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诺亚方舟

登上这艘诺亚方舟,我还是相当激动的。

一上悬梯,就有一只大长焦镜头,招呼每个人转头,和巨无霸拍照留念。这个大长焦背后,就是中国著名的摄影师——边缘。早就听“极之美”的唐国栋提起过边缘,我也上网搜了一下。20世纪70年代当过侦察兵的他,现在是国内最著名的鸟类和建筑摄影师,曾获过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以及中国国家林业局森林文化奖、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奖。他曾用20部作品换来一辆奥迪车,很多作品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收录。

想想法国TV5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想想中国最著名的摄影师边缘先生,我突然有种感觉:我的相机白带了。

我们的行李不用自己提上船,有一辆大型吊车把所有人的行李直接送上甲板,然后会有船员帮忙分发到每个人的房间。我们只需要先到舰艏甲板层的接待中心(reception),登记,并把护照交给探险队,然后回房休息。去过南极,对登船有了一些经验。把护照交给探险队,是因为我们即将去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个地方俄罗斯认为是自己的,加拿大也认为是自己的,丹麦同样认为是自己的,但所有其他人都认为不属于谁的地方——北极点。

走上这个庞然大物,很没有方向感,要适应一下。我们签到所在地是舰艏甲板层(BowDeck)往上,还有船桥甲板(BridgeDeck)一层、二层、三层。128位客人,都住在这第四层。再往上,还有一层舰桥(Bridge),就是驾驶舱,以及船长的卧室。这里可以俯瞰一切,也是整艘船的控制中心。为了能把我们128人送到北极点,船上还有140位俄罗斯船员,他们都在甲板以下居住,和客舱几乎完全没有接触。后来在船上的11天,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到过甲板层以上。做船员,是非常辛苦的。

我找了一会儿,发现了74号船舱,就是在船桥甲板这一层,接待中心的后面。住在这一层有一个好处,离餐厅很近。还有,平常通知大家到甲板上去看冰山、海豹、北极熊,不用上下楼了,都是从这一层出去走到甲板上。载我们上天俯瞰的米8直升机,也在这一层尾部。

中方探险队领队

虽然介绍上说“50年胜利号”是按照酒店的标准建造的,但是显然,它毕竟还不是一艘专门的邮轮。我住的船舱是个典型的工作舱,只有一张狭窄的小床和一个可折叠的沙发。桌子上放着一只大概14英寸的彩色电视,我很惊讶2007年交付的巨无霸,从哪里买来的1987年的电视。我很担心电视坏了他们没处修,所以从头到尾没有打开过。每个船舱配了两瓶瓶装矿泉水。为了环保,水喝完以后,可以用空瓶子到各层的饮水机处补充淡水。桌子不大,橱柜不大,但是储物空间很多,到处都是抽屉。不大、简单,但是很干净。我挺喜欢这样,如果派一艘泰坦尼克号那样豪华的邮轮去北极点,在那里赌钱、喝酒、办舞会,那北极点就不是北极点了。

行李已经在门口了,我开始把东西一点一点收拾出来。

去北极点,很多人觉得会很冷,要穿很厚。其实夏天的北极点没有那么冷,装备没有那么夸张。7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天,到北极点的时候,大概最冷也就是零下10度左右。所以,一件带抓绒的保暖效果好的冲锋衣,一条加厚的冲锋裤,就可以了。我自带了一件用了3M新雪丽材料的冲锋衣,船上后来也发了一件,用的是同样的材料。除了保暖衣裤外,因为要登陆,一双防水防滑保暖靴子非常重要,所以船上还给每人发了一双专用靴。其他的,就是手套、墨镜、能遮住耳朵的帽子什么的常规配备。

出国旅行,对我最大的挑战,是吃。在国外待的时间越久,越想回国。我完全相信“每个吃货都爱国”这句话。走出中国,有什么“美食”能比中国菜好吃呢?所以,我还是带了方便面。吸取南极旅行的经验,我这次没有带30包方便面,我带了10包。另外,还有几包榨菜。还有一个110—240伏的电水壶。这一路过来,我慢慢知道,有人带了老干妈,有人带了酱萝卜,有人带了大米绿豆还有电饭锅,甚至还有人带了茅台。和一船中国人一起去北极点,我知道,这次,我是饿不死了。

在破冰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