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语交际中,语调往往比语义能传递更多的信息。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只要重视并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讲话时古板平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话的效果。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跳出厅外大笑不止。
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这个有趣的事例说明了语调的感染力,正如一位语言大师所说的:“语调是语言动作的最高级的、最有说服力的一种形式。”
语调和节奏是人类有声语言的特有现象。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人类的本领。一个说话感染力强的人,必定具有熟练控制语调的能力。毫无疑问,善于动用恰当的语调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不同的思想感情是口才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口才学的人必须要具备这一基本功。
语调是由音量的轻重强弱、音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起伏快慢和语速的停顿连接构成的一种“调式”,具有明显的表意功能。一个人说话的语调能代表他此时的情绪,甚至反映出他的性格。譬如语调明朗、干脆利落、不带尾音的人,一般性格开朗,处事果断;语调轻柔、婉约的人一般性格温柔,待人和善;而语调激昂、嗓门粗大的人,一般都性格爽朗,办事风风火火。人的感情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喜、怒、哀、乐、爱、欲、憎、忧、悲、恐等各具特色。在表达这些感情色彩时,必须运用声音的轻重、表达的停连、语调的起伏、速度的快慢、语气的变化等技巧去塑造、去体现。语调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语调升降变化。
人在说话时,声带拉紧,声音就升高;声带放松,声音就降低。语调的这种高、低、抑、扬变化,就是升降。人在说话中,同一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试体会一下“我怕你”这句话因高、低、升、降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情与内容。
语调的升降变化贯穿于整个语句,但在句末表现得最明显。它可分为高升、降抑、平直和曲折四种类型。
高升调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
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句末低而短。一般表示肯定、恳求、感叹、自信、允许、祝愿等。
平直调整个句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示庄重、严肃、冷淡、悼念等。
曲折调全句语势曲折变化,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句末尾音特别加重、拖长并造成曲折。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嘲弄等。
第二,处理好重音。
重音也叫重读,在口语表达中,它有强调重点、突出主要情感的作用。语句中的词语在语义上并非完全并列、同等重要,而是有主有次,轻重有别。表达者有意对那些重要的词语(音节)加以强调和处理,这些词语就是重音。同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的移动,表意的重点就会发生变化。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显示语句语法结构的,位置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规律。强调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如表露喜、怒、好、恶等所使用的重音。逻辑重音是能突出语句目的、体现逻辑关系、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其具体表现较为复杂,应根据内容予以区分并把握。重音需在非重音的环境中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突出,二者必须有机地衔接和过渡,做到和谐统一。
在表达时,重音一般是重读,但也可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选择相应的语音变化来突出重音,如压抑气息,用轻声或低声表达,用短促有力的声音表达,用拖长的声音表达等,都可以显示重音并实现言语目的。
在言语交锋中,有时可以利用重音技巧摆脱对方所设计的圈套,取得有利地位,同时也陷对方于尴尬境地。
有一天,林肯低着头在擦自己的靴子,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便嘲讽道:“喂,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是啊,”林肯答道,“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林肯一句话就转移了对方说话的重音,使自己脱离被嘲弄的境地,而陷对方于尴尬之中。
第三,巧设停顿。
停顿是指语言顿挫。它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有两个:首先,停顿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它作为话语中换气的间隙,既是表明上句话的结束,又是下句话的前奏,以此加强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其次,停顿能使口语抑扬顿挫,它以间歇的长短、一定时间单位里次数的多少,形成讲话的节奏,给人以韵律美。
停顿要得当,应当根据传情表意的需要,合理设置停顿,而不可随意为之。停顿的位置不同,一句话表达的语意就会不同。
巧设停顿有时能造成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人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训练有素的口才家往往善于利用语句的停顿,让听众去思索、回味和期待,以获得理想的语言效果。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问题。讲到中间他突然停下来,眼睛盯着自己的手表。正在大家疑惑不解时,赖白斯突然大声说:“诸位刚才所感觉到的这局促不安的72秒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听众了悟,掌声四起。
巧设停顿要注意处理好停与连的关系,要做到停中有连,连中有停。
第四,快与慢的技巧。
快和慢指的是说话的速度变化。口语表达中,说话速度的快慢,与交际目的、表达内容、环境气氛、心境情绪有关。一般来说,说明叙述时,语速稍快;抒情议论时,语速稍慢。紧张热烈时,语速稍快;在幽静庄重或沉闷凄凉的气氛中,语速稍慢。心情激动时,语速较快;心情平静或忧伤时,语速较慢。说话速度的快慢还与人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年轻人说话语速较快,老年人则相对慢些;地位较低或身份一般的人说话要快些,职位较高或身份显赫的人则相对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要快些,憨厚老成、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慢些。
语速变化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速度快,会使人感到急促、紧张;速度慢,会使人感到安闲、平静。恰当地运用语速的变化并结合其他言语技巧,可以渲染场景,烘托气氛,增强言语的节奏和气势,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嗓音是决定一个人说话效果的关键,善于运用嗓音的人,说话时会显得精力充沛,富有吸引力。悦耳的嗓音就像音乐一样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情绪。真诚、爽朗、充满生命活力的声音就像从干裂的地面喷出的一股清泉,就像从静寂的山谷涌出的一道急流,在每个人的心头涓涓而流,恰似生命中最美的音符。
所以,在口语表达上,语音一定要准确,吐字要十分清晰,又要停顿得当,有节奏感,这样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说话中,如果常有两三个音节不准确,或是叫人听不清,就会影响听者对语意的领会和理解。
如何提高一个人语音的质量,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第一,念准字音。
口语的意义是由语音决定的,所以有效交流的第一要素是念准字音。
西南某地的采购员小张到武汉出差。他进了一家百货商场想买个小水壶。他看到柜台上摆的小水壶挺好,便高兴地叫起来:“哇,‘小媳妇(小水壶)’挺漂亮!多少钱一个,我要个‘小媳妇’!”
