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区分提问与质问

提问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是社会交往中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方法得当与否,是交流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如果提问得当,不仅会使交流活动顺利进行,还可拉近双方的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谈话氛围。相反,如果方法不当,总是居高临下地像审问犯人一样,就会给交流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在社交活动中,要恰当,得体、有效地提问,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首先,提问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适合叫女性来回答。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但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辩、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及“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导,不宜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绝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提问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区别对待。例如,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但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

第二,提问要表述明确。

在交际活动中,提问的一方处于主动地位,所提的问题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提问时要目的明确。

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客观性的问题。无论谁问谁答,内容都是一样的。例如:“这附近有邮局吗?”知道的人所回答的大都是一样的,而不知道的人就会回答不知道。第二种问题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提出来的,让人根本无法回答。例如哈姆雷特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他自己问自己的一句话。但这的确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做出回答的问题。还有一种问题介于这两者之间。例如有人问:“你知道附近有没有既便宜又好吃的饭店啊?”这样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为便宜不便宜是主观的判断,好吃不好吃也是主观的判断,只有“饭店”是客观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里既包含了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又包含了可以直截了当回答的问题,十分复杂。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想准确地回答,就先要问清对方认为的便宜和好吃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也有人会觉得这个标准是无法说清的。

第三,提问要讲究方式。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擅长的来说。其实,提问也如此。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羽毛球很拿手,是吗?”提问正像打羽毛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接球,一来一往,畅谈不休。所以,有人把提问称为“谈话的发球”,这一比喻是很恰当的。

第四,提问要讲究方法。

表达同样或类似的意思、达到同样或类似目的的问话,以不同的形式说出来,其效果也不一样。比如问“你很讨厌他吗”或“你很喜欢他吗”,就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因为前面的两种问法都太直接。

有两位顾客同时到一家餐厅吃饭。在点菜时,一位顾客问服务员:“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服务员答应说:“好。”结果这位顾客只吃到了前一天剩下的石斑鱼。另一位顾客问服务员说:“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海鲜?”服务员也满口应承说:“有。”这位顾客最后真正吃到了好海鲜。

为什么这两位顾客的遭遇不一样呢?这就要从他们的问话方法上找原因了。“今天的石斑鱼好不好”和“今天有没有什么好海鲜”两种问法,在对方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在字面上有些相似之处。前者只是在问一样东西,只有好或不好两个答案,为了顾全餐厅的声誉,服务员不能不说“好”。而且,一种东西的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很难说的。标准既不易界定,那么服务员说了个“好”字,也不能说是欺骗了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鱼并不好。另外,前者所问的只是石斑鱼,似乎除了石斑鱼外,其他的都不爱吃。为了讨好你,服务员也觉得说“好”是他的责任。第二种问法就不同了。首先,“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海鲜”表示心中并无成见,不管什么海鲜,只要好便行。其次,这种问法还体现出提问者为人谦虚,善于请教他人。再者,这种问法范围很广,给对方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服务员可以说“有”,也可以说:“今天没有什么好海鲜。但今天的烧鸡又肥又嫩,值得一试。”因此,这种问法必定会给服务员留下良好的印象。

提问除了讲究方式方法之外,还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尺度。

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很多都是以问话开始的。对不同的人,应问不同的话。假定你的谈话对象是一位医生,而你在医学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你就可以说:“近来流感好像又开始流行,你们大概又该忙于预防了吧?”这个问题既是大家都关心的,又是对方的工作问题,经你一问,对方的口便开了。由此可以接着谈下去,从流感的症状谈到饮食卫生,谈到治疗药品……总之,问话是打开交谈之门的最好的办法,而在问话时最好是问对方知道的问题或最内行的问题。

但应该注意,在日常交谈中,有些情况是不宜提问的。

第一,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譬如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流感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出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特地去记这类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太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尴尬,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第二,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或者说“在上海”,那么你就不宜再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详细地说出来,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便是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类似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要注意掌握尺度,要适可而止。

第三,不要问别人的隐私。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隐私或秘密告诉他人,因此,即使你问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第四,语气应该亲切自然。如果你用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架势来提问,不免让人感觉是在接受你的质问。比如“你这样是想让我伤心吗?”,“你居然这样说,原来你一直在计较我!”,“你当我是傻瓜吗?”有些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一说话就有一种质问的语气,这其实是内向的心理由于排斥外界对自己的言行造成的心理暗示,正是因为排斥外界的行为而造成他的朋友不多。

另外,在交往中还应注意不问别人的饰物的价钱,不问女子的年龄,不问对方的家世,不问别人用钱的方法。总之,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

提问还必须掌握最佳时机。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场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有些提问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佳。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进学校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学校怎样?学习还顺利吧?”这样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

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

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最佳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提问,让对方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