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区分实话与直话

“立言以诚”是为人的根本,也是说话的思想道德基础。无论在什么场合,言谈的内容都要实实在在,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虚伪、不油滑、不夸饰,不为了特定目的去说违背事实、违背良心的话,不去说自己还没弄明白的话,不信口开河去讲那些假话、大话、空话、废话。不仅不说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话,而且要敢于说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话。

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与爱说实话的人交往,因为实话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真诚的态度和坦率的性情。不过说实话也要分场合,看对象,选时机,讲方法,寻技巧,不然就会弄巧成拙……

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篇短文: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是必然会发生的,说富贵的是在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会发生的却遭到痛打。

在这里,说必然会发生的遭到痛打就是因为他说实话不讲分寸,说了直话。所谓直话,就是直言不讳的表达。实话不一定是直话,但通常意义上的直话都是实话。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说直话的传统,这就是直谏。最为著名的就是魏征,他因直谏而得到重用,但是,更有无数人因直谏而被罢官流放打进大牢。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肯对他讲直话,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给他一个警告,哪怕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自己还认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但等到他失败了,会想到自己的话是对的,那就是对的。所以在可以讲话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讲话,是不对的,不应该的。有时候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口舌,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选择好时机说直话。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在待人处世中,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面利刃。喜欢直言直语的人通常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和杀伤力都很强,所以有时候这种人很容易被别人当枪使。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不应直言指责他人处事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无数个事实证明,这不是“爱之深责之切”,而是在和他过不去。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自我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

另外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对事不对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说客观地评价事情而已。但事情终归是人计划的、人做的,批评事也等于间接地批评人了。

说话不加修饰,只会直言直语,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有些善意的东西,如果能够婉转地表达,别人会产生感激的心情。如果一味地直言不讳,别人会认为是与其过不去。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让人不便、不忍或者是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这个时候就要将“词锋”隐遁,或者是把“棱角”磨圆一些,让语境软化一些,好让听者容易接受。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对他说:“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很是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说的话里象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穷苦朋友听见了,也想去讨个一官半职。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把朱元璋给人放牛、偷人家豆子被豆子卡住喉咙的糗事讲了出来。朱元璋嫌他太不顾全自己的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同一件事,同一个事实,一个人因为巧妙地讲出来而得到高官,而另一个则因为太“实话实说”而丢了性命,这就是实话“巧”说的魅力。

有的时候,即使对最亲的人也很难实话直说,因为直话会让对方感觉到被伤害。比如,对父母说“你们实在是与时代太脱节了,为什么你们永远生活在三十年前的贫穷记忆里呢?”,或者对朋友说“你自视也太高了吧,我觉得你的学习成绩考上这个学校已经很便宜你了”,等等。

因此,即使是真实的话,我们也应该注意分寸,巧妙地说出口。

一日,在某药房意外地出现这样一幅既让人觉得可笑,又让人觉得生气的情景:一位男士十分痛苦地用手捂着牙痛部位,询问营业员是否有治疗牙疼的速效药。营业员找出一种药后告诉男士,这是癌症和术后患者止疼的特效药,还一再强调治疗癌痛效果很好。男士听后勃然大怒:“你咋这么卖药,我是牙疼,又不是癌痛,推荐这种药诅咒我吗?”那位男士当时就愤然离开了药房。

常言道“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也许营业员十分同情那位男士的痛苦,出于好意,认为治疗癌痛都有特效,何况治疗牙疼了,她也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但是,营业员却万万没有考虑到,饱受牙疼折磨的人,一般都心情烦躁、易怒,需要理解、安慰,接待这样的顾客更要人文关怀,需要实话“巧说”。

其实像这样“实话实说”并没错,但有时候“实话巧说”效果会更好。据说,英国诗人拜伦一次看见一位盲人身上挂着一块“自幼失明,望君怜恤”的牌子乞讨,可他手里的破盆却空空如也。于是,拜伦挥笔将牌子改为“春天来了,我看不见”。结果路人纷纷解囊。这是因为路人的同情心被拜伦的“实话巧说”唤起来了。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说实话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讲,在不需要掩饰的场合中,如实地说出真话,能够表现出一个人坦诚的心怀和率真的个性,给人留下好印象。青年演员马伊俐在一次访谈中面对主持人“有没有打算出书”的提问时,她就坦率地回答说:“没有,我觉得出书是件很重大的事情,如果每个演员都出一本书,就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了。我觉得作家是很伟大的,你的文字让人去买,还要被你的思想影响。反正我还没有做得到,现在的我,只是偶尔写一些生活中的小心得、小感悟。如果你非要出一本书,那么你就必须对你的读者负责,对出书这件事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

马伊俐这段毫无掩饰的实话实说,不仅表现出了她不随波逐流的个性,而且表现了一位公众人物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确实令人赞赏。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涉及一些敏感话题,谈话人则需要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说出实话。比如作为春晚的总导演,在春晚正式播出前,总是被一些媒体不断地追问晚会上的“秘密”。对此,就既需要真实又必须委婉,留给观众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悬念。

在特定的场合中,谈话人还可以用戏谑的口吻说出实话,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次,某媒体的记者问郑渊洁为什么选择写作童话,郑渊洁戏说道:“我开始写诗,发现自己的诗写不过别人,就把所有的文学体裁都写在一个挂历的背后,然后一个一个试着和别人比一比。我记得倒数第二个童话与别人的童话比较后,我发现我的童话写得不错,就没再写相声了。”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在交谈中也会把实话说得十分风趣,让听者受到说话者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大家都很拥护实话实说。但是,由于人际关系极为复杂,社会环境并不单纯,而且每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更是参差不齐,如果仅仅只会实话实说就会难免遇到尴尬。我们只有学会“实话巧说”,才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因为说实话要讲究艺术技巧和方式方法,还要顾及影响,追求效果,否则,有时会适得其反。

说实话,如果不加分析和选择,不看时间、地点、场合,尽管出于善意,有时也会语出伤人,引起不必要的怨气,收不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