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用“开放式问题”开启谈话

你已经和陌生人打过招呼并且做过自我介绍了,在国际象棋中,这意味着兵四步杀王,另一位玩家或许要用相同的走法和你抗衡。我(不是国际象棋玩家)认为,一个6岁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一步,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上文说过,优秀的谈话者是那些真正对别人感兴趣,并且以了解别人生活为乐的人。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想象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曾经宣称自己不擅长“寒暄”。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是想要暗示“寒暄”对于他们来说太低级了,他们的大脑太高级了,不屑于思考如何寒暄。一般情况下,量子物理学家说的话可能没办法激发社会学家或者社会名流的兴趣,不过,上文说过,优秀的谈话者是真正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们以了解别人的生活而不是以传授量子物理学知识为乐。

“寒暄”这个字眼当然是有些贬意在其中的,但是寒暄的目的不是要让谈话保持在一个平庸乏味的闲聊的水平上,这是《卖花女》的时代之后世界开始发生改变的一个方面。我在引言中提到过,《卖花女》创作于100年前,在当时,希金斯教授的目的是让他经验不足的女学生远离谈话这潭危险的水域。但是现在我们之所以寒暄,是为了试探这潭水到底有多危险,并且找到水下坚实的地面。一位20世纪的哲学家把谈话分成了5个等级,其中,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比如人们寒暄时说的“你好吗?你家人好吗?”,是最低一级的谈话。这位哲学家说,就是从最低一级谈话开始,你通过陈述事实、表达观点以及坦承自己的情绪来达到最顶级的谈话,等到那时,你就完全可以轻松自如地跟别人聊天了。他认为,人们彼此之间之所以会说一些陈词滥调的客套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对别人敞开心扉。事实也许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这种类型的交流是我们通往顶级谈话的开始。但我并不是说每一次以“你经常来这里吗?”开头的谈话最终都会达到谈话的最高峰,而是说,如果你不从这样的问题开始,你永远都不会取得任何进步。

因此,我既不是在贬低寒暄客套,也不是鼓励你不要排斥平庸乏味的问题。“你是怎么认识派对主人的?”或者“你在公司里是做什么的?”都能够充当谈话的指挥棒,只要你够幸运,对方就能接过你的话头然后顺着往下说。类似的问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给对方继续往下说的机会(我把这些问题称为“开放式问题”)——也就是说,说话者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说“是”或者“不”是不够的。像“你来的地方离这里很远吗?”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封闭式问题”,但是一个友好的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场白,并且用开放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如果对方说:“不,我就住在转弯处不远的地方”,这就让你可以接着说这个社区很好,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里住了很久。或者,如果对方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他们可以给你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者问你是否知道他们的家乡。

当然,一个不那么友好的人可能会丢给你一个单音节的答案,所以你需要进一步解释拓展你的问题,以便你们能够继续往下聊。

作为另外一类开场白,不要吝惜你对他人的赞美,尤其是在和女性聊天的时候——很少会有女性因为你夸赞她的胸针或者鞋子而感到被冒犯。不过,你只需夸赞就好,要不要告诉你胸针或者鞋子是在哪里买的,是由对方自己决定的(也许她并不想告诉你这些东西出奇地贵或者出奇地便宜)。一般来说,这个建议是用来帮助你开启一段谈话的,而不是让你认真咨询对方的。还要注意不要过分热情,过于阿谀奉承:如果你告诉某人你喜欢她的裙子,对方有可能会感到很高兴;如果随后她不小心听到你对站在她旁边的人说了一模一样的话,也许你的夸赞对于她来说就不那么愉悦了。

“你从很远的地方来吗?”

“不。”

尴尬的沉默。

“你从很远的地方来吗?”

“不。”

“所以你是本地人了。这个小镇很漂亮,不是吗?你在这里住了很久吗?”

“从我出生开始就住在这里了。”

“你一定很爱这个小镇。”

“其实不是这样,我只是没有钱搬到一个更令人激动的地方。”

哦,天呐。也许这个时候你就要借口离开了。但是你可以再试一下。

“在我开车过来的路上,我在环形路口那里看见了一个有点奇怪纪念碑。你知道我说的那个纪念碑吗?”

“哦,是的,那个纪念碑和内战有关。保皇派早期胜仗中的一场就是在那个路口取得的,这里的人都以查理一世为荣。”

“真的吗?我认识的人都不怎么喜欢查理一世,快给我讲一讲。”

啊哈!在接下来的几分钟,你只要显示或者假装表现出你对查理一世很感兴趣,你就有可能会掘到一桶“金”。

如果有人想用夸赞你的方式和你搭讪,那么鼓励性地回应对方。类似于“哦,这个其实很旧了”的回答,再伴随着不屑的耸肩,会让对方感到不适,这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定义的,没有教养的行为。试着说:“哦,谢谢你。这是××送给我的礼物。”或者说(假设你并不是在定价十分昂贵的设计师专卖店或者在马尔代夫旅游的时候买的):“我是在……买的”——一个开放式的回答,能够给对方继续往下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