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其造成超乎想象的打击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一种含有讽刺意味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心理策略。将这种策略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就能够成为有力的武器,在关键时刻,给对方致命的一击。

萧伯纳是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辛辣而有趣,而他本人在生活之中也秉承了这一特点。

萧伯纳年轻时,便已经得到了“天才剧作家”的名号。美国著名的女舞蹈家邓肯十分仰慕他,写信向他求婚,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假如我们两个结婚,生下的孩子头脑像你,面孔像我,该有多好啊。”

萧伯纳可一点儿都没有跟这位漂亮的花瓶结婚的意思,他笑了笑,一本正经地回了一封信:“可要是生的孩子头脑像你,而面孔像我,那也不是糟透了!”

还有一次,因为脊椎骨出了毛病,萧伯的去看医生。医生说,需要从他的脚后跟处截取一块骨头,来填补脊椎骨上的缺损。

手术进行得很成功。在手术完毕后,觉得自己是“功臣”的医生想要多捞点手术费,于是专程去探望萧伯纳,对他说:“萧伯纳先生,这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做过的新手术啊,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他的本意是想要强调他在这次手术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暗示萧伯的应该给他包个“红包”。但是萧伯纳听了之后,却笑眯眯地说:“是吗?这太好了,那你打算付给我多少试验费呢?”

在这位名剧作家身上发生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每一次,他都能利用对方话语中的漏洞,成功地将对方噎得说不出话来。

萧伯纳所运用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心理策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意思就是用对方的观点、言论来反驳对方。在两个人辩驳时,这种策略十分强有力。因为,用对方所说的理由来驳倒他,就好比让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算想反驳,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而一个人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尔反尔,那么会迅速失去周围人的信任。这时候,他所坚持的观点也就会立刻被人踩在脚下,这可是比被人驳倒还要可怕的失败。

因此,用对方的观点来反驳他,绝对会对他造成出乎意料的打击,从而让对方不得不认输。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李斯,也正是用了这样的手法,驳倒了被群臣蛊惑的秦王。

据《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秦国的老对头韩国设计了“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长的渠道。秦王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定,周围的宗宝大臣们趁机进言,说投靠秦国的容卿们大部分都是想要离间秦王朝的间隙,应当下今立即驱逐他们。

有了郑国在那儿,秦王深以为是,于是下了这样的命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鉴于这种情况,李斯写下了古今闻名的《谏逐客书》,书中除了列举秦朝先皇们知仁善任,重用了异国的人才,开创出盛世大国的气象,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陛下觉得来自于异国的人才就必定怀有异心,那么怎知来自于异国的进贡就没有腐性腐化的意思呢?若真如陛下所言,那么从西城昆仑进贡的美玉象牙,从江南一代进贡的针织绸缎,从赵国进贡的美女,也不是要一概而论,一并驱逐出去?

如果这些不除,而要除客卿的话,那陛下所重的不过是奢华享乐,所轻的是人才啊!

能够做陛下客卿的,都是有才能的人。这些人中的忠心者被驱逐之后,会在别的国家得到重用,这岂不是间接削弱大秦的实力吗?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落地有声,而其辩驳的依据,正是秦王所谓的“不用外人”的观点。看完《谏逐客书》,秦王顿时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赶忙撤销了驱逐客卿的命令。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李斯成功地说服了“万人之上”的君王,保全了自己的利益。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他人的讽刺、追究或是言语攻击时,破口大写是最笨也是最无用的办法。这种时候,不妨仔细地听听对方说话,再抓住他言语中可以反驳的漏洞,一举将他驳倒。

打个比方,如果是身材丰满的小姐,被“骨感型”的“美女”这么嘲笑,“吃得这么多,怪不得长得像猪一样”,那么不妨这么回敬她:“猪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都开始减肥了,现在不都流行瘦肉型猪吗?”

类似于这样的应用还有不少,就不一一赘述了。只要掌握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就能够“降服”不少对你不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