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姓孙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车上与一位看起来很有涵养的男子坐在一起。这位男子主动和她搭讪,孙女士觉得一个人坐着也挺乏味的,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
开始时这位男子还算规矩,和孙女士只是谈谈乘车难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现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谈着谈着,这位男子竟然话题一转,问了孙女士一句:“你结婚了吗?”孙女士一听顿生厌恶,于是她态度平和地对那位男子说:“先生,我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半句是‘对男人不能问收入’,所以我才没有问你的收入;后半句是‘对女人不能问婚否’,所以你这个问题我是不能回答了!请原谅。”
那位男子听孙女士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突兀,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孙女士利用俗语直截了当地传达了“不”的意思。我们不能不佩服孙女士说“不”的能力。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对对方失礼的不满,又没有让对方下不了台,可谓一举两得。
日本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辈,每当学生来向他借书时,不问借书的理由为何,一律采取拒绝的态度。经了解得知,那些被拒绝的学生们平时表现都不错,但是这位教育界的前辈一度借书给他们,却没想到这些学生们从来没有归还过。他为了消除研究工作上的不便,所以不得不这么做,以便求得“自我保护”。他拒绝学生的说词,颠来倒去总是这么几句:“本来很想借给你,可是你不知有句俗语说:‘借书给人者,傻瓜。还书者,傻瓜么?’所以,我只能说很抱歉。我真的不能借给你。”几乎所有的学生听完这番话后,都会怏怏而归,俗语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俗语可以说是人类的智慧累积,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千锤百炼出来的,故含有对方和自己所共有的已经了解的一些真理。已经具有无法轻易否定的分量,而且表达方式简洁,不必思考就能凭直观了解,不须提示“因为如何所以才如何”式的推测或想法,就直接说出结论,也是俗语的强处。
由以上说明看来,与其花费千言万语来做“不”的借口,倒不如使用一句恰当的俗语更能漂亮地表达我方的心意。而且,是彼此已经了解的“共有财富”才这么说,所以不致给被拒者感觉不愉快,很是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也准备一些俗语来拒绝对方。比如,当朋友向你借钱时:“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不要生硬地拒绝对方的求助,应该让对方意识到你是为了他的“利益”而拒绝的。你可以这样说:“我呢,从内心里非常同情您,也非常想帮助您,但对这件事我并不在行,一旦干坏了,既耽误你的时间,又浪费你的财物,影响也不好。我还费力不讨好。您不如找一个更稳妥的人办吧。要拜托我处理这件事,我真的很担心最终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惨淡结局啊。”
在表示拒绝之意的话语中,添加一些俗语,你将收到满意地说“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