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内向型心态/外向型心态
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可以感知和尊重他人的人性,并做出回应。
——C.泰瑞·华纳
你是否对下面的这些情况很熟悉?
·开车时,如果有人想要并入你所在的车道,你会选择挡住他,即使他们闪灯提醒你。
·你会忽略一封寻求帮助或咨询的邮件。
·你会拒绝向某个帮助过你的人表达感激。
·你没有对一位家庭成员施以援手,即使那对你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
·你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脸面而背叛某人。
如果这些听起来耳熟能详,欢迎加入我们!任何人都经历过这些情况,我也是。然而,我认为,我们都是当局者。
当我说“当局者”时,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关注点的问题:你在遇到这些情景时最关注的是什么?
我们在遇到这些情境时所关注的焦点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戴着有色眼镜,也就是一种心态,让自己相信,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要比
我们身边人的需求和兴趣更重要。说得再直截了当些,我们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而其他人都没有价值,没有我们那么重要。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拥有的就是内向型心态。这种心态是在图示模型里的消极心态那一端。
这与积极心态,即外向型心态,大相径庭。当我们有外向型心态时,我们会认为,其他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会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相比之下,他们比我们更为重要。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敏锐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渴望,愿意好好对待他们。
要了解这两种心态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拥有外向型心态,我们有必要知道两个原因。
其一,总体来说,人们会非常敏感于他人是否将自己看成有价值的人。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评估他人对我们的动机。我们可以训练有素地判断出他人是内向型心态还是外向型心态。例如,想想你最近和一个重要的人——经理、同事、销售员或杂货店收银员的互动和交流,你是否感觉他们在把你看成一个有价值的人?他们对你的看法给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是否会影响你与其共事的兴致呢?
其二,我们的内向型心态/外向型心态加强和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交流。我们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对他们的价值定位,也影响了我们如何思考,以及与他们相处时的行为举止。当我们向他人展示了自己的内向型心态时,我们与其之间的交流或关系就产生负面
的影响。当我们向他人展示了外向型心态时,就会为双方的交流和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极易让人理解,却很难做到。
无意识的内向型心态
为了更加生动地介绍这些心态,以及解释这些心态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让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本杰明·赞德(BenjaminZander),他是波士顿爱乐乐团的创始人和指挥。
在音乐的世界里,指挥在世人眼里是一位神秘、有点儿专制的领导,他凌驾于乐团之上,掌管着乐手演奏的乐曲以及方式。
回顾从业的50多年,赞德记得,在前半段职业生涯里,他就是一个循规蹈矩,有着内向型心态的专制领导。他认为自己是乐团里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眼里,他的乐手就如同他可以随心弹奏的乐器,而不是具有个人情感和欲望的人。赞德人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赢得声誉、观众的欣赏,以及评论界的赞誉,以此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但是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的心态让他总能找到理由训斥他的乐手,让他们的身体疲劳不堪,几近崩溃,不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也不能在乐队里有个人的表现和对音乐的个人展示。
结果呢?他的乐手感到自己只能像孩子一样地顺从他。赞德几乎从不给乐手与他交流的机会,更不要说让乐手参与决定乐曲演奏的方式。如果乐手犯了错,他就会下意识地严惩他们。他喜欢把他们搞得筋疲力尽,不是因为这样做是对他们好,而是满足他的私欲。赞德在这种心态下营造出的工作氛围,让乐队的乐手对工作的满意度非常低。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演奏更动听的音乐,是那些对工作不满意、身心俱疲、无心演奏的人,还是那些感觉受到重视、对工作满意和专心投入的人呢?答案很显然,那些有内向型心态的人很难付出实际行动。
在职业生涯中途,赞德经历了一次顿悟:尽管他是乐团的门面担当,但他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演奏过。即使他拥有乐团的管理权,得到所有媒体的关注,但是他的真正能力应该是让他的乐手更加强大。意识到这一点后,他发展出了外向型心态。
这次内在的提升和随之带来的结果令人激动不已。赞德开始把自己的乐手都视为有价值的人,甚至是和自己一起创造伟大音乐的合作者。他曾经总是问自己“我有多么优秀”,而现在他则会问“我如何才能让我的乐手充满活力和黏性,并尽心演奏呢”。他曾经只想对自己的乐手施加影响,告诉他们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而现在,他开始专注于帮助乐手尽其所能地将每一个乐句都表达得美轮美奂。他以前从不关心乐手的想法,而现在他会倾听他们的表达。他认为,他们是一些有自身需求、情感、兴趣、独特才能和神圣品质的人,他开始认为他的乐手至少是和自己一样重要的人。
这让赞德的领导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次排练中,他错误地指出一个乐手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开始演奏。就在几分钟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为此道歉。排练结束,至少有三个人走到他面前和他说,他们都不记得上一次听到一个指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是在什么时候了。此外,他开始在每个乐手的乐谱上放一些白纸,希望他们能写下一些可以让演奏的音乐更动听的建议和想法。这其实就是在给乐手发言权,这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交响音乐界里难能可贵。
有内向型心态时,赞德聪明的大脑里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我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呢?”现在,带着外向型心态,他心中关注的焦点就是“我愿意帮助他人得到多大的成就呢”。
你能否想象,如果你是乐团里的一名乐手,赞德的改变能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花一些时间反思一下:你是如何看待你身边的人?他们是一些有价值的人还是没有价值的人呢?他们的需求、情感和兴趣是否和你的一样重要呢?
