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人与人之间能不能相互理解?自古以来,这都是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你说能,那么请问,既然人与人之间能相互理解,为何从古至今,误会、隔阂,总是伴随着人们?为什么对待同一个问题,总是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倘若你回答不能,那么同样地,请问又为何有“异口同声”“不约而同”的存在?为何别人犯错之后我们能选择原谅,若非理解,怎能原谅?

事实上,每一个问题,都是与争议共生的。

小说家黄易在其名作《大唐双龙传》中,借主人公徐子陵之口,说了这么一段话:“实质上,我们并不能明白自己。对于生命,更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的结果会是如何?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内外两种现实,无论你多么神通广大,也只能从外在的一些蛛丝马迹,去捕捉我内在的情况,得出来的只会是扭曲后的东西。尤有甚者,你只能从自己的想象角度出发,去了解别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注定要误解别人。”

因为我们看待别人的时候,只能够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没有办法真正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没有办法真正“感同身受”,毕竟我们是我们,别人是别人,不能交换,不能等同。

人无法掌控世事,世界上存在太多的不确定了。变化是时刻存在的,所以一个人在这一刻的观点到了下一刻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另一个人又如何再去理解他呢?

这是现实的情况。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距离,可以是空间方面的,也可以是时间方面的;可以是生理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要想人与人之间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消除这些距离。然而,如何将这些距离消除?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执着地坚持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

马克斯·韦伯说:“要了解恺撒,不一定得成为恺撒。”

我们无法经历别人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他们的经验,借鉴他们的经验。虽然我们与他人之间并不能画一个等号,但是谁说不能画约等号呢?

人与人之间的确不能达到完全理解,但是,如果我们退一步,抛开那个“完全”,不那么吹毛求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也不是那么困难。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有的人却不知道怎样去面对,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或者你随时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他不理解我!”我想,并不是别人不理解你,而是你们相互之间不理解,当你在抱怨别人的时候,你为何不先看看自己的态度如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我们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没有那么多抱怨,只要我们抛开一点自私,从自我当中解放一下。虽然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多想想,多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他人,从一个小圈圈里脱离出来,更客观一点,更理性一点,要做到理解,似乎也不是那么难。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理解,不能算作一个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你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理解并不是一定要完全理解,毫无偏差。

所以说,当我们讨论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的不是从理论层面去分析、去研究理解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而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从可操作的方向出发,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苛刻,不过分追求完全与完美,正确地看待“理解度”这个问题。

每个人心里对“理解”都有自己的尺度与衡量标准,所谓理解与否,靠的不过是自己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