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会形成一定的平衡关系;此后两人之间的一切互动,都基于这种平衡。这种平衡以后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但很少涉及两人关系的整体结构,而主要是改变或调整两人的互动方式。任何影响两人关系的事件,无论多么令人愉快或者烦恼,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方。双方都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互动,哪怕一方看起来主动,另一方却被动。实施折磨的一方不会因为被折磨的一方而感到内疚和自责。在婚姻中,若没有一方的纵容,也就不会有另一方的专横。勇气和自尊能阻止这样的行为。
不幸的是,由于双方都没能认清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在制造矛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随着孩子和亲戚的不断参与,涉及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多,这种相互关系中的相互刺激会造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只不过,整个家庭氛围仍会一直维持在一种明确的平衡中,这种平衡由所有家庭成员在无意识中的默契下共同维持着。如果他们当中某个人的地位、习惯、心态或性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就会对家中全体成员造成深远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则是以前一直跟他以竞争关系维持平衡的“敌对方”。盟友关系的家庭成员总是站在一边,隐藏往往有一个更稳固的平衡;竞争和敌对关系之间的平衡则更加复杂,不断地受到挑战,也不断地恢复,所以一直保持着平衡。只是在这样的平衡中,一方轻微的转变都会引起另一方强烈的反应,因此他们的情绪和互动方式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情绪的变化可以从亲密无间到愤怒无比,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完全接纳到彻底决裂。
不幸的是,这种混乱的局面正是我们现代家庭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竞争,都成了生活的常态。想要按照究竟谁对谁错的“逻辑”,来梳理这些扰乱家庭安宁的矛盾和冲突,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从问题涉及的每个人的心理层面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矛盾。重点不在于这些矛盾冲突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在于我们必须区分逻辑角度的对错与心理层面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既遵循人类行为的普遍规范,又合乎人类心理的基本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