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人一直想结婚,他努力尝试,直到四十岁也没成功。他二十来岁的时候,一心想娶一个不想嫁给他的女孩儿。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男人就向女孩儿求婚,这让女孩儿大吃一惊。男人不断地请求,但他越急迫,女孩儿就越犹豫;而女孩儿越是退缩,男人越是紧追。最后,男人放弃了。多年后,男人发现,他放手的时候正是女孩儿认认真真地考虑是否要嫁给他的时候。这仅仅是巧合吗?后来,男人爱上了一个已婚的女人。多年来,他一直试图说服女人离开她的丈夫,但徒劳无果。女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可能答应的迹象,男人最终放弃了。
从那之后,男人有一段时间没找任何女人,直到他爱上了一个寡妇。他们稳定地恋爱了多年,但寡妇拒绝嫁给男人,尽管她承认自己爱这个男人。寡妇更愿意继续领取已故丈夫的养老金,这能保证她完全独立。男人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寡妇的那一天。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们一起坐在一家餐厅的花园里,男人告诉寡妇,他希望带她去乡下拜见他的父母。寡妇犹豫了一会儿,然后说:“不去。”男人立刻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痛楚,这种感觉使他意识到自己多么在乎她。
男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其实在这一刻他明白了这个寡妇不愿与自己结婚,因为她拒绝去见他的父母;然而,这对男人来说是打开“绿灯”的时候,尽管在旁人看来明知没有希望的时候意味着亮起“红灯”。最终,男人还是离开了寡妇,并且来找心理医生咨询。尽管他仍在疯狂地寻求伴侣,内心却十分绝望。很难想象这个男人怎么可能找到一个妻子,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制定了一个聪明的拒婚方案,用来应付好心的朋友和亲戚们介绍的每一个相亲对象。如果这个女人和他的年龄相近,他认为无法引起他的性欲;如果这个女人年纪小,他又怕以后满足不了她而遭到背叛。若对方家境贫寒,他担心人家是因为贪图经济保障而骗婚;若对方不缺钱,他又害怕她太独立而剥夺了自己的话语权。
我们对这个男人的心理分析揭示了他的童年经历。他在奥地利的乡村长大,那里的男性享有独特的地位。他的父亲在家里一言九鼎,这种强势的角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人竭力模仿他的父亲。身为小男孩儿的他仰慕父亲的威严,也想拥有父亲那样的男子汉气概,而他的母亲和妹妹则是男性专制家庭的受害者。他既渴望以后能拥有父亲那样的地位,又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像父亲一样强悍。这导致了他悲剧性的内心冲突。他一方面变得过于谨慎多疑,另一方面又过于咄咄逼人。他也想结婚后成为掌控者,可又害怕自己没能力胜任。在尚未意识到这种心理的情况下,他只想在对方不愿意嫁给自己的前提下跟对方维持恋爱关系,这样他既保留了自己对结婚的渴望,又保持了独身。
在心理治疗期间,这位患者开始了解自己。他不再那么紧张了,并且与之伴随的神经症状也消失了。治疗结束几个月后,他告诉我他订婚了。之前他总是问我怎么样以及在哪里能找到合适的女孩儿,现在我当然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遇到那个合适的女孩儿的。他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次他去看马戏团的表演,远处坐在第一排的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孩儿吸引了他的注意。当他正思考如何接近女孩儿时,发现女孩儿身边跟着一个看起来有些眼熟的青年。男人以此为借口,走过去跟他们搭讪,没想到他的运气居然比预想的还要好。在向那个青年进行自我介绍后,他发现他们在一次旅行中见过面,而且这个青年“只不过”是女孩儿的弟弟。几个星期之后,他就和那个女孩儿订婚了。
这个人的故事很有意义,因为它揭示了问题所在。如果再有人问“怎样才能找到伴侣”,我们是不是应该告诉他“去马戏团看表演”呢?生活总是为我们所有人都提供了很多机会,可我们自己也要懂得如何善用这些机会。如果总是觉得自己找不到伴侣,或总是遇到错的人,那么一定是我们的心态和期望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