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3 独立而共生

上一节我们提到,强迫式的相处会让伴侣感到不被尊重和倍感压力。在情感关系中,黏得太近或跑得太远,都会让人心生厌烦或心神不安。重要的是彼此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逐步建立归属感。

归属感的先决条件是对伴侣有信心;认可、接纳他/她为自己的同伴;同时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力量的源泉,具备处理生活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能力,也能够面对婚姻中的挑战。

而勇气和自信是构成安全感的唯一基础。有句老话,一棵树的高度取决于它伸向最远方的那根枝干。而一个婚姻的格局,取决于你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能看多远。

还记得我们的子女,或我们还是孩童时,对父母的那种依恋吗?从咿呀学语到蹒跚走路,我们通过信任、良知、因果思考和延迟满足来搭建与亲人的依恋关系;从求学生涯到步入社会,我们逐渐被社会化,也掌握了处理关系的技能。逐渐地,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淡。而婚姻中,两人的依附关系更深一层,我们还需要获得“专注力”和“身份认同”的技能。

我们需要投身于这段关系中,认同彼此,平行存在。

在婚姻鼓励咨询课堂中,琳·洛特和张婷婷老师带我们做过一个很有趣的体验:

●两人一前一后,面向同一个方向。一个人把全部重量压在另外一位身上,被压到的人,尝试着前行。

●两人一前一后,面向同一个方向。一个人将整个后背压在另外一个人的手掌上,后面的人尝试推动他/她向前。

●两人面对面,其中一个人的双脚踩在另外一个人的脚面上,尝试走动。

●两人背靠背,双手挽着对方,走动。

●两人并行,两人三脚着地,两条腿需要贴在一起,尝试着往同一个方向使劲。

●两人面对面,手掌相对,保持平衡。

体验过后,大家展开了特别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被依靠的感觉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差,有的同学觉得拖着“绊脚石”前行非常艰辛,感觉心有委屈地“负重前行”,有的同学则意识到这个活动完全映射出自己平日生活中的样子,还有的同学说,很想挣脱,感觉窒息,渴望独自前行。

如果你是依赖型人格,和伴侣在一起时你也许会感到:我得指望你,依靠你;我认为你是一个能为我做很多事情的人;你能照顾我;你有钱,有地位,有一个优秀的家庭和好工作,你很棒——是一个完美的被依靠的人选。

如果你是被依赖型人格,和伴侣在一起你则有可能感到:除了照顾好自己,我会更好地照顾你;我认为你能让我有一种被人需要的感觉;你需要我为你提供生活所需,照顾你,伺候你;你需要好多好多的爱,因为这是你生命中最缺失的,你需要我的指导;总是被你需要,我也感觉很好。

小时候我们总听到,婚姻犹如风筝一般,你要张弛有度地把握,风筝线既不能放得太远,又不可收得太紧。婚姻并不是风筝,不能总凭一个人在一端拼命地拽拉,另外一个人自顾高飞。二人应犹如大雁那样,时而有领头的一方,但始终有人追随,二人角色可以互换,但始终同行。

无论是婚姻,还是其他情感关系,你如果时刻需要感受对方的情感变化,体谅他/她的情绪波动,替他/她解决问题,满足他/她的需要,任何人,即便是被对方指责为没有付出的人,都是牺牲着自我的。适当的距离能让彼此找回小我的同时,建立更良性的关系。

课堂练习的最后一部分,老师让两人面对面,中间相隔两步的距离。不需要任何人支撑,保持独自站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足够近又足够远,他们能看见完整的自己和对方。这种距离象征着一种良性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都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双脚踏地。当然,他们同样可以随时帮助、鼓励和引导对方。这样互相依存又独立的关系,英文是interdependent,被张婷婷老师传神般地翻译成为“独立而共生”。

健康的二人关系以互相依赖为基础,两人会轮流照顾对方,大多数情况下,两人是互相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谁也不是单一的依赖者或被依赖者。当任何一方想要靠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时,伸出手、用眼神,或者声音就可以让对方暂时更靠近一些。同样,当任何一方需要更多的空间时,另外一方可以随时回到属于自己的活动范围。

有人曾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比橡皮筋一样,在弹性范围内拉伸橡皮筋,拉到一定长度,它立刻反弹。

著名两性专家约翰·格雷曾在他的节目中说:“男人拥有暂时离开的权利,女人同样也有宣泄情绪的权利。男人期盼有独立的空间,女人需要他人理解。”其实无关性别,在任何一种形式的情感关系中,我们都需要保有自己的空间和权利。

分享一下我最常用的“疼爱”小我空间的方式:

●读书

●瑜伽

●跑步

●做按摩

●享受美食

●与闺密聚会

●旅行

●泡澡

●写作

●看电影

诸如此类的还有许多。当你明显地感受到对方在索求个人空间时,这其实是婚姻关系的一个警告信号,对方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我需要独处,请给我时间。”这时候我们需要具备接纳对方需要独立思考空间的能力,且相信他能够处理自己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