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批评,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我们既批评过别人,也被别人批评过。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且人们犯了错误都很难及时醒悟甚至承认。
这样,就有必要通过他人对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就像每个人都需要热情的赞美一样,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离不开中肯的批评,但是,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因为批评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制服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拿别人来撒威风。所以批评时一定要讲究原则和方法。
批评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实事求是,要具体。
弄清事实是正确批评的基础,不能无缘无故地指责他人,更不能把自己的不悦转嫁给他人。别人哪个地方做错了,就指出他错误的根源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指责。很多人都喜欢把这样的话当作口头禅:“小李,下次不可以这样了。”“小王,你做事老是不仔细,叫人不放心。”“小张,你要多向小周学习。”……结果别人听了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儿,又不好反问,不仅心情极其郁闷,更为严重的是,还会认为你是在发牢骚、没事找事,故意找他的茬。
批评的第二个原则是对事不对人。
一般而言,批评之所以被人拒绝,有两种原因:一是批评者不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造成错误的原因,使当事人感到委屈;其二是批评者采用了权威性的立场,暗示当事人行为的“笨拙”或“愚昧”,引起了当事人的反感。批评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的错误让你“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不要大发雷霆,那样做的后果会使你在他人的面前丧失威信,让别人对你产生成见。你一定要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不要口气生硬地批评他们。你应该态度诚恳、循循善诱地跟他们讨论所发生的问题,而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伤害他人的自尊与自信。不能因为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这个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样的批评,很伤人心。有的人在盛怒之时,会说出“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语,这对别人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对人要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样我们就不仅不会对人吹毛求疵,反而会对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谅解。
批评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正派公道。
对同样的过错,不能因出身、职位、声誉和亲疏缘故而处理不一,表现出前后矛盾甚至轻错重处、重错轻处。这样的批评只会涣散人心、松懈斗志,毫无激励的价值。“惩不畏强”“罚不避亲”,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批评的第四个原则是要适可而止。
批评的语言要精准,要有效率,不能靠量多取胜。少说就能解决的,不要多说;一次批评就能奏效的,不要再增加次数。如果下属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应该立即结束批评。过多的批评,只会让他人感到厌烦。而且,对于他人的错误,绝对不能老是挂在嘴边上,喋喋不休地反复唠叨,好像下属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样。
批评的第五个原则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太阳和风比试谁的力量大,他们看到路上正走着一位穿棉袄的老人。于是就约定:谁能把老人的衣服脱下来,就算谁赢。风首先出场,它猛烈地向老人刮去,结果,它越使劲地刮,老人就把棉袄裹得越紧,风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等到太阳出场了,它用温和的阳光照在老人的身上,并不断地加温。老人先是解开纽扣,但还是耐不住热,最后终于脱下了棉袄。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
现实中,对于他人出现过错而认识不到自身错误,甚至明知有错而不想改正的,我们必须拿起“批评”这个武器,帮助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但批评的武器不应是刻薄的挖苦、粗暴的训斥,因为这种批评方法容易导致被批评者的反感,影响批评的效果。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什么良药就一定是苦的,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呢?现代医学十分发达,许多良药添加蜜糖、水果,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批评的忠言也可做到“顺耳”。这样做,需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技巧。那么,批评的良方有哪些呢?
第一,责己感人法。所谓责己感人法,就是通过自我批评,使他人受到教育,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有些错误不是由别人的主观引起的,可能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批评时,要认真地反省自己一下,是否也同样应该承担责任。一味地批评别人,而不是反省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批评者。
第二,迂回法。所谓迂回法,就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把批评的意见表示出来。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烛邹来专管看鸟。
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怒不可遏,正处在气头上,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完后,晏子便请求齐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齐景公早已听明白了晏子话中的意思,于是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您的指教了!”
这个故事就是下级迂回地批评领导,表达反对性意见并使领导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很好的一个例证。很明显,晏子是反对齐景公重鸟轻人的,然而,齐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晏子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了烛邹之命,又说服了齐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犯齐景公给自己引来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危险。
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会使处于领导位置上的人觉得脸上无光、威名扫地。而领导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下属的一些建议。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领导的自尊心受损,大失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双方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下属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上级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领导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领导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已是别无选择,他只有痛击下属,把下属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愿意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第三,幽默诙谐法。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众所周知,批评容易造成非常紧张的气氛,而运用幽默诙谐的方法来批评他人,则能使这种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是非曲直、真理谬误都会泾渭分明。
第四,抑扬结合法。批评他人时,先找出他的成绩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肯定和表扬的前后点出其错处。美国著名实业家玛丽·凯什很推崇这种批评方法。她说:“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实践证明,玛丽·凯什推崇的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般说来,人都有爱听赞美话的习性,而在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又有怕别人损害自己利益的担心。因此,当批评者肯定了他的成绩后,就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消除了他的疑虑,他会觉得批评者对问题的看法全面,对自己的批评没有恶意。这样一来,就会很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
第五,设问启迪法。所谓设问启迪批评方法,就是巧设问话,来启发被批评者,使其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批评方法主要适合于那些善于思考、接受能力强、头脑较有条理、性格内向、各方面都较为成熟的人。当批评者以提问的方式向他们传递批评的信息时,他们会马上予以重视,并在思考中领会批评者提出问题的意义。
批评时,除了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关怀、爱护、诚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他之外,还要注意这样几个前提:(1)注意场合。批评时应考虑时间、场合和机会。批评时最好选在单独的场合,安静的会议室、没人的操场角落都是不错的选择。
(2)缩小批评的范围。人们犯错时,受不了的是大家对他群起而攻之,因为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他也许会承认错误,但无法接受这种批评方式,这将使他对批评他的人充满敌意,一旦有机会,将以牙还牙。
(3)批评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使他正确对待批评,帮助他从犯错误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大多数的批评者,都会把重点放在纠错上,不能为别人指明道路。这就相当于给病人看了病,却没有开药。在批评的同时,应该指出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批评,并主动改掉错误。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得讲究方式。比如,对于比较固执、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应该直白地告诉他犯了什么错;对于性格偏内向、比较敏感的人,批评应该委婉一些,不要太伤面子。对于一些小错误,没必要拿到桌面上来,私下里说说就可以了;但对于严重的错误,应该采取正式的、公开的批评方式,以促使对方引起注意。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