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不要用“自己”解释“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理。该说的要说,还要说真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尤其要注意说话的逻辑性。不管你的话多么圆滑,你运用了多少语言技巧,只要没理,你的话就没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而要“说出理”来,首先就得注意话里的逻辑关系。

开口讲话,尤其是比较重要的讲话,譬如演讲、论文答辩、法庭辩论、重要谈判等,要想获得成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讲话前对所讲话题作周密细致的逻辑分析,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对方观点的逻辑线索,找到各自的逻辑缺陷,并设想出逻辑对策。

有的人在与他人交谈时,想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又找不到理由,于是便煞有介事地摆出证明的样子,大谈“因为”、“所以”,实际是在以自己的观点来证明同一观点的真实。这就是一种“循环论证”的手法。

将自己的观点改变一下表达方式,作为证明同一观点的理由,也就是用“自己”解释“自己”,这是直接的循环论证。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铁之所以能压延,是因为铁有压延的本性。”如果将其“证明”的过程简化一下,便是:“铁能压延,是因为它能压延”。

理由便是观点,观点便是理由——实际上只有观点,并无理由。

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在《无病呻吟》中讽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学学士阿尔冈。他们是这样进行科学答辩的:博士:“请问你,什么原因和道理,鸦片可以引人入睡?”

阿尔冈:“由于它本身有催眠的力量。”

“催眠”就是“引人入睡”。“因为它能引人入睡,所以它能引人入睡”。这种“证明”只是观点的重复,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证明。

先以某一“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后又以观点来证明理由,这种周而复始的兜圈子,是一种间接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的错误较为明显,运用充足理由对其进行揭露也并不困难。一般说来,只要将其“循环”的特征揭示出来,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它的无效。

鲁迅在《略谈香港》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种交谈方式:在香港时遇到一位某君,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他自述曾因受屈,向英官申辩,英官无话可说了,但他还是输。那么最末是得到严厉的训斥,“总之是你的错,因为我说你错!”

“你是错的”,理由是“我说你错”;为什么“我说你错”?理由是因为“你是错的”。循环论证成了专横跋扈的手段。“无理”总是“无力”的,将其重复出来,人们便会认识到它的“无理”。

我们知道,在论证过程中,论题的真实性是需要我们通过论据的真实性和有效的论证方式来加以证明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论据的真实性。但在实际的论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人会先提出论题,然后给出论据。可是,由于所给论据的真实性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支撑,于是又反过来借助自己的论题来说明论据是真实的。这就是常说的循环论证谬误。例如:

福特汽车公司能生产全美最好的汽车,因为他们拥有最好的设计师。而他们之所以拥有最好的设计师,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支付更高的报酬。他们之所以有能力支付更高的报酬,则是因为他们生产的汽车是全美最好的。

在这里,论证者的论题是“福特汽车公司能生产全美最好的汽车”,而在论证中所形成的循环是显而易见的:“福特汽车公司能生产全美最好的汽车”→“他们拥有最好的设计师”→“他们有能力支付更高的报酬”→“福特汽车公司能生产全美最好的汽车”。

定义中也经常出现这种循环,如:

甲:“什么是原因?”

乙:“原因是引起结果的事件。”

甲:“那什么是结果呢?”

乙:“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事件。”

在这段对话中,乙先用“结果”来解释“原因”,当需要回答“结果”是什么的时候,又用“原因”来解释“结果”,这等于用“原因”解释“原因”。

甲:“什么是战争?”

乙:“战争是两次和平之间的间歇。”

甲:“那什么是和平?”

乙:“和平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

这段对话中的循环则发生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先用“和平”说明“战争”,再用“战争”说明“和平”。在对话过程中使用定义其目的是要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或外延,也就是使听者知道被定义项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或者被定义项反映的是哪些对象。如果出现循环的话,定义的这种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

不过,在一些不那么严肃的场合,以循环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也不失为机智之举。

据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从小口齿伶俐,智慧过人,常常以惊人的妙语博得四座叫绝。王元泽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南方来的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一头鹿,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放在客厅。客人开玩笑地指着笼子问王元泽:“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元泽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回答:“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这是《墨客挥犀》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王元泽的回答虽然最终并没有告诉客人们究竟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无疑,这一回答是十分机智的。这种机智是不可模仿或复制的,正如人们常说的:第一个把女人比作玫瑰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玫瑰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玫瑰花的人只能是蠢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