两名售货员都是20岁出头的姑娘,听他喊叫“小媳妇”,便认为他心术不正,气得骂了一声:“流氓!”
“6毛?”小张一盘算,这里的小水壶太便宜了,索性采购回去倒卖。他便说:“6毛就6毛,你们这里的‘小媳妇’,我都要啦!”
这下子,两个姑娘更火了,骂他下流、无耻。小张哪能受这份窝囊气?
“我要‘小媳妇’嘛,你们凭什么骂人?”结果,双方吵得一塌糊涂。
如果不是因为语音不准和方言作怪,哪会不明不白地窝火憋气、相互伤害呢?
传说清代嘉庆年间,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向京都报告灾情。大臣纪晓岚陪同嘉庆皇帝到各地巡视,顺便到了他的家乡——河北献县。献县旱情严重,老百姓请求纪晓岚向皇上奏免皇粮。纪晓岚左右为难,便想了个主意,授意乡亲们照办。
这天,他陪同嘉庆皇帝去拜祭关圣帝君,正往前走,忽见前面有几十个孩子抬着一根大木头,挡住了去路。木头上写着“黄梁”二字。皇上一看,着实恼怒,命令:“撤去黄梁!”
纪晓岚急忙跪倒在地,连磕响头:“我主万岁,我主圣明!臣代乡民谢恩!”
嘉庆莫名其妙,问他谢的什么恩?他说:“献县今年大旱,颗粒不收,百姓可怜。如今皇上命撤去皇粮,真是皇恩浩荡……”紧接着大群老百姓也来跪拜谢恩。嘉庆无奈,只好免去了献县的皇粮。
说话听声,语音决定语义。纪晓岚的妙法就是利用了“黄梁”与“皇粮”的谐音,达到了为民请命的目的。
第二,尽量用普通话交流。
由于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语——普通话远远没有普及,许多人说话语音不准,相差很大。而由此给人际交流造成的误解、笑话、麻烦和损失是无法计算的。从全国范围来看,推广普通话难以“热起来”,显然是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的。从个人的社会交往来看,也会因此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人们到了某个讲方言的地方或见到讲方言的人就学说方言,用方言交流谈话也许是解决语言不通的一个办法。可是我国的地域那么广,方言那么多,学起各种方言来难度也很大。相比之下,大家都学点普通话,各个地方的人交流、沟通的可行性就大多了。
普通话不但是交流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普通话具有音节优美的优点,苏联作家爱伦堡说过:“中国的普通话是世界上的优秀语种,使人听起来富有音乐美。”仅此一点,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并说好普通话。
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交际能力,把普通话说得准确、流畅、漂亮,我们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要突破思想舆论障碍和语言习惯障碍。在认识上要确立讲好普通话是现实之需,这也是每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活动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免不了需要和五湖四海的人交往,不讲普通话怎么沟通呢?在一个讲方言的地区,为了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应鼓励大家学习普通话。
要讲好普通话贵在坚持,成功往往在最后的坚持之中。最好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相鼓励,相信一定能克服口音的困难,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第三,正音、辨字。
几年前,曾有一位女播音员把“水獭”读成“水赖”,有人戏称她为“水赖小姐”;还有一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男播音员,把“鬼鬼祟祟”读成“鬼鬼崇崇”,被人戏称为“鬼崇先生”。
有个小伙子去医院看病,一看医生的诊断书上写了个“疝”字,就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但他拿不准,问同伴这个是什么字?同伴一看大吃一惊,把“疝”念成“癌”。这下子,小伙子可受不了这个惨重的打击,结果跳楼自杀了。
类似这样的悲剧也许不是很多,但念错字、念别字以致使人误解,让人笑话的事却经常发生。立志要有口才的人应当力求语音准确。然而由于汉语的语音非常复杂,尤其是一词多音的异读变化和某些疑难读音确实不易做到完全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