真实面对内向型心态/外向型心态
在4组心态里,内向型/外向型这组心态能让我们的内在发生最快速的改变。确实,在一天里,我们能够在两种心态之间多次转换。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赞德的例子,我们倾向于有一个主导心态。
回顾你的过往,看看你在何时有更多的内向型心态或外向型心态。我结合自己十几岁时的经历,以及我对大多数青少年的观察显示,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大多是以内向型心态为主导。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是世界运转的中心。如果有些事情不能给个人带来直接利益,我们就会避之不及。
有些人能超越自己十几岁的年纪,轻易地提升他们的心态。而对于有些人,这样的改变就无法水到渠成,比如我。无可否认,这一组心态的转变让我为之付出的努力是最多的。
我们所拥有的心态是被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塑造的。我一直深深地渴望着,想让他人视我为一个重要且有价值的人。这让我更加看重自己的需求、情感以及兴趣,而非他人的。此外,我在家里排行最小,因此这很容易让我以为,世界任我驱动。我也意识到,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我会认为其他人都没有价值,我要为了赢得成就、声誉和地位就得与他们明争暗斗。
你能认同这些观点吗?
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无论我们的内在因素或环境怎样,我们都能够选择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带着内向型心态或外向型心态做任何事。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我可以允许自己呈现出天生的内向型心态,或有意识地选择使用外向型心态。正像赞德的例子,我们有能力将心态从一种调整到另一种,让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领导力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记住的一个关键点是,尽管拥有一个内向型心态很容易,但是将他人视为有价值的人,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想一想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的社会运动,无一不在倡导让我们重视他人的价值。如果我们不转换自己的内向型心态,我们或许就是在贬低他人,限制他人的自由、贡献和潜力。
你的心态在心态模型里的哪个位置?
你的心态在内向—外向心态模型里的哪个位置呢?更偏内向还是更偏外向?
尽管个人的心态评估是用来帮助你确定哪个心态是你的主导心态,但是我们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来评估当下的心态,并激励自己展现更积极的外向型心态。我经常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以确保我表现出更多的外向型心态。
或许最简单也最容易的问题是“我是一个内向型的人还是一个外向型的人”,这就如同快速有力的试金石,能够快速测出我们当下的心态。有时候,我会换一个相关的问题:“我把他人看成是有价值的人还是没有价值的人呢?”
接下来的两个问题略加深刻。布琳·布朗(BrenéBrown)是来自于休斯敦大学的研究教授,她的著作曾5次登顶《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包括《脆弱的力量》《活出感性》《成长到死》《归属感》和《召唤勇气》。她的文字别具一格且铿锵有力,因为她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一个主题——羞耻,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影响。
在《成长到死》一书中,布朗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比以往更加全面地看待他人,即“你是否认为,总体来说,人们都尽其所能了”。
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这个问题来自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布朗在她的书里提到了这个故事。
在一次约定好的演讲前夜,布朗刚到达酒店时,知道自己要和另一个演讲者同居一室,她感到有些失望。当她进入无烟房时,看到了室友正双腿翘在沙发上,吃着掉渣的肉桂卷。在和布朗握手前,这个室友在沙发上擦了擦满是糖衣的手。之后,她很快走到阳台上抽烟。布朗很气愤,因为这是一间无烟房。
第二天,布朗和她的心理治疗师见了面,她依然对这个室友感到愤怒不已。在咨询中,布朗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认为她的室友就是一只“地沟鼠”。在她发泄到最高潮时,她的治疗师问了她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认为你的室友在那个周末可能已经尽其所能了吗?”
