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议”,而不是下“命令”,不但能保住对方的自尊,更能使人家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最近,我很荣幸和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我告诉她我正在写这本书,于是我们一起讨论“如何为人处世”这个重要的题目。她说,在她为欧文·杨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跟欧文·杨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个人。这人说,在那段时间里,他从没见过欧文·杨向任何人直接下过一次命令。他总是建议,而非命令。比如,欧文·杨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或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这个你可以考虑”,或“你觉得这样做怎样?”他在口授一封信后,经常会说“你认为这封信可以吗?”而在检查他某位助手写的信时,他总是说“要是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或许会比较好点”。他总是给人家自己动手的机会,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去学习。
这样的方式,容易使人改正自己的错误。也保护了人们的自尊,使人觉得自己很重要,还使人家希望和你合作,而绝不是反抗你。
由长者的粗鲁引起的愤怒可能会持续更久,即使他所纠正的是个很明显的错误,也会一样。宾州威明市一所职业学校有个叫唐·桑塔瑞里的老师,他有个学生因非法停车而把一个学院的入口给堵住了。这时,有位导师冲进教室来,用一种非常凶悍的口吻问道:“是谁的车堵在门口啊?”当车主回答时,那位导师又吼道:“你马上给我开走,否则我就把它绑上铁链拖走。”
这位学生是犯了错误,车子不应该停在那里。但从那天起,不止这个学生对那位导师的举止感到愤怒,全班的学生都想弄点事出来整整他,使他的工作变得更加不愉快。
本来,他完全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方式处理的,如果他能友善一点地问:“打扰下,请问车道上的车是谁的呢?”并建议说:“要是能麻烦一下开走它,别的车就可以进出了。”那么,这位学生一定会很乐意把它开走的,而他的同学们也就不会都那么生气了。
问些问题不但能使一张订单被接受下来,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能让人们参与订单开出与否的决定,他们就会更有可能接这个订单。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经理依安·麦克唐纳获得一个接张大订单的机会,但他相信他没办法赶上出货期。工作已在工厂排定,而这张订单所要求的完成时间之短,使他不大可能去接这张订单。
他把工人召集到一块,对他们解释了这个情形,但并没有催促大家加速工作来赶这张订单,他对他们说,如果能准时赶出这张订单,对他们以及公司的意义有多大。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完成这张订单?”
“有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好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可以接这张订单?”
“是否有别的办法来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的分配,从而来改善这个情况?”
工人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并坚持要他接下这张订单。他们用一种“我们可以办到”的态度来得到这张订单,并如期出货。
可以在不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的情况下改变别人的第四条规则是:
“发问,而不是直接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