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如被蜂蜇的婚姻

度过婚后的甜蜜期,你内心也许会周而复始地出现这样的感受:

1.你根本就不懂我

我们带着需求来到这个世界,这一生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带着需要被满足的渴望的。

“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克里斯多福·孟

带着需求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伴侣需要承担的。我们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者其他感受,如果都需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问题就会滋生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电视节目。很多非常喜欢看电视剧的女性甚至表示,很容易也很喜欢把电视剧情节带进生活里,希望自己能像公主一样被宠爱,情人节没有收到礼物就是丈夫另有新欢;先生需要像英雄一般出现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约会如果迟到了就是没有时间观念,自己不够重要……因为电视剧里的男主角都不是这样的啊!

她们感到非常失望,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重视,婚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也会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他不懂我,不爱我,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前面讲过,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都让我们形成了自己认知世界的地图。与此同时,每个人迥异的思维逻辑,又会设立很多的等同性:A=B。

他临睡前没有和你说晚安=不爱你;

他在街上没有拉你的手=不爱你;

他没有秒回你的微信=不爱你;

她没有等你回家就睡着=不爱你;

她责怪你迟到=不尊重你;

她说你工作不负责任=看不起你。

我们直接将自己感受到的A,诠释成自己认为的B,并将之扩大化。这就是繁杂琐事和矛盾的形成,也是自己和对方都认为不被理解的根源。

他没有说“我爱你”,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疏于表达;他没有准备礼物,有可能中午趁着午餐时间跑出去订花;他在你期盼他在场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因为他满脑子都想着你前几日提出的诉求,想着如何去安排;他迟到,是因为老板要求他加班,他要赶快安排处理老板交代的事。

别太急着下定论,给自己和伴侣多些了解对方的时间和空间。

2.怀疑

“我无法相信伴侣的爱,我觉得他/她早晚会伤害到我。”

“我觉得我自己不够好。”

“他说我很美,那都是假的,他一定是为了讨我欢心才这么说的。”

“我觉得我们走不到头。”

“我觉得他会爱上别人。”

“我觉得她会离开。”

很多新婚夫妇表示,即便两人相爱,即便结婚了生活在一起,还是经常会有这样的质疑。也未必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就是觉得不够信任对方。

要知道,所有的怀疑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怀疑。这背后真正的根源,是你不能相信自己。对自己的不肯定,把过去的创伤错误地投射到当下和未来。对现状怀疑、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你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却反过来转移在伴侣的身上,甚至用过去感受过的不善的沟通或相处方法,得到暂时的安全慰藉。

你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行为,就能在自己做出行为时有所觉察,并且能面对自己的恐惧,而不让关系进一步恶化:

●你害怕的是什么?

●如果你害怕的事情是真的,那么事情会如何发展?你们的婚姻将呈现何种模样?

●如果你害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你是否具备处理的能力?

●如果不具备,那么你的困扰又是什么呢?

怀疑背后的恐惧并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打开心扉,比如和自己内心的小孩沟通,逐步解决困扰。

现在我们试着用查找童年回忆的方式来寻找一些你的思维逻辑(练习来自鼓励咨询课程):

想一件你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用类似于电影的描述写下来。

在我________岁的时候,发生了________,当时是怎样的?

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有一个魔法棒去改写这段经历,你会改写这个故事中的哪一部分?

如果这部分改变了,那么,你觉得你的感受会是________你的决定将是________

别小看这个小练习,它真的能探寻你内心的世界,并从根基给予修复和重塑。

小时候,当我们迫切地希望父亲或母亲爱我们,但又经常被责备为“比猪还蠢”“养你真是折寿”时,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份爱,做什么都做不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建立了“我不被认可”“我不足够好”的价值观,我们愿意做任何事情,不计成本和代价,也要让自己被关注和被喜欢。

早期记忆会为你提供一把打开你内心的钥匙,揭示出隐藏在你潜意识中的宝贵信息。对自己的童年记忆了解得越多,对自己小时候形成的思维逻辑就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同时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人们的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我们只愿意留下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部分,通过这个小练习,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模式源于何处,而且能更加精确地找到自己需要采取的解决办法。

曾经的你,也许对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主动权;但现在的你,可以去决定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你。

如果没能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就很难让自己享受当下的幸福,更不要提倾听和理解伴侣的伤悲、失望与沮丧等情绪了。

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以悲悯、包容及接纳的态度来倾听自己的内心。

我的导师张婷婷老师说:“不要把婚姻当作一个任务,或是人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婚姻是一个变成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去成长的道场。”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雷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吃冰棍,但是妈妈从来不会给他买。就算是六一儿童节或者过生日也不可以吃。唯一能吃到冰棍的时候,就是考试拿了好成绩,哪怕是冬天,妈妈会特别开心,兴高采烈地给他钱让他去买冰棍吃。

所以,他的思维逻辑是学习好才会被父母认可,才能被喜欢、被看重。迄今为止,他依然认为,只要加薪、升职、事业上获得成功,就会得到伴侣的认可。反之,一旦他无法获得事业上的进步,或者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增长,他就会变得十分不安,觉得会被家人唾弃,没有了安全感。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到,多数人会把曾和父母互动的模式,直接套用于和伴侣的相处中。

我们无法抹去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带给我们的影响。每当我们面对某个自己觉得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影响带来的思维模式,就会不断占据我们的思想,好像独白一般不停地萦绕在脑海里。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准备好当自己面临困境和冲突时,还能给予爱人勇气和安慰。我们之所以会去怀疑,是因为自己曾不被信任。

当我们心生疑虑,不信任别人时,先看看这三个要素是否在我们的婚姻中有所缺失。

●自由

自由是以不侵害其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独立行事的。这并不是指我们可以肆意地做任何想一出是一出的事情,否则我们会将某些压力强加于他人。在婚姻生活中,带有底线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对方的囚鸟,我们找的是人生伴侣,不是傀儡。

●秩序

我们常说的“家有家规”,任何一个特殊情况出现,即便是满心愤怒,也不要乱出牌。

●内省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的内在和平相处,并且正向、坦然地面对它们。

你发现没有,身边特别有魅力的人,遇到困难时未必会马上迎刃而解,但他一定能找到方式让自己自信前行。

我理解,相爱的两个人,不一定总是迷恋对方,但一定会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彼此。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埋怨也不要恶言相向,那不过是你发泄出来的最胆怯的自己。

卡尔·荣格(CarlJung)曾赋予“投射”这个词以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内心愤怒的人,总觉得别人做什么都是错的,有很多惹人生气的缺点;内心恐惧的人,就会觉得大家看起来都很凶恶;内心充满疑虑的人,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可相信。

你多有爱,就会有多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