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与某生同住一寝室。某生脾气暴躁。他的书桌距窗口好几尺,曾国藩为了取光,将自己的书桌移动到窗前,某生见了大为恼火,说:“我案头的光线被你挡住了。”曾国藩却和气地说:“那么我的书桌该放在哪儿呢?”某生指指床边说:“可放在那儿。”曾国藩就按他的意见办了。
又有一次,曾国藩熬夜读书,某生又大为恼火,说:“平时不读书,现在却如此吵闹。”曾国藩听了,立即改为低声默读。
正是因为曾国藩能在日常小事上忍让,才成就了他日后的大业。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曾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次,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人来到张良跟前,他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气得想揍他,但看他年老,就耐着性子到桥下把鞋取来。老人又要他帮忙穿上,张良又跪着给他穿了。然后,老人就笑着走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答应了。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来到桥上,可老人已先到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这是为什么呢?”然后转身就走,说:“过五天早点来。”
五天后,刚鸡啼,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为什么呢?”他转身就走,并说:“过五天再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张良未到半夜就到了桥上。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然后他拿出一本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老人没留下别的话,就这样走了,再也没出现。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这就叫作“小处忍让,大处得益”。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勇猛过人。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官拜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屡次想羞辱蔺相如,而相如却每每避开。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的马车,他赶忙绕道而行。等到临朝,为了不和廉颇争位次的前后,相如也常常推病不朝。这些忍让的行为使蔺相如的门客们羞辱难当,纷纷提出辞职。相如就说:“诸侯不敢进攻赵国,是怕我和廉将军,现在如果两虎相争,则必有一伤。我不是怕他,而是先国家后私仇啊!”廉颇听后大受感动,于是“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睦,赵国争霸诸侯。蔺相如的一时忍让换来的却是国家的长治久安。
《尚书》中说:“有忍,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曹操也说:“礼让一寸,得礼一尺。”在争端来到眼前时,最好隐忍,这样,温和才能关闭纷扰之门。
忍让比一时逞强更能使人得到成功,忍让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在人生道路上能忍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