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

要了解一个孩子,需要充分了解影响他成长的各种因素。他的许多特质,是他在家庭群体中努力寻求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或是在现有环境中努力寻求接纳与认可的过程中,逐渐被培养出来的。如果得不到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则会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做出不被别人认可的事情来,而成了大家眼中讨厌的不当行为。

激发孩子不当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大致分为四种行为目的。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行为目的,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孩子行为不当,最常见的目的是孩子想要吸引关注。这种渴望在年幼的孩子中尤其常见。在如今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几乎没有多少机会成为有用的人,很难通过为大家的共同利益做出贡献来获得全家人的认可。于是,他们开始相信,唯有接受别人的给予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包括家人给自己的礼物和关爱,或者至少是关注。父亲带回家的玩具,与其说是一种能带来乐趣的道具,不如说是父爱的象征。少了家人的关注,孩子就会觉得被忽视了。如果孩子不能以令人愉快的方式获得关注,那么他就会转而采用令人不愉快的方式,并故意挑衅以招惹家人对他的责骂和惩罚。毕竟,打骂也是一种关注,总比没人注意他要好。受惩罚不算是最糟糕的,更可怕的是自己完全被人漠视。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努力吸引关注可以通过做出贡献来获得大家的认可,因为社会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贡献而非索取。

孩子行为不当的第二种目的,是展示他的优越感和权利。生活在强权下的孩子学会了反抗和抵制。对他们的要求越多,他们就越不配合。孩子会非常善于挫败父母哪怕最强硬的掌控手段,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使父母目瞪口呆。

这样的敌意会导致孩子的第三种行为目的,即惩罚和报复。既然已经确定没有人会喜欢他,孩子便放弃了任何示好与取悦的努力。唯一能补偿孩子所受屈辱的事情,就是他的报复行为,像别人伤害他一样去伤害别人。社会责任感已经不能阻止他要得偿所愿的努力。这种攻击性的行为,是孩子彻底陷入社交挫败感的体现。

第四种行为目的用完全消极来表现。这种彻底的消极被动,表明孩子已经认定自己是挫败的。这么做也是为了隐藏,以避免他自认为的缺陷变得人尽皆知。

要了解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必须弄明白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哪种行为目的。许多人相信,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孩子的某种行为,就能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做出那种行为。但是,文字只能描述某种特质,却不能解释那种特质。比如说,懒惰这个词,并不能解释这种行为的特有意义,可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种懒惰的表现都可以含有不同的意义。这个孩子懒惰是为了吸引关注,除非妈妈坐在身边提醒和帮助,否则他就不会完成家庭作业;那个孩子懒惰则是为了显示优越感和权利,他以拒不写作业来反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所有威胁与惩罚。还有的时候,懒惰是一个受了不公待遇的孩子能做到的最狠的报复,是为了惩罚他过于虚荣、过于野心勃勃的父母。另外,还有不少孩子的懒惰意味着他放弃的气馁态度,既然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好成绩,那干吗还要尝试呢?

父母必须学会理解和辨识孩子的这些意图,懂得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知道孩子的针对目标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父母应该懂得更多一些,遗憾的是很少有父母这样做。他们至少应该学习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知道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对他自己和生活的看法是什么、他通过自己的各种尝试和体验会得出些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