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以貌取人是不变的法则
以貌取人是人类的本性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很难看,而且不注重自己的衣着。孔子据此认定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是子羽学习很努力,遵循孔子的教导,致力于修身实践。后来,他游历到长江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有三百多弟子追随他,各国诸侯都在传颂他的美名。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貌取人”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说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往往会判断错误。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片面的,但是不可否认,大部分人都在这么做。
以貌取人的“貌”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指仪表,包括长相和身材;另一方面指着装,包括衣服和配饰。实际上仪表和着装是密不可分的,漂亮的仪表是由大方、得体的着装烘托出来的。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得体的着装可以让一个长相一般的人看起来仪表堂堂,而一个貌比潘安的美男子,如果穿得破破烂烂也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一个人外貌的美丑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着装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着装打扮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
“以貌取人”是个普遍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在国外,人们同样会根据一个人的穿着对这个人做出评价。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女教授吉布维丝指出,以貌取人是人类从进化过程中得来的本能,来源于人们爱美的社会心理。人们习惯于把穿着漂亮的人与才华出众、品位高雅、真诚善良,甚至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联系起来。反之亦然。因此,当两个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容易对着装有品位的人产生好感。貌美之人甚至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和帮助,更容易获得成功。
其实“以貌取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刚开始与一个人接触时,我们无从了解他更多的信息,只能根据他的仪表、着装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如马克·吐温在小说《百万英镑》中所描写的,就算你身揣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但你衣衫褴褛,不管你是到大商场还是去星级酒店,都没有人会理睬你,原因很简单——你看起来不像有钱人。通过着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以貌取人”从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男女双方择偶到公司招聘职员,甚至选民给政治家投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貌取人”。有人说这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事实上,从古至今“以貌取人”都是一个不曾改变的法则。
既然知道“以貌取人”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不迎合这种习惯从而为自己的成功之路提供便利呢?修养和气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很快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合理的着装打扮可以使自己看上去更精神、更体面,让别人通过你干净、整洁、优雅、高贵的着装对你产生信任感,从而得到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