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朴素的语言给人印象越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无一字雕琢,无一丝斧凿,活画出一幅明丽、恬淡、幽雅、质朴的田园生活图。难怪金代的元好问盛赞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严羽《沧浪诗话》也称誉:“明之诗,质而自然。”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无论在艺术领域内,还是社会生活中,纯朴、自然,都可称得上最美的境界之一。艺术大师们往往把朴素作为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列夫·托尔斯泰宣称:朴素,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品质”;诗仙李白主张:最好的诗文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舍在谈到说话艺术时也曾形象地比喻说“真正美丽的人是不乱施朱粉、不乱穿衣服的。”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言语交际活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真正富有魅力的话语,也应该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表现为朴素、自然之美的。

2.朴素的语言体现美好的情感

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诚心灵的表露,是美好情感的折射,因此,常常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有一年,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金鸡奖”与“百花奖”在北京同时揭晓。著名演员李雪健因饰演《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同获这两个大奖的“最佳男主角”。李雪健在获奖后致答谢词时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李雪健这里虽然只说了不到30个字的获奖感言,却非常有感染力,言语中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尚品质,又体现了自己谦虚的心怀,纯朴实在,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朴素绝不等于简单贫乏

有人说:“朴素就是简单而实在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朴素的话当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但朴素绝不等于简单贫乏。言语的真正的朴素美,应如苏东坡所言:“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简古”与“淡泊”即简洁、朴拙、平淡、清纯,不仅仅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而细腻丰富、蕴藏深厚的内涵,才能使朴素“挺直美的脊梁”。“墨有五彩”,这正是讲的在功力深厚的丹青笔下,单纯的墨色与丰富的表现力的和谐统一。在一个平庸的画匠手里,单色的墨尽管也被涂得深浅不一,但那依然只是单调、平板,根本谈不上“五彩”,更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朴素美”。朴素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内涵。

李瑞环同志讲话一贯以朴实、幽默而著称。听众感到轻松自然,而他自己却为推敲每一次的演讲,不知熬了多少夜。他对前去采访的记者深有感触地说:“看鸭子凫水,上边平静,下边爪子忙得可邪乎呢!”言语的朴素美,实际上是经过许多有形、无形的提炼加工而呈现出的一种“大巧而若拙”的美,是一种让人听来舒畅自然而又韵味深长的美。

言语的朴素美贵在保持个性。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或严肃、或幽默、或直率、或委婉,只要出口,皆发自内心,保持本色。

言语的朴素美最忌追慕虚荣和时髦。一般情况下,人们做到“怎样想就怎样说”并不难,而在讲台上,在陌生人面前,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就不容易朴素自然地讲话。有些人见某种语言、语调时髦,便争相效仿,弄成了邯郸学步;还有的人在某种场合,唯恐别人小看自己,便故意地装腔作势、卖弄博学,反倒增加了别人的反感。追慕虚荣和时髦并不能增进言语交际的效果,应当坚决摒弃。

大部分言语交际的场合,需要我们把话说得自然、通畅,因此,要尽量抛弃那些造作的、文绉绉的词汇,代之以平易新鲜的语言。例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朝得见尊容,实乃三生有幸"等,这种说法如果不是针对特殊对象、特殊场合,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虚伪之感。不如这样说“今天能认识您,我真高兴啊!早就听xx说起过您,今天终于见到了,真荣幸!”

朴素的言语给人的是淳美,带给交际的是成功。

言语的朴素美来自朴素的处世态度,话如其人,言为心声,为人处世真诚质朴,说话也不扭捏作态。“其行也正,其言也质。”以真诚的态度为人,永远是言语朴素美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