往中说出一些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话。例如“你懂什么,这些事还要你说吗?我比你强多了!”,“他算什么!我当班长的时候,他还穿开裆裤呢!”,“我们学校有谁比得上我呢?你说说看。我可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我!”等。不难看出,这种高傲性语言主要是想通过陈述别人的“渺小”来衬托自己的“伟大”,任何人听了这种言词,都会受到伤害、也都会远离你!
第十,武断性语言。
武断性语言是指摆出权威的架势,陈述自己的判断或者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语言。例如,甲与乙争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否都是自私的”问题时,甲认为并非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乙立刻反驳说:“阶级社会的人都是自私的,这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你还争论什么?你说有哪个人不是自私的?包括你、我、他。哪个不自私?不是我吹,我走的桥都比你走的路多,还和我争呢!”甲听了乙的话,觉得乙极为霸道,而且也不尊重人,于是停止了争论。显然,武断性语言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架势和不容别人说话的霸道态度,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第十一,歧义性的语言。
在某种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如果语言有歧义,就有可能使别人产生误解而造成尴尬。例如,某新上任的局长去拜访单位的一位老同志。当他问到老同志多大年龄时,老同志告诉他已经85岁了。于是局长认为老同志是单位最高龄的老人。老同志却说他不是最高龄的人,还有一位87岁的老人。局长问,这位老人住在哪里,老同志告诉他,这位老人上个月已经去世了。此时,局长对老同志说:“现在轮到你了!”谁知话音刚落,老同志勃然大怒:“你给我滚出去!”显然,局长说的这句话有歧义,局长的本意是说:87岁的老人去世了,现在最高龄的老人就是你了。但由于他的话是承接“这位老人上个月已经去世了”这句话,于是老同志理解为现在轮到他死了!他想,这不是在诅咒他吗?所以发火了。局长就这样在无意中伤害了老同志。由此可见,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语言一定要单一明白,不能有歧义。
第十二,揭伤疤性语言。
揭伤疤是指抓住别人以往的过错或生理上存在的缺陷去讥讽、攻击别人。例如“你经常打架斗殴,老师没少批评啊!怎么就不吸取教训呢?”,“你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像个丑八怪似的,还神气什么!”,“你说话结结巴巴的,能做这个事吗?”,“你这个人思想上有毛病,老喜欢找别人的茬子,有人说你是神经病!”等。本来别人已经为过去的过错深深地感到内疚,或者为生理上的缺陷感到苦恼了,不愿意提起过去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你却“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偏拿这些去嘲笑、攻击他,试想一下,这样做还能让别人对你有好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