布朗斩钉截铁地说“不”,然后把问题又抛回给治疗师。
“我不是很确定,”治疗师说。“然而,我真的认为,总体来说,人们会尽他们所能做到最好。”
布朗不愿接受这样的说辞。
为了不让这个问题就此搁浅,她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圆满完成了她的研究后,她和一位朋友出去就餐。在饭桌上,她问了朋友这个问题。朋友同意布朗的看法,并以自己为例怒斥那些不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有多懒惰和失败。朋友说:“如果选择放弃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那么或许你所谓的最好还不够好。”
这句话像一吨砖块砸中了布朗,让她如梦初醒。尽管她那么想要进行母乳喂养,但是她无法做到。在那一刻,她想让朋友相信,她爱孩子就像爱自己一样。她还想告诉朋友,她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了。
布朗由此意识到了自己在别人眼里没有做到最好时的感受。
于是她问了丈夫这个问题。在思索片刻后,他回答:“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当我善意地认为,人们都做到了尽其所能时,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好。这种想法让我远离评判,我只会关注他们所做的事。”
就这一点,布朗写道:“他的回答点醒了我,虽然不易接受,但
这是事实。”
这也点醒了我。
让我分享一个引以为傲的例子,再次说明这个问题(“你是否认为,总体来说,人们都尽其所能了?”)是如何改变了我的人生的。
在我的大部分人生中,当我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问我要钱时,我会通过我的内向型心态去看待他的请求,我会认为他们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这常常会导致我想要问他们:“为何站在街角向人乞讨?你们本来可以有时间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切实去找份工作。”当我以这个方式对待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时,我对他们是太苛刻了,而且不能给予他们任何支持和理解。此外,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重要的话,我就能为自己对他人的困难袖手旁观辩护,例如“我比他们更需要我口袋里的钱”或更糟糕的“你不值得我的帮助”。
但是布朗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心态是内向型心态。我能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我的心态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提升我们心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虽然肯定会让人有些不适。
在读完和思考完这个问题后,我开始从另一个视角,也就是从一个外向型心态的角度看待无家可归的人。我开始试着理解他们都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这让我会去问一个我之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你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相信,这是你最好的生活方式呢?”通过这样的询问,我不再对他们吹毛求疵,而是对他们更有同理心。我现在的心态更加开放,并且变得乐于助人,因为我现在能够在一些小的层面上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渴望。
由于我以前一直有内向型心态,我已经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做事通常都不能尽其所能。如你所想,这导致我对他人变得相当挑剔,看谁都不顺眼。不幸的是,我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人。当我对很多团体问起这个问题时,大概超过80%的人会说,他们不相信人们都尽其所能了。
有趣的是,布朗通过研究发现,那些不认为人们都在尽其所能的人,都在力争完美,并为失败而导致的羞耻感进行内心的挣扎。那些认为人们都在尽其所能的人,则会更加拥有悲悯心,鲜少对人加以评判,会设置更健康的心理防线。布朗发现,那些认为他人都在尽其所能的人,会更相信他人和自己都是一样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能够积极地回答这个问题,会更善意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接下来的问题同样非常重要,尽管可能要依情况而定。想一想,与你相处和共事的人并不是你所希望的那样对你有所帮助。想一想,一些团队的成员并没有在一个项目上尽职尽责,一个领导过分挑剔或者给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指导,或是对付一帮无法无天的孩子。
在那些情况下,你更可能问自己哪个问题,“他们为何不能更加
对我有帮助”还是“我为何无法启迪他们”?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以及两个10岁以下孩子的父亲,对我来说,这种对自己发问的练习并非总是简单易行的。然而,当一个学生在课上睡着(不频繁)或者当我在管教孩子时(更频繁),我会问:“我为何无法启迪他们?”这个问题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深刻的影响。它迫使我要去尝试理解他们的所见所感,以及思考我能够怎样调整自己才能与他们更好地同舟共济,并且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当我不能像这样去思考问题时,我通常会问:“他们为何不能展现自己的光芒呢?”然后变得更加挑剔苛刻。指责他们意味着,我在继续认为自己很棒,而现实或许是,我也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当我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而导致他们无法展现自身的光芒时?”即使我是在脑海里问这个问题,我的同事、学生和孩子都能够
感知到我的内在开始呈现出的外向型心态。我能看出,这个问题也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我们的内向型心态/外向型心态是我们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当下的心态,以确保我们展现的是外向型心态,或正在努力实现它。我希望通过确认这3个问题,你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向型心态/外向型心态,推动你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学习力和行动力,以及相应的,让你在生活、工作和领导力等方面取得成功。这里再次强调一下这3个问题:
·你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
·你是否认为,总体来说,人们都尽其所能了?
·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导致他们无法展